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65年陳誠病逝,臨終留下三條遺囑被公布,總理:陳誠是愛國的人

2025-01-05歷史

前言

1958年,毛主席與周總理在討論大陸和台灣問題時提到陳誠,認為他是管理政治的好手,並希望他能夠過來中央工作。陳誠是蔣介石最忠實的追隨者之一,多年後他開始懷疑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認為這對國家和民族都不利。1961年,陳誠受到美國邀請去存取,美國企圖拉攏他並破壞中國的統一。毛主席和周恩來看出了美國的陰謀,透過電報告知台灣當局要團結一致,不被美國的陷阱所迷惑。陳誠立即回電表示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持民族大義。最後,陳誠在臨終之際留下了三條遺言,引起了台灣方面的質疑,但周恩來認為這展現了他對中國未來和平發展的深思熟慮。


陳誠事跡

陳誠,1898年1月4日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字辭修。他的父親是清朝的秀才,雖然家境貧寒,但陳父重視孩子的學習,堅持讓陳誠接受教育。陳誠先後就讀於高市小學、麗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學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1918年,陳誠透過保定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前身)的入學考試,進入了黃埔軍校。初入軍校時,陳誠決心要建功立業,但他在眾多學生中默默無聞,長相也不突出,蔣介石並沒有註意到他。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一切,蔣介石與陳誠相識,瞬間引起了蔣介石對他的興趣。


有一天晚上,蔣介石前往學生宿舍巡查,他發現一間房內有微弱的燈光,以為是某個學生沒有按時休息。他走進房間,看到一個學生正在燈光下讀書。蔣介石看到書封上寫著【三民主義】,這讓他氣消了一大半,甚至有些高興。他開始留意這個學生,對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詢問他的名字。陳誠緊張地回答自己叫陳誠,是來自浙江的學生。得知陳誠是自己的同鄉,蔣介石對他更加關註,將原本準備訓斥的話吞回肚子裏,囑咐陳誠註意休息後離開了宿舍。


第二天早晨,蔣介石在早操結束後宣布一項重要決定。他說:「有的學生勤奮刻苦,這樣的人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希望大家來到這裏,都能夠學有所成,建立功勛。陳誠同學,學習十分努力,升任至炮兵隊長,軍銜少校,以資鼓勵。」對於蔣介石的重視,陳誠感到驚喜和欣慰,這意味著他得到了蔣介石的認可和青睞,前途不可估量。1924年10月,蘇聯提供了一批火炮給廣州,蔣介石帶領陳誠等軍官前往視察。蔣介石詢問陳誠是否想擔任特務隊隊長,相比陳誠現在的職位,特務隊隊長職位更高一些。


面對這兩個職位的選擇,陳誠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官銜次之的連長。這個選擇讓蔣介石對他刮目相看,陳誠不僅學習刻苦,為人從容不迫,而且不圖功名,是個有潛力的人才。在北伐戰爭中,陳誠與蔣介石一同南征北戰,經歷了生死考驗。一次戰鬥中,陳誠所在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300多人,其中三位營長一死兩傷。陳誠帶領著這些士兵堅決抵抗,寧死不降。最後,陳誠率領一支奇兵繞道敵人背後,形成夾擊之勢。盡管己方人數不多,但他們以必死的決心投入戰鬥,迸發出超乎想象的力量,讓敵人措手不及。最終,這場戰鬥逆轉為勝利。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陳誠不僅是蔣介石的得力幹將,更是戰場上的英勇將領。


北伐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第十七軍被裁軍並縮編為第十一師,陳誠擔任副師長。後來,這支部隊成為陳誠的親信部隊之一,他們是「土木系」部隊中的「土」。在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委派陳誠擔任重要職務,他晉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上將,並兼任第十一師師長。陳誠以取得的勝利報酬蔣介石的信任。陳誠成為國民黨內的第二號人物,被人們稱為「小委員長」。雖然蔣介石性格多疑、善變,但一直非常看重陳誠。陳誠能夠穩居國民黨中的第二高位,並非僅僅靠運氣。陳誠之所以能長期占據這一位置,有三個主要原因。首先,陳誠出身於黃埔軍校,是蔣介石的親信之一,他和蔣介石都是浙江人。我們知道蔣介石與宋美齡沒有子嗣,陳誠娶了宋美齡的幹女兒,因此與蔣介石的關系更加親密。


其次,陳誠長期擔任蔣介石的副手,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盡管他們有時意見不合,但陳誠始終以蔣介石的意見為主導。只要是蔣介石做出決定,陳誠都會堅定地執行。最重要的是,陳誠具備出色的能力。在長征中,他是敵軍頭疼的將領之一;在抗日戰場上,他幾乎參與了每一場重要戰鬥。陳誠隨蔣介石撤退至台灣後,管理台灣政治時也表現出色。在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張學良和楊虎城軟禁,陳誠也被扣留,這進一步凸顯了陳誠與蔣介石的密切關系。


陳誠與蔣介石鬧翻

陳誠一向對蔣介石言聽計從,但有一次,陳誠幾乎與蔣介石鬧翻。那是因為蔣介石抓獲了鄧演達,並下令將他處決。陳誠多次上書蔣介石,希望能夠留下鄧演達一命,但蔣介石卻沒有聽取他的勸告,最終鄧演達被殺。陳誠心灰意冷,寫下了辭職信,打算離開國民黨。這讓人不禁好奇,陳誠與鄧演達之間究竟有何情誼,以至於陳誠為了他幾乎與蔣介石鬧翻?回溯到早年,鄧演達是陳誠的上級領導。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時,鄧演達是工科6期,而陳誠則是炮科8期。1923年,陳誠還在浙軍中擔任排長,透過一位同學的介紹,陳誠認識了鄧演達,並隨他南下加入了孫中山先生的粵軍。


1923年5月,陳誠跟隨鄧演達參與了西江戰鬥。在那次戰鬥中,陳誠不幸受傷,鄧演達不顧生命危險,親自指揮作戰,將陳誠送到安全地帶。對於陳誠來說,鄧演達拯救了他的生命,建立起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1924年5月,黃埔軍校正在籌建之際,陳誠再次跟隨鄧演達來到軍校。鄧演達擔任訓練部副主任,而陳誠則在他的手下擔任小官。鄧演達對待陳誠如同親兄弟般,關心備至。陳誠也對鄧演達懷有特殊的感情。鄧演達個性鮮明,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工作作風嚴謹樸實,懷有偉大的理想。他的激進革命精神給陳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情感已經超越了上下級的關系,成為生死之交。


然而,蔣介石背叛了大革命。1930年,鄧演達等革命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也即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旨在推翻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專制獨裁,繼續孫中山的大革命。這時的陳誠正身處「圍剿」紅軍的前線,由於在中原大戰中立下了戰功,他已經被蔣介石提拔為第十八軍軍長。鄧演達對蔣介石的背叛深感義憤,他堅信蔣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專制獨裁,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必須推翻他。鄧演達與蔣介石勢不兩立,形成了明顯的對立。然而,陳誠與鄧演達有著不同的立場。陳誠受到蔣介石的信任,多次得到蔣介石的提拔。對於蔣介石已經背叛革命的事實,陳誠的認識並不充分。陳誠在內心對蔣介石還存有感激之情,不願輕易背叛他。陳誠尚未意識到鄧演達的意義,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鄧演達曾勸陳誠與他一同起義,鄧演達說:「你要麽就將我綁在身上,把我送到蔣介石面前獻功;要麽你就帶領你的部下與我一同反蔣!」鄧演達以為陳誠會選擇後者,但他小看了蔣介石在陳誠心中的地位。陳誠既不願出賣自己的老大哥,也沒有勇氣與鄧演達一同起義。面臨兩難選擇,陳誠選擇了逃避,沒有做出任何選擇,回到「圍剿」紅軍的前線。1931年8月,鄧演達準備好後,發動起義,擔任總指揮。正當鄧演達準備離開上海之時,他卻被叛徒出賣並被捕入獄。而陳誠遠在江西前線,得知鄧演達被捕後,不顧政治風險,急忙給蔣介石發電報,希望他能看在黃埔軍校的情分上,留下鄧演達的性命。


蔣介石收到電報後回電,保證會寬大處理鄧演達。陳誠對蔣介石的話深信不疑,毫不擔心。然而,蔣介石卻秘密下令處死鄧演達,盡管他要求不得泄露風聲。遠在江西吉安的陳誠甚至聽聞鄧演達被判死刑的傳聞。陳誠無法相信,連發兩封電報,為鄧演達求情。然而,11月29日,在南京麒麟門外,鄧演達被蔣介石處決。這個訊息傳到陳誠所在的十八軍,他震驚不已,淚水流下。他懷著沈重的心情,寫下了一封請辭信,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對恩友的無顏面對。


抗日戰場的陳誠

國民黨內有很多人建議蔣介石對陳誠采取行動,但蔣介石卻堅定地相信,他在陳誠心中的地位,相信他不會輕易背叛自己。蔣介石展示了一種「難得糊塗」的一面,回電陳誠讓他繼續工作,相信他與「叛黨」無關。在那次起義失敗的主要領導人鄧克敏為了躲避蔣介石的追捕,曾前來陳誠的軍中避難。陳誠妥善安排了他的離開。陳誠在抗日戰場上展現了出色的指揮才能,他擔任過國民黨重要職位,如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員和軍政部長等。他帶領著百萬國民黨官兵南征北戰,成為正面戰場上的重要指揮官。


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期間,陳誠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淞滬戰役和武漢保衛戰。在淞滬會戰爆發前一個月,陳誠向蔣介石力陳,表示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中日和平是不可能的。現在應該迅速整軍,全力投入抗日戰爭。他建議蔣介石在日軍進犯長江之際,清剿日本在中國租界區的部隊,以防後患。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二天,蔣介石急忙請陳誠前往南京商討對策。陳誠在南京只待了一天,便與熊式輝前往上海,觀察戰場的敵情。熊式輝直言中國與日本的交戰中,根本沒有還手之力。陳誠立刻反駁道:「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也不是能否打過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打,日寇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蠶食中國,我們不打,就亡國了!我們沿著長江仰攻對我軍有利,也不一定會輸。」


1937年8月24日,陳誠率領部下加入淞滬戰場。日軍裝備精良,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國軍傷亡慘重,即使付出慘痛的代價,也只能阻擋日軍的進攻,無法將其全部殲滅。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上海最終失守。國軍傷亡約為20萬人,擊斃敵軍的數量達到7萬余人。盡管國民黨精銳部隊遭受了沈重打擊,但他們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陳誠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生死與共的英勇精神,多次身先士卒,士兵們看到領導官員不畏生死,也紛紛願意以身殉國。1938年,陳誠出任武漢衛戍總司令,後來成為第九戰區的司令長官。在武漢保衛戰中,最值得回憶的是萬家嶺戰役。國軍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策劃著反攻。從6月到10月,敵我雙方在戰鬥中共投入了150萬兵力。戰鬥結束後,國軍傷亡超過40萬人,日軍傷亡超過20萬人。


台灣政績

1948年,陳誠因為身體不適,在醫院接受了手術。手術後,他的情緒較低落,不願復出。然而,他最終前往台灣擔任省長,沒有想到台灣最終成為國民黨的最後一塊退路。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後,帶著在東北戰場上的陰影開始治理台灣,並下定決心要將台灣治理好。他表明:「台灣不是日本人遺留給我們的,這片土地是台灣同胞五十余年的心血,是千萬中國人從日本人手中收復回來的。我如果不能將台灣治理好,將會愧對先烈,也無顏面對子孫後代。」陳誠初到台灣時,首先頒布了入台管制政策。陳誠的兒子回憶道:「父親出台這個政策是為了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潛入台灣進行破壞。正是因為這項政策的實施,限制了部份國民黨官員的出行。」


隨著國民黨主力部隊抵達台灣,陳誠制定了部隊入台的新規定,禁止他們幹擾台灣的正常運轉。1949年2月,陳誠決定實施土地改革政策,頒布了「三七五減租」政策,這一政策限制了地主的收入,保護了佃農的利益,極大地改善了底層農民的生活品質。此外,陳誠還頒布了許多利民的政策,包括貨幣制度改革、糧食增產和地方自治等。在陳誠的領導下,台灣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得到了快速發展。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戰敗後決定在台灣養精蓄銳。他在前往台灣的途中,首先給陳誠發了一封電報,表示自己即將平安到達台灣。然而,陳誠24小時未回電,蔣介石開始擔心自己的安全。原計劃在台北登陸的蔣介石臨時改變計劃,在高雄登陸。高雄並不在陳誠的控制範圍內。蔣介石登陸後,他問身邊的孫立人:「這個地方安全嗎?」孫立人回答道:「有我們的保護,不會有意外。」盡管如此,蔣介石仍然表現得像一只驚弓之鳥,處處擔心著可能的危險。


周恩來致辭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肝癌去世,享年67歲。他的離世給台灣乃至整個中國政治舞台帶來了深刻的哀思。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陳誠留下了三條重要的遺囑,這些遺言揭示了他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切,以及他的堅定愛國情懷。陳誠一生都致力於國家的建設和民族的崛起。盡管他在國共內戰中屬於國民黨一方,但他的政績和貢獻無可忽視。他在台灣擔任省長期間,積極推動各項改革,包括土地改革、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的完善。他以身作則,深受台灣民眾的尊敬和愛戴。在他臨終之際,陳誠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深知國家的艱難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寫下了三條遺囑,希望將自己的心聲傳達給國人和黨內同誌。


首先,陳誠希望全國人民能夠同心協力,共同完成國民革命大業。他意識到,國家的命運不僅僅依靠一個人或一個黨派,而是需要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他希望人們摒棄地域之見、性別之別和年齡之別,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而努力奮鬥。其次,陳誠強調團結和患難與共的重要性。他提出,無論地域如何分割,人們都應該團結一致,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強調,台灣和大陸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共同攜手,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陳誠對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


最後,陳誠強調內部團結的重要性。他希望黨內同誌能夠保持團結,堅持黨的理念和原則。他認為,黨的團結是實作國家繁榮的關鍵所在,只有內外兼修,才能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陳誠的遺囑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展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拳拳之心。他的離世讓人痛惜,但他的精神將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周恩來在得知陳誠病逝的訊息後,表達了對陳誠的敬意和哀思。他稱贊陳誠是一個愛國的人,對他的早逝深感遺憾。陳誠的離世使國家失去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者,但他的精神將激勵後人繼續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而奮鬥。


結語

陳誠的遺囑雖然在當時並未引起廣泛關註,但它們體現了他作為一位政治家和領導者的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些遺言不僅是對他個人人生的總結,更是對於國家和民族前途的思考和期許。陳誠用他的行動和遺言,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愛國奉獻的榜樣,激勵著我們繼續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