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武漢在清代被譽為「東方芝加哥」,為什麽說是張之洞的功勞?

2024-07-05歷史

本 文 約 7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8 分 鐘

論及全國的省會城市,武漢是十分獨特的存在。在政治上,它是反帝反封建革命首先成功的城市,短暫做過首都和直轄市。在地理上,它的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九省通衢」的座標位置讓它牢牢把控東西和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關鍵環節。從經濟上來說,它是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標桿城市,早在20世紀初就已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而真正奠定武漢近現代的特殊地位、開發武漢發展潛力的人物,首推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

張之洞主政期間,是如何將武漢建設為聞名中外之「東方芝加哥」的呢?

洋務運動的冉冉新星

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人,簽訂了【南京條約】,開始走上喪權辱國的道路。1851年,洪秀全等人發動太平天國起義。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鹹豐皇帝逃往熱河後去世,清廷又被迫與英法俄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日益深重的內外矛盾和統治危機,使得清廷當中的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重要性,開啟了大規模的洋務運動。

張之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歷史舞台。他於同治二年 (1863) 的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而入翰林院,成為京官中的七品銜編修,此時他年僅26歲。早年的張之洞是一個以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儒家信條為人生綱領的清流,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擔任學政、副考官等主管教育的官職,請名儒為師,親手撰寫規訓教導士子如何讀書就學、修身養德。如果是在沒有西方列強入侵的古代,張之洞大機率會成為一個標準的治學名臣。

當張之洞開始接觸實際政務時,他的世界觀開始發生改變。1879年,清廷派左都禦史完顏崇厚赴沙俄,就索還伊犁一事進行交涉,沒想到崇厚與沙俄簽訂【裏瓦幾亞條約】,將伊犁周邊的土地都割讓了出去,使得伊犁面臨隨時被侵吞的危險。張之洞得知後,向朝廷上【熟權俄約利害折】【詳籌邊計折】,堅持整修武備,暫緩簽訂條約,同時必須治崇厚的罪。他的分析頗有見地,被兩宮太後召見,特許其隨時赴總理衙門以備咨詢,會同張佩綸、陳寶琛等人共同起草籌兵籌餉、籌防邊備的奏折。

雖然是清流派首領,張之洞仍講究經邦濟世的實踐學問。1881年,張之洞被清廷任命為山西巡撫。當時的山西是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丁戊奇荒 (一場旱災饑荒) 讓山西人口和經濟損失慘重,土地大量拋荒,外加罌粟種植廣泛,吸鴉片者「四鄉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吏役兵三種幾乎十人而十矣」。腐敗墮落的官場不拖後腿就已萬幸,更別提挽救這一局面了。張之洞一上任便大力整頓吏治,裁汰冗員,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扭轉山西官場的不正之風。他走到田間地頭查訪山西民情,出台免稅政策吸引流民回鄉耕種,迅速恢復山西的農業生產。在鴉片問題上,他一方面幫助種罌粟的人改種農作物,另一方面設立戒煙局,幫助毒癮者戒煙。此外,他還仿效之前擔任各省教育主官的經歷,創辦令德堂培育士子,選拔人才。

在主政山西的過程中,張之洞接觸了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李提摩太在山西刊行【救時要務】等小冊子,舉辦了多場關於儀器、車床、縫紉機和單車的展覽及操作表演。張之洞親身體會到西方技術的先進之處,再加上左宗棠、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在各地興辦洋務,張之洞也準備在山西建設洋務局。不過還沒等付諸實施,1883年中法戰爭在越南打響,張之洞上疏請求加強防禦,全面備戰。清廷召張之洞入京謀劃戰事,隨後派張之洞南下擔任兩廣總督,全面負責對法戰事。 張之洞在這場戰爭 中認識到興辦洋務的緊迫性。 他在廣州試辦了水陸師學堂,廣東制造槍彈廠等,不過都因各種原因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但好在因此進一步加深了對西方工業社會的認識。

1889年,張之洞奏請修建從盧溝橋到漢口的盧漢鐵路 (即京漢鐵路) ,溝通南北交通,「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清廷認為這個主意很好,批準實行,由直隸總督負責鐵路北段,湖廣總督負責鐵路南段,並且調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離開廣東時說:

「就外洋富強之術統言之,則百工之化學、機器、開采、制造為本,商賈行銷為末。」

從此,清末洋務運動的一顆璀璨新星冉冉升起。

建立全面的近代工業體系

張之洞在湖北的洋務運動,起點並非盧漢鐵路,而是眾所周知的漢陽鐵廠。在到任湖廣之前,張之洞已經有了創辦近代鋼鐵企業的謀劃,並且籌集款項向外商訂購裝置。他認識到鋼鐵工業是近代已開發國家的支柱產業,有足夠的鋼鐵就能建設足夠多的槍炮、鐵路、火車、軍艦等等,奠定富國強兵的基礎。

一般來說,修建大型鋼鐵廠要麽靠近煤礦,要麽靠近鐵礦,可以節省成本。張之洞為方便督查和鋼鐵運輸銷售,選擇在督府所在的武昌城附近的漢陽大別山 (龜山) 建廠。這裏離大冶鐵礦相距超過一百公裏,再加上辦廠各項費用超過預期,高昂的成本讓張之洞左支右絀,四處化緣借貸,終於在1894年建成了煉生鐵廠、煉熟鐵廠、造鐵貨廠、造鋼軌廠等廠房,開始進行高爐煉鐵。

漢陽鐵廠是亞洲第一家大型近代鋼鐵聯合企業,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7年。美國駐漢口領事稱:

「這企業是迄今日為止,中國以制造武器、鋼軌、機器為目的的最進步的運動。」

【東方雜誌】也刊載了西方人士對該鐵廠的評論:

「漢陽鐵廠之崛起於中國,大有振衣千仞一覽眾山之勢……中華鐵市,將不脛而走各洋面,必與英美兩邦角勝於世界之商場。……嗚呼,中國醒矣。」

漢陽鐵廠看似轟轟烈烈,營運過程卻不盡如人意。首先是成本問題,原計劃投入成本為246萬兩,最終卻支出了500萬兩,使得朝野有許多聲音詬病鐵廠靡費甚多。其次是張之洞的決策失誤。一方面,他沒有考慮到煤鐵的質地對於煉鋼爐的影響,讓駐英公使薛福成繞過化驗煤鐵的過程,直接采買不能去磷的英國裝置,導致先後采用馬鞍山和萍鄉的煤都有嚴重的品質問題,最後只得向日本借款300萬元采購堿性配置的機爐,才解決煉鋼問題。另一方面,他用管理官府的思路管理企業,不但沒能發揮企業的創新和盈利能力,反而連年虧損,最後不得已轉為官督商辦。到辛亥革命前,漢陽鐵廠擁有煉鐵爐3座,煉鋼爐6座,年產生鐵約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在那個時代已經是較為巨大的產量了。

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漢陽鐵廠對於其他工廠的示範效應是巨大的。張之洞認為在湖北建立槍炮廠,可以充分發揮漢陽鐵廠的資源優勢和湖北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便於生產和運輸到全國各地。在上奏獲得朝廷批準後,張之洞讓主持興辦漢陽鐵廠的蔡錫勇同時主持槍炮廠的興建,於1894年落成,隨後改名為漢陽兵工廠。

漢陽兵工廠建立之初也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朝廷又嚴令軍工產品不得流入市場,張之洞不得已只能四處借貸和挪用經費維持經營。好在漢陽兵工廠采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小口徑槍、速射炮和炮彈、槍彈等物資裝置,使得「漢陽造」武器成為當時中國先進好用的武器裝備,甚至在 幾十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仍發揮余熱。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大敗,李鴻章在朝中威望一落千丈,張之洞在朝中的發言權不斷上升。於是他再次奏請修築盧漢鐵路。

他提出建立鐵路總公司,「萃四方之商力,註蘆漢一路」,以解決經費問題。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後又不得不走到向外商借款這條路上來,於1898年向比利時借款一億一千二百萬法郎。結果比利時在俄、法等國支持下,提出派人「排程經理」等附加條款,攫取了部份路權。

經過多方籌措與賽局,全長1200公裏的蘆漢鐵路於1905年全線貫通。張之洞與袁世凱共同驗收,並改稱京漢鐵路。京漢鐵路連同後來的粵漢鐵路,組成了中國最重要的鐵路大動脈之一的京廣線的雛形。張之洞為此殫精竭慮,終於完成此「他人不願為,且不能為」之大業。

在積累重工業基礎的同時,張之洞著力推進湖北輕工業的發展。當時各地開辦了不少近代機器紡織企業,如左宗棠創辦的蘭州機器織呢局、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都有所建樹。但直到1880年代,華中地區的近代紡織工業仍是一片空白。1892年,湖北織布局在張之洞的主持下建成。產品投放市場後十分暢銷。張之洞在織布局門口題寫楹聯:「布衣興國,藍縷開疆」,華中地區的近代紡織工業肇始發端,甚至一定程度上實作了「略分洋利」的目的。

眼見織布局獲得初步成功,張之洞又開始籌建湖北紡紗局,在抵制洋紗的同時為興辦其他企業積累資金,「既能輔佐布之不逮,兼可協助鐵廠之需要」。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英國訂購紡紗機,又募集30萬兩商股和30萬兩官府撥款作開廠經費。張之洞原計劃建設南、北兩個紗廠。北紗廠1897年建成投產,裝錠5萬,之後成為湖北紡紗局,1899年當年就盈利約五萬金。南紗廠原定裝錠四萬,卻因為資金不足沒有開工。這批紗錠後來張謇用來創辦民營企業南通大生紗廠。

湖北蠶桑業發達,但土法織造的絲綢品質低劣。張之洞派湖北候補道劉保林赴上海考察,用湖北的蠶繭在上海試驗繅絲,發現效果不錯。於是他在1894年底下令建設湖北繅絲局,建成投產後「織工三百人,每日制出上等品三十斤,普通品十八九斤」,其制品全部輸送到上海。除了這些局外,張之洞還在武昌平湖門外建了一個湖北制麻局,僱用了四百五十余工人,產品包括麻紗、粗細麻布及麻袋。它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為吾國機制麻業之濫觴」。

總體而言,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洋務企業以規模宏大、門類齊全而著稱。

「漢陽之鐵政局,武昌之織布、紡紗、制麻、繅絲四局,規模之大,計劃之周,數十年以後未有能步其後塵者。」

不可否認張之洞在創辦這些工業局時犯了不少好高騖遠、不實事求是的錯誤,導致許多產業沒能盈利甚至虧損,有的不得不被商人接手。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論怎樣辦廠都無法真正完全解放其生產力和創 造力,這是封建制度和生產關系的本質決定的。

各行各業百花齊放

在興辦官方工業的同時,張之洞還大力扶植民營工業的發展。1896年在漢口開 設的燮 (xiè) 昌火柴廠是當時 漢口民營企業的代表,張之洞對其十分重視,批準其獲得十年專利權,並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在用水和電力方面,張之洞撥款30萬幫助漢口既濟水電公司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公司,漢口也成為全國最先使用幹凈自來水的地區。其在1908年所修建的漢口水塔,一百多年來都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張之洞對商業也十分重視。1898年,張之洞設立漢口商務局,鼓勵民間工商業發展,並明確提出「今日阜民之道,自以通商惠工為要策」。1902年,張之洞在漢口蘭陵街創辦兩湖勸業場,內有為三部份:第一部份陳列本省產品,稱為內品場;第二部份陳列外省、外國產品,稱為外品場;第三部份陳列兩湖地區的各種礦產及農副土特產品,稱為天產內品場。這種勸業場實質上是一個商品交易博覽會。張之洞的興商舉措讓武漢的傳統商業優勢進一步發揮,從內貿型的商業重鎮一躍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在張之洞主政湖北前,漢口在全國四大商埠 (上海、武漢、廣州、天津) 中雖已位列第三,但進出口額只有數百萬兩不等。張之洞主政13年後,到1903年進出口額已突破1200萬兩,1905年更是突破3500萬兩。1880年,漢口的間接貿易進出口最高只達到4200萬余兩,而1899年就沖破了6700余萬兩,1904年更是沖破1億兩大關。當時有人評價說:


「漢口商務在光緒三十裏二年間(1905、1906),其茂盛較之京滬猶駕而上之。」

武漢對外貿易的興盛,與外商進入和投資密不可分。據統計,當時的武漢已「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通商口岸。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如果說張之洞的很多工廠實業都辦得磕磕絆絆,那麽興辦武漢的近代教育事業絕對是他最拿得出手的成績。張之洞本人是科舉正途出身,卻在洋務運動中逐漸萌發了改革傳統教育的想法。擔任兩廣總督期間,他試著創辦了廣東水陸師學堂。擔任湖廣總督後,他又用十余年時間在武漢地區創立了比較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近代化建設甚至民主革命的人才。

清末洋務運動的教育事業,發端於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隨後京、津、滬、寧等地陸續開辦了少量培養軍事和實業人才的學堂。張之洞作為學政官員出身的封疆大吏,深感:

「不講農工商之學,則中國地雖廣、民雖眾,終無解於土滿人滿之譏矣。」

1891年,張之洞在鐵政局附近開設算學學堂,附列方言、商務兩門。如學生願兼習化學、礦學,可就近往鐵政局見習。1893年,張之洞請求清廷批準設立湖北自強學堂,稱其宗旨為「講求時務,融貫中西,研精器數,以期教育成材,上備國家任使」,開方言、格致、算學、商務等課程。該學堂是湖北最高學府武漢大學的前身。1898年,他又設立以培養外交人才為目標的湖北方言學堂,先於自強學堂內選拔優秀者入學,後招取普通中學畢業生,學習歷史、地理、公法、交涉等課程,分習英、法、德、俄、日語,學制五年。

同年,張之洞以「農務尤為中之根本」請求開設農務學堂,分農桑、畜牧、森林等科,學制四年。該學堂是如今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張之洞還在江漢書院舊址設定工藝學堂,招募日本教習教授理化、機器、制造、紡織、建築各科。這是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此外,張之洞還開辦了礦業學堂、工業學堂、駐東鐵路學堂、軍醫學堂等,培養各類專業人才。

1900年代開始,張之洞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普通教育階段。在他的規劃下,武漢地區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學堂的教育體系,成為全國第一個建設近現代教育制度的城市。張之洞認為「初等小學為養正始基」,於武昌城內分東西南北四區,建初等小學43所,城外設17所,經費由學務公所支撥。除了公立小學外,對於民間自辦小學教育也是相當鼓勵。

隨著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師資短缺的問題又擺在了台面上,於是張之洞開始培養新學教師,陸續開辦了一批師範學堂。1902年,張之洞在武昌賓陽門南開湖北師範學堂。除開設普通中學課程外,又有教育學、學校管理法等。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獨立完備的師範學校,後來成為如今的湖北師範大學。1904年,張之洞撥4萬余兩巨資將兩湖文高等學堂改為兩湖總師範學堂,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就是該學堂的畢業生。此外,張之洞還創辦了湖北敬節學堂、湖北育嬰學堂等。

張之洞還十分註重留學教育。他認為:

「出洋一年,勝於讀西書五年。」

「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

在留學國家的選擇上,他認為「西洋不如東洋」,因為日本距離較近,留學成本較低,日語也比歐美語言更易學會,日本也已經將西學做了東方化的改造,中國學生入學將會更加容易。於是他派出大批學生赴日本學習師範、法律、警察、軍事等學科,以便回國效力。據1907年統計:

「留日學生全國各省共計5400多名,湖北所派學生即有1360余名,占了四分之一。」

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讓張之洞深切地感悟到訓練一支強大軍隊的重要性,「練兵一事,鄙人身心性命之學」。他多次向朝廷上奏,主張編練不同於綠營和湘淮軍的新式軍隊。1896年起,他開始大規模編練湖北新軍,到1905年,終於編成陸軍第八鎮 (兵員一萬余人) 、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 (兵員近五千) ,同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並列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近代軍隊。除了武器裝備更新叠代之外,張之洞還對士兵的文化素質提出要求,多吸收「實能識字寫字,並能略通文理之人」入伍。他制訂的湖北練兵要義,第一條就是「入營之兵必須有一半識字」。在那個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年代,50%以上識字率的湖北新軍成為清末文化素質最高的部隊。這支軍隊也受革命思想影響最深,成為後來辛亥革命的主力軍。

在教育理念上,張之洞在近代較早提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他認為學生不能成為平時袖手談心性的「不知時務」的「陋儒」,而應當關心天下之事,樹立利國利民的理想追求。

「國家養士,豈僅望其能作文字乎?通曉經術,明於大義,博考史傳,周悉利病,此為根柢。尤宜討論本朝掌故,明悉當時事務,方為切實經濟。」

張之洞繼承了顧炎武「經世致用」的思想,結合近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了一批後來為中國民主革命奮鬥的人才。

據不完全統計 在張之洞主政湖北期間 ,全國創辦規模較大的工廠 46 家,其中上海 5 家, 湖北 11 家, 穩居總數第一。 武漢成為當時全國主要工業基地之一,內地最大的交通樞紐、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是世紀之交現代化事業成就最突出的區域 ,也是讓人民群眾最先享受到工業化生活成果的城市。

20世紀初,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評價道:

「與武昌、漢陽鼎立之漢口者,貿易年額一億三千萬兩,夙超天津,近淩廣東,今也位於清國要港之二,將近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艷稱為東方之芝加哥。」

雖然他只提到漢口,但武昌和漢陽與漢口聯系十分緊密,事實上組成了 同一座城市,因此武漢也能被稱為「東方芝加哥」。後來民國和新中國武漢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都得益於張之洞的夯土奠基之功。毛澤東主席也曾說,舉辦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雖然張之洞的洋務運動和改革沒能挽救清朝, 但卻為一個古老城市贏得了光明的未來 。如果你有機會到武漢旅遊,會發現老武昌城區有一條「張之洞路」,不妨去那兒走一走。

參考文獻: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全四冊)[M],中國書店1990。

皮明庥:【一位總督 一座城市 一場革命】[M],武漢出版社2001。

郭慶漢:「張之洞:武漢現代化的奠基人」[J]【湖北檔案】2008,(12):35-37。

陳鋒、張篤勤:【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鐵騎如風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古月 苗祎琦 彥文

國歷好物

13代歸義軍共守絕域

心向漢域,歸義唐土

莫高窟裏最波瀾壯闊的晚唐史詩

國民歷史讀物【國家人文歷史】專業團隊

最新力作

講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緣政治

劉後濱 馬伯庸 曹盾 張苗 傾力推薦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