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劉宗迪丨怪物的來歷(下):【山海經】與古代博物學

2024-04-08歷史

文丨劉宗迪

這些怪物你都在動物園裏見過

【山海經】那些所謂怪物指的是什麽動物,證明這本書並非怪物誌,而是一個博物誌。下面我就不用賣關子了,我把左邊放文字,右邊放圖畫,大家一看就明白。

猾褢:狗熊

【南山經】說:「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見則縣有大繇。」堯光之山上有種野獸,樣子長得像人,長著跟豬一樣的鬃毛,住在洞穴裏面,冬天要冬眠。這一看就是黑熊。黑熊會像人一樣站立,所以說它「其狀如人」。東北的狩獵民族鄂倫春、鄂溫克等,非常崇拜熊,他們依然把熊想象成人,敬若神明。

䱱魚:水獺

再看一種,【中山經】:「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註於洛,其中多䱱(tí)魚,狀如蜼( zhōu wèi )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禦兵。」洛水中有一種魚叫䱱魚,長得像猴子(蜼)一樣,長著長長的腳指頭(長距),腳心是白色的,喜歡把手對一塊拍巴掌(足白而對),這就是水獺。水獺不是魚類,但水獺它生活在水裏面,所以古人把它稱為魚。水獺長得確實跟猴子體型、顏色都很像,它的指頭非常長,因為它生腳蹼,並起來顯得它的指頭很長,它的巴掌是白色的,經常雙手合十,像是拍巴掌的樣子。由此可見,古人的觀察是多麽細致而準確。我們知道水獺喜歡吃魚,它捉了魚吃不了會擺在河岸上,又因為它喜歡雙手合十拍巴掌,古人看它經常對著捕獲的魚雙手合十,就誤認為它在向魚做禮拜,所以古書中有「獺祭魚」的說法。小朋友都知道日本非常有名的一個怪物叫河童,河童的腦袋中心不長毛,它喜歡把水邊的人或者動物拖到水中去,河童其實就是從水獺演變過來的,最早就記錄在【山海經】裏面。

天狗:狗獾或果子貍

日本的很多怪獸都源於【山海經】,日本動漫裏還有一種怪獸叫天狗,天狗特別可怕,古代日本天皇每年都要舉行儀式祭祀天狗,天狗也是源於【山海經】。【西山經】說:「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兇。」這種動物名叫天狗,可能長得跟狗很像,它的腦袋是白色的,很可能是狗獾,狗獾臉上長著白色的毛,四川人就稱狗獾為天狗。但書中說天狗「其狀如貍而白首」,也可能是果子貍,果子貍的臉上也長著白毛,而且長得很像貍貓。不管它像狗獾還是果子貍,天狗肯定是一種現實中的動物。

總而言之,【山海經】這本書根本不是一本怪物誌,它裏邊的那些所謂怪獸,不是古人胡思亂想出來的一些怪獸,這本書是一本地理博物誌,真實記載了中國各地山巒河流裏面各種各樣的野獸、魚類、鳥類還有植物,它是古人基於實地考察而真實記錄、細致描寫的一本書,它實際上是一本自然科學書,包含非常豐富的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藥物學,還有礦物學甚至天文學知識,堪稱華夏民族的一本非常寶貴的科學典籍。我們今天把它看成怪物誌,看成神話,其實是把它的價值大大貶低了。【山經】的最後一段結語講得非常清楚,它就是在做一個國土的自然資源調查報告:「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裏,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余小山甚眾,不足記雲。」當時的考察者跋山涉水,一共走過五千三百七十座山,一共走了六萬四千五十六裏路程,這些地方都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居地),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五種寶藏,大概指金木水火土五類,因為這山上有寶藏所以才被記錄下來,而其余的小山還有很多,但沒有什麽資源,所以就沒有必要記了。

它下面接著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出水之山者八千裏,受水者八千裏,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天地之東西兩萬八千裏,南北兩萬六千裏,這是他們考察的地域範圍,出水之山指在河流上遊的山,共分布在八千裏範圍內,河流下遊的山也有八千裏,產銅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產鐵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古人特別重視銅礦鐵礦,因為金屬是古人重要的戰略資源。【山海經】除了記錄銅礦、鐵礦之外,還記錄了很多金礦、銀礦、玉礦、水晶礦、丹砂礦等,所以它是一本非常豐富的地理資源誌,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國土資源調查報告。

【山海經】與博物誌

我們說【山海經】是博物誌,實際上現在也有博物誌,現在我們的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博物誌,但是現在不叫博物誌,而是分門別類了,分別叫中國動物誌、中國植物誌、中國礦物誌、中國藥物誌等。我們既然說【山海經】是博物誌,那麽,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把【山海經】跟現代博物誌對比一下,看它們記錄的內容、結構、體例是否有繼承關系。實際上,【山海經】的內容結構跟現在的博物誌一脈相傳,【山海經】雖然簡單,只有幾萬字,現代的動物誌、植物誌往往都幾十卷、上百卷,但是它的內容、結構是一脈相傳的。博物誌需要具備這樣幾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要說明某種事物的名字;其次,分類,因為自然界的動植物浩如煙海,為便於掌握,需要把它分門別類;第三,描述,說明這種草、樹或野獸長什麽樣子,就要對其形態、習性進行描述;第四,產地,你要讓人知道去什麽地方去找這個東西,所以博物誌要記錄產地;第五,用途,說明這個東西有什麽用途,比如作為食物、藥物、建築材料等等,博物誌無非包括這五類內容,即名稱,分類,形態,產地,用途。那麽,我們看【山海經】的博物記載體例是否符合這一點,我們以【山海經】第一條為例,「南山經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這是它的地理位置,說明了物產的產地,在靠近西海的招搖之山;「多桂,多金玉」,這座山產桂樹、黃金、玉石,桂樹、黃金、玉石是什麽樣子、有什麽用途,一般人都知道,所以這裏無需對它們進行具體描述。下面接著具體記載這座山上特有的一些動植物,因為是這座山上特有的,一般人不了解,所以就需要把這種東西的名字、長相、用途一一加以介紹,祝余、迷榖和狌狌就是這山上特有的,「祝余」、「迷榖」、「狌狌」,這是它們的名字。其次看分類,現在的博物誌分類非常細致,所以現在的博物學幹脆被稱為分類學,包括動物分類學、植物分類學,門、綱、目、科、屬、種層層細分,劃分非常細致,但是古人的分類很簡單,一般分為草、木、鳥、獸、蟲、魚、蛇幾類,這條說,「有木焉」、「有草焉」、「有獸焉」,這就是分類,說明這個東西是草類、木類、獸類,其他地方還會說「有魚焉」「有鳥焉」「有蛇焉」,這都是分類。在這句話之後,【山海經】會描述這種草、木、獸的長相和習性,這就是描述,祝余「其狀如韭而青花」,迷榖「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狌狌「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這都是描述。最後是用途,【山海經】記載的各種動植物,幾乎全部都是有用的,都說明了用途,祝余「食之不饑」,迷榖「食之不迷」,狌狌「食之善走」,就是用途。總之,我們把【山海經】的記載,按照博物誌的體例,可謂面面俱到。【山海經】就是按照博物誌的體例,按部就班地記錄了480多座山出產的各種動物、植物、礦物,一一說明其名稱、類別、形態、用途、產地,就是一部典型的地理博物誌。

【眾神的山川——〈山海經〉與上古地理、歷史及神話的重建】,劉宗迪著,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

【山海經】中的藥物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提到【山海經】第一條的這幾種物產,那麽,這一條記載的這幾種草、木和獸究竟是什麽東西呢?先看祝余草,其狀如韭而青花,它的葉子長得像韭菜一樣,它的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充饑,這種草是現在中醫經常用到的一種草藥,叫麥門冬,麥門冬的葉子就像韭菜,它的花是紫色的,古人對顏色的定義跟現在不太一樣,紫色跟青色很近,所以書中說它開青花,麥門冬的塊根含澱粉量很高,可以煮熟了吃,古代如果遇到荒年或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就去挖這個麥門冬的根吃,明代一本書叫【救荒本草】,記錄了很多可以用來救荒的野草野菜,其中就有麥門冬。這個草為什麽叫祝余?這個名字背後有故事。「祝」就是祝頌、祈禱的意思,向神祈禱叫祝,「余」就是剩余、多余的意思,「祝余」意為祭神的剩余物。麥門冬還有一個名字叫禹余糧,禹就是治水的大禹,傳說當年大禹治水,吃帶的幹糧,幹糧的渣渣掉在地裏面,後來就變成麥門冬。因為古人覺得麥門冬可以吃了充饑,讓人度過荒年不會被餓死,就認為這是大禹爺爺的恩賜,所以就把它稱為禹余糧。【山海經】把它稱為祝余,大概也有這個意思。

再看【山海經】第一條記的這個樹,叫迷榖,「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榖就是構樹,迷榖就是構樹的一種。構樹在中國很常見,南方北方都有,它的葉子闊大,春天開花夏天結果,但一般人往往分不清它的花和果,會把它的果實誤解為花朵,構樹的果實是橘紅色的,果肉像花瓣一樣呈球狀向四方放射,就像一個小太陽,所以書中所「其華四照」,雖然也把果實誤解為花朵了,但說其花四照,花瓣像光芒一樣向四方放射,卻形容得很到位。

再看它說的那個怪獸,這個怪獸大家也就不用多說了,「狌狌」就是猩猩,「狌」是「猩」的異體字。書中說狌狌「伏行人走」,我們現在把慢走叫走,把跑步叫跑,但是古人把慢走稱為行,把快走、小跑稱為走,猩猩慢走的時候是四肢著地爬行,跑的時候是倩碧拄地直立起身子像人一樣跑,這就叫伏行人走。因為猩猩跑起來大步流星,所以古人相信吃它的肉也會變得善於奔跑。

大家看【山海經】記錄的草木鳥獸,都說食之如何如何,都是可以吃的,所以有人說【山海經】是一部怪物食譜,世界上沒有怪物,怪物更不能吃,【山海經】記載的東西既然都說明可以吃,表明這些東西是古人親口吃過的,因此肯定是現實存在。不過,【山海經】並非食譜,它是藥譜,吃了那些東西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主要是為了治病,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部草藥書。我們都知道,【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本草藥物書,成書於東漢時期,【山海經】比【本草綱目】要早多了,它成書於周代,所以這本書比【本草經】更珍貴,它保存了中國上古先民非常豐富的用本草治病的醫學經驗。

這是【山海經】記載的幾種植物藥,第一種是剛講的祝余,食之不饑。第二種叫萆荔,萆荔長得也像韭菜,喜歡長在石縫和樹木下面,大概也是麥門冬之類的草,吃了可以治療心痛病。第三種草叫蓇蓉,食之使人無子,可以用來避孕,這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第一種避孕藥。為什麽蓇蓉可以避孕?因為它「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果,所以古人認為吃了也會跟它一樣光開花不結果。第四種,榮草,它的葉子像柳樹一樣,它的塊根像雞蛋一樣,吃了可以去風。第五種,嘉榮,能長一丈多高,開紅色的花,長紅色的葉,也是光開花不結果,吃了可以治療驚悸的毛病。第六種,雞谷,它的塊根也長得像雞蛋一樣,味道又酸又甜,吃了利於人,對身體有滋補作用。這些都是草藥。

【山海經】記錄的這些草藥究竟有什麽植物,其中有很多我們今天不知道了,因為它距今太遠了,植物的名字變了,書中的描述也難以一一落實。不過,其中有些今天依然可以考證,比如上面提到的最後三種,榮草、嘉榮和雞谷,我就可以斷定,它就是今天常見的天麻,天麻不僅可以當藥物,而且因為它具有滋補作用,所以常用來燉雞湯、燉排骨,大家都知道四川的天麻特別好。【山海經】說嘉榮吃了可以祛風,今天中醫確實常把天麻作為祛風的藥物,比如治療偏頭痛、關節痛等。我們看【山海經】的描述,能不能跟天麻對上。嘉榮「其葉如柳」,天麻的花和葉子呈穗狀,確實像柳絮一樣,「其本如雞卵」,天麻的塊根是橢圓形,所以說它像雞蛋。因為天麻長得像雞蛋,又可以吃,所以又被稱為雞谷。天麻從地裏冒出來,孤零零的一根桿,可以長很高,所以書中說「其高丈余」,天麻一長出來就開花,它的花穗是紅色的,所以說它「赤葉赤花」。因為古人覺得天麻只開花不長葉,所以叫它榮草、嘉榮,榮就是花的意思。【山海經】的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最晚在3000年前就已經認識到天麻的藥效和滋補作用了,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藥物。

【山海經】用簡潔的文字,明晰的體例,精確的數位,如實記錄了四百多座山巒,三百多條河流以及生活、蘊藏於這些山巒河流中的百余種野獸,百余種飛鳥,百余種草木,幾十種水生動物,近百種礦物,二百余種藥物,並細致入微,繪聲繪色地記載了這些草木鳥獸,金石礦藏的產地,形狀,習性,功用和它的一些靈異作用,堪稱一部包羅永珍的自然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部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確實是一個寶庫,如果把它看成一個怪獸誌,那是大大低估了這本書的意義跟價值。

為什麽我們一般人會把它看成怪獸?就是我剛說的,因為我們缺乏博物學知識,讀不懂古人的博物學語言。我們知道造物主、大自然不會造怪獸,自然界中沒有怪獸,古人也不會平白無故、閑著沒事地編造一些怪獸,所以【山海經】中也沒有怪物。我們把【山海經】視為怪獸誌,把裏面的動物當成怪獸,是因為我們覺得古人無知、缺乏自然知識,因此只能去胡思亂想、瞎編亂造,其實,與其說是古人無知,還不如說我們現代人無知。實際上,古人對自然界的了解,遠遠高於我們現代人,特別是城市人,現在的大學生、博士、教授的自然知識,也比不上一個古代的農民,當然更比不上古代的獵人,他們天天在自然界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所以我們不能蔑視或者低估古人的自然科學知識。怪物既非產生於造物主的惡作劇,也非產生於古人的胡思亂想,而是因為我們與古人之間在語言、知識和文化傳統上的斷裂,古人的語言和知識我們現在聽不懂了,讓我們無法理解古人那些原本樸素的話語,將他們所講述的原本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誤解為怪物。

今天在座的各位,當你們看這個講座的訊息和海報,你們在心中可能期待我講【山海經】的怪獸多麽荒誕古怪,多麽匪夷所思,你們可能對今天的講座充滿了好奇,現在你們聽我講過以後很可能會大失所望,你們沒有看到怪物,而看到穿山甲,看到了魷魚,看到了熊跟狗獾,可能大家會立馬覺得【山海經】這本書頓時就索然無味了,不再那麽有趣了,我把本來魅力無窮的書給去魅了。但是,在我看來,【山海經】這本書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它的獵奇性,這本書本身富於魅力,是因為它保存了我們上古先民非常豐富的自然知識,如果你真正把這本書讀懂了,你會發現古人眼中的自然界,那些鳥獸草木多麽豐富多彩,多麽生動有趣,當然書中也有鬼也有神,它記載的很多山上住著鬼神,那些鬼神也是古人真實的信仰,是源於他們對大地山川、風雨雷電真切的敬畏心理。所以,我不是給【山海經】祛魅,而是給【山海經】復魅,恢復這本書本來的魅力。

(本文據2024年3月16日首都圖書館【首圖講壇·尚讀沙龍】講稿整理。)

本文先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歡迎點選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選左下方「閱讀原文」即可存取全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