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少華是1927年入黨的革命老同誌,他入黨之前已經擁有三年的革命鬥爭經驗,曾參加過五卅運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在殘酷的鬥爭中成長起來,反「圍剿」時期一直在紅軍擔任要職與敵人作戰,1935年時他和粟裕等將領成立紅軍挺進師,由他擔任政委一職,後來在戰鬥中負傷,輾轉來到了延安,在那裏他遇到了鐘愛一生的妻子,她就是浦代英。
浦代英是富商之女,在雲南算是當地大戶人家出身,家族中她排行老八,因此熟悉她的人都叫她「八姐」。浦代英從小就與時俱進,在父親的悉心教育下,她順利讀完了女子中學,讀書期間她接觸到了革命思想,也是在那個時期她加入了共青團,1935年她畢業後成為民族解放先鋒隊中的一員,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革命女戰士。
那時候浦代英已經24歲,她英姿颯爽,一心想要為革命事業奮鬥終身,從來沒考慮過婚姻之事,因此她1937年來到延安時,仍然是未婚大齡女青年。浦代英剛來到延安時是非常興奮的,很早她就期望能到革命聖地接受洗禮、教育,終於等到機會時她興奮不已,她摸著粗布制作的軍裝,在她心裏是無比的珍貴,她脫下絲質長袍、剪掉長發,穿上軍裝、頭戴五星軍帽,她的革命信念在那一刻昇華。
之後浦代英在延安紅軍大學學習,也是在這一年她光榮入黨,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新華社做譯電員,在那裏她接觸到很多革命女同誌,其中有一位就是蔡暢。蔡暢是早期加入革命隊伍的女性之一,丈夫李富春在軍中擔任要職,蔡暢當時主要負責婦女工作,在工作中由於頻繁接觸,浦代英與蔡暢成為了好姐妹,一次閑談之中說到了浦代英的終身大事。
蔡暢了解到浦代英的父母曾為她包辦了一樁婚事,她是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進步青年,很反感包辦婚姻,於是就拒絕了這門親事,後來忙於革命事業就無心考慮個人感情。聽到這樣的結果,蔡暢感覺浦代英是位不錯的女青年,便有心為她介紹一位男同誌,他就是樂少華。對於這個名字浦代英是非常熟悉的,當時在軍事工業部門做政治工作,在她心裏是位值得敬重的上級,但對樂少華的了解也僅限於此。
蔡暢便建議他們找機會談談,後來二人見面之後,浦代英才知道,原來樂少華早就屬意浦代英,只是感覺年齡差距而沒好意思開口。實際上樂少華比浦代英大八歲,年齡差並不算大,所以浦代英感覺樂少華太被動,不像是革命戰士。樂少華聽後不得不向浦代英解釋,那時候黨員想要結婚必須透過組織審查和了解,而蔡暢恰好在組織部工作,於是就把介紹物件的「重任」托付給了蔡暢。
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後,浦代英便同意了這門親事,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在1939年時,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有很多領導幹部過來慶生,其中有一位就是鄧公。當時鄧公是軍政治部主任,平時工作繁忙,很少參加這樣的場合,當大家都其樂融融時,鄧公卻因為與眾人不熟而有點靦腆,最後他打破尷尬氣氛說:「從此以後大家就是親戚了」,看到鄧公身邊站著的女性,大家才一目了然。
這位女性就是鄧公的妻子卓琳,對於這個名字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卻很少知道她的真實姓名,卓琳原名浦瓊英,看到這個姓氏就知道鄧公為何對樂少華說「以後大家就是親戚」的原因了,卓琳就是浦代英的妹妹,她是參加革命後才改為卓琳。卓琳是繼大姐之後,與二姐一起也來到了延安,在當時她們被稱為「浦氏三姐妹」。
卓琳來到延安後就被鄧公看中,只是鄧公軍事繁忙,沒有時間表達心聲,便派人替自己去和卓琳溝通。卓琳當時二十出頭,想找一個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可鄧公沒有親自和卓琳談此事,顯得誠意不足,卓琳當時並沒有答應,為此鄧公費了不少心思,百忙之中找卓琳透露自己的心聲,卓琳這時才答應了鄧公,此時已經到了1939年,恰好大姐浦代英產子,於是這才有了鄧公前往的一幕。
二姐浦石英後來也嫁給了革命同誌,是當時在保安處工作的趙文獻,二人在延安相識、相愛而結為伴侶,婚後二人到三邊工作。「浦氏三姐妹」在延安留下了一段佳話,分別找到了誌同道合的人生伴侶,在革命事業中鑄就出三朵浪漫而又瑰麗的愛情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