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羅馬人心中的「新馬泰」:非洲的埃及如何能成為古羅馬人的「度假村」?

2024-04-24歷史

本 文 約 5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鐘

1771年,旅居義大利的蘇格蘭畫家加文·漢米爾頓盯著眼前的「羅馬遺物」陷入深思,這是一件殘缺的獅身人面像,擁有鮮明的埃及風情。然而,身旁的文物販子卻對天發誓,雕像是從羅馬皇帝哈德良的行宮廢墟中出土的。

這究竟是拙劣的贗品,還是一件身世坎坷的文物?

如果是後者,那羅馬人又是如何遠赴埃及,將它帶回來的呢?

夕陽下的獅身人面像,其背後為哈夫拉金字塔。

入埃及記

西諺雲「條條大路通羅馬」,反過來理解,利用四通八達的羅馬公路,可以從帝國的心臟——羅馬城迅速前往各個行省,其中就包括埃及。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 (Battle of Actium) 中戰勝凱瑞奧帕特拉七世 (埃及艷後) 和她的情夫安東尼,這標誌著埃及托勒密王朝終結,埃及成為羅馬帝國治下的一個行省。這也意味著,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地中海區域實作了羅馬治下的和平。

地中海區域。來源/pixabay

埃及獨特的水熱條件,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地理環境,以及羅馬人對治理的重視,使得埃及成為帝國最重要的糧倉。根據約瑟夫在【猶太戰爭】中的描述:「埃及輸送的谷物可以維持羅馬城4個月的消耗。」正因如此,埃及成為唯一一個直接隸屬羅馬皇帝的行省。皇帝派遣專人管理埃及的軍事、行政和經濟事務。屋大維在埃及駐紮3個軍團,保證羅馬的軍事存在並維護社會秩序,此外,埃及還被劃分出多個行政層級,便於羅馬人深入管理。

尼羅河。來源/pixabay

單純維持埃及的內部秩序遠不足以消化這塊大蛋糕,利用高效便捷的水陸網路縮短羅馬與埃及的時空距離才是關鍵。公元前1世紀至4世紀間,前往埃及的羅馬遊客,最快捷的方式是由羅馬城向南出發,踏上阿庇安大道 (Appian Way) ,這條主幹道從羅馬城一直向東南延伸至地中海重要港口奧斯蒂亞港。古羅馬旅行者在羅馬大道上享受的路政服務,與現代人極其相似。

羅馬大道有著嚴格的修建標準,根據羅馬法律和考古證據,羅馬大道首先要勘探地質,確保道路筆直;此外,在道路兩側開挖排水溝,排幹路基水分。路基鋪平後,覆蓋砂礫或細沙;接著在砂礫層繼續覆蓋打磨光潔的大石塊;最後,用石灰和沙混合而成的「混凝土」澆築在路面上,保證路面結實穩固。奧古斯都曾頒布法律規定:

「交叉路口寬度必須達到 12.2 米,南北街道寬度為 6 米,其他道路的寬度為 2.43 米。」

羅馬大道過硬的修築條件,決定了它足以承載大量行人、牲畜、車輛的運輸。

此外,大道上的裏程碑不斷為旅客提供路況資訊。古羅馬的【善普羅尼斯法】規定,在羅馬大道上每1羅馬利 (約1.5公裏) 的距離要建立一座裏程碑。裏程碑上標有:該裏程碑自本道路的起點是第幾座裏程碑;距離本處最近的城鎮、距附近其他道路的裏程;以及道路修建的時間、修建官員的相關資訊。遊客們結合裏程碑和手中的地圖很容易安排行程計劃。

參考15世紀發現於德國的波叮噶地圖 (Peutinger Table) ,這幅4世紀的地圖囊括的地理範圍從不列顛尼亞延伸到印度,從北海延伸到撒哈拉沙漠。該地圖上標示了許多羅馬帝國的城鎮、村落和連線它們的道路,並標示道路的裏程;展示了河流、山脈、森林和海洋等圖景,該地圖由五種顏色繪制,詳細區分著不同的地理事物。如果旅客覺得攜帶不便,還有銀酒杯導遊圖和「安東尼路線圖」 (Itinerarium Antoninianum) 作為選擇,前者流行於公元1世紀,工匠在銀酒杯上客製雕刻出發地到目的地的路程資訊,賣點在於小巧玲瓏,方便攜帶,是居家旅行的不二之選。而後者流行於3世紀,它貼心地標出旅遊活動行程,等於是幫遊客整理出各地特色景點和遊覽流程,主打旅遊的專業性。

白天,羅馬遊客們依靠大道和地圖趕路,到了夜晚,大道休息區為風塵仆仆的遊客們提供庇護。1世紀,羅馬國家郵政系統 (Cursus Publicus) 得以完善,羅馬大道上間隔12公裏設定一處驛站 (mutatione) 用於更換公務馬匹,補充給養。在驛站附近,伴生著旅店 (mansiones) ,任何人都可以付費休息。這相當於今天高速公路的休息區。旅店提供可更換的坐騎,包括馬、牛和騾子;並有過夜的房間和沐浴設施;而且設立了餐廳,旅人可以在這裏喝酒、吃飯,旅店的設立間隔根據道路狀況而定。

沿著阿庇安大道行進約14天,羅馬旅客們終於來到了奧斯蒂亞港或圖拉真港,這些港口修建著防波堤,保護船只不受海浪侵襲,港口可以容納上百艘船只。地中海商船占絕大多數,商船由雙層板材加固,提高載重量;船體內外部都塗有瀝青或和蜂蠟的混合物,保證船體密封耐侵蝕。20世紀30年代,在尼姆湖 (Lake Nemi) 底發現兩艘羅馬帝國時期的遊樂船。這兩艘船雖然不是海船,但他們的建造比例與海船相同。此外,早期的羅馬帝國還用一些特別大的船只運送特殊的貨物,如從埃及運到羅馬本土的谷物或方尖碑,這種商船可以容納上百名乘客。帝國時期,並不存在專門的遊輪,旅客與商船協商好價格以後,靜候商船啟程。比較推薦的航行時間是3月中旬到11月中旬,但受到風向和洋流的影響,日期並不確定。等待的時間裏,普通旅客們準備著酒水、食物、被子、床墊和搭建在甲板上的小帳篷,富人們則選擇住在船尾艙中。海上航行是豐富多彩的,旅人們在船上玩遊戲、賭博、閱讀和喝酒消磨時間。一切順利的話,半個月後,遊客們就將抵達亞歷山卓,開啟神秘詭譎的埃及之旅。

希臘化的國際都市——亞歷山卓

公元前334年,為紀念征服埃及的偉大功績,亞歷山大修建了這座港口城市。在他的繼任者——托勒密的不懈經營下,亞歷山卓不僅是托勒密埃及的首都,還是希臘化時代地中海的經濟文化中心。這座城市洋溢著古典文化浸潤過的人文氣息。

亞歷山大大帝雕塑。來源/pixabay

羅馬旅人靠岸前,一定會被亞歷山大燈塔吸引,這座燈塔是公元前285年~前247年間托勒密一世主持修建的,直到他的兒子即位後才宣告完工。燈塔分為三層,頂端是使用柯吉拉油脂照明的火炬,為方圓55公裏的海域提供導航。

早在公元前3世紀,地中海世界就已經流傳「世界七大奇跡」的概念了。其中與埃及相關的有亞歷山大燈塔和吉薩大金字塔。遊客們剛一踏上埃及,就目睹如此雄偉壯觀的奇觀,這種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埃及金字塔圖,出自伏爾內【敘利亞與埃及遊記】

亞歷山卓有著濃郁的文化氛圍,亞歷山大圖書館是古典世界中藏書數量、門類最齊全的圖書館,在被阿拉伯人征服前,亞歷山大圖書館號稱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遊客可以提著油燈,在浩瀚的書海中搜尋謄寫在莎草紙和羊皮卷上的古典書卷,圖書館隨時可以聽到學者們激昂的爭辯聲。圖書館旁據說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陵墓,這位古典世界的傳奇英雄,曾是無數政治家仰慕的偶像。歷史上,這座陵墓曾吸引了凱撒、屋大維、哈德良等羅馬政治家的憑吊。

結束了一天的遊覽,逛逛當地市場,品嘗埃及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當時最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來自歐亞非不同民族的商人、祭司、演員、遊客、學者雲集於此。在亞歷山大的市場,羅馬遊客可以買到來自非洲內陸的金粉、象牙、烏木;來自印度的玳瑁、珍珠、珊瑚;甚至是阿拉伯的香料和中國絲綢。正如當時的俗語所言:「在亞歷山大,唯一買不到是雪!。」豐富的飲食文化也為遊客平添了一絲異域風情,埃及特色美食,大蒜蝸牛、炒內臟雜碎搭配熏魚、大麥啤酒被端上遊客的餐桌。綽號「方尖碑」的烤羊肉串從炭爐中散發出撩人的煙火氣,還有濃郁的椰棗酒令人酩酊大醉、神魂顛倒。在晚風中,酒館飄出熱辣奔放的埃及本土音樂,與猶太聖堂裏神聖肅穆的「塔基拉音樂」交織在一起,這種奇妙的經歷是難以言說的。

對羅馬遊客來說,在亞歷山大停留不僅僅是短暫小憩、緩解旅途疲倦,更重要的是盡快聯系駁船、精靈、廚師和同行的旅遊「搭子」,準備好路上的探險物資。因為他們即將逆尼羅河而上,踏入法老的神秘國度。

金字塔和斯芬克斯——法老之都曼非斯

古希臘歷史學家赫洛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從東非高原一路向北註入地中海,河水攜帶的黑色泥沙形成了沿河平原,在入海口,土壤淤積出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的水系形似一朵由南向北綻放的蓮花,花朵部份是下埃及 (北部) ,而漫長的花枝則是上埃及 (南部) 。羅馬遊客們的法老之旅就是從花朵下部的曼非斯和吉薩開始的。

尼羅河與埃及

根據埃及祭司曼涅托的記載,埃及歷史上的第一位法老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統一了上下埃及,定都曼非斯。作為法老的都城,曼非斯在古王國時期具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宗教地位。新王國建立以後,盡管埃及的統治重心轉移到位於更南方的底比斯 (今盧克索) ,但曼非斯中依舊布滿彰顯法老王權的紀念物,尼羅河兩岸也分布著大量金字塔和遺留下來的神廟建築。胡夫金字塔和卡夫拉金字塔是吉薩金字塔群中最為出名的兩個,前者是現存最大的金字塔建築,而後者則以塔後的獅身人面像著稱。金字塔是現代遊客必去打卡的埃及景點,帝國時期的遊客們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羅馬人看到的金字塔也與現代大有不同。

羅馬帝國時期的胡夫金字塔外觀比現在要更加壯麗。在修建之初,金字塔外層覆蓋著一層由白色石灰石打磨成的護罩。這層光滑閃耀的外殼,在太陽的照耀下反射出無數光芒,這讓騎在駱駝上的羅馬遊客感覺身處於太陽神的沐浴下,不由得感慨法老的威嚴。這些石灰石外殼在中世紀被阿拉伯人剝去,用來修建開羅城裏的清真寺。現代看到的階梯狀金字塔實際上是金字塔的內襯。只有吉薩高原南部的彎曲金字塔還保留著部份舊貌。此外,在尼羅河泛濫季,羅馬人可以在胡夫金字塔的地基前泛舟遊覽。而隨著河道改道,當代人再也無法重現這一樂事。

約20世紀20年代,日落分時,遊客站在胡夫金字塔頂端俯瞰撒哈拉沙漠,哈夫拉金字塔屹立在他們左側

遊客們並不滿足於遠觀金字塔,親身進入法老的陵寢才能夠滿足羅馬人的好奇心和探險熱情。穿過金字塔前的廊道,進入祭祀廟。在這裏,埃及當地人和祭司們熱情地向旅客兜售導遊服務。羅馬遊客的好奇心與當代人完全一致。金字塔是做什麽的?花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錢?石材是如何運輸的?他們都想弄個清楚。

彎曲金字塔,位於埃及達舒爾,法老斯尼夫魯在位修建的第二座金字塔,該金字塔在初期就是按照角錐體外形來設計,並且由於金字塔外層石塊均采用向內傾斜的砌築方式,建築整體也產生了更大的內聚力,這也使得彎曲金字塔成為目前外層飾面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塔

這些金字塔修建的時間距離羅馬遊客所處的年代足有2500年之久,漫長的歲月不僅風化了宏偉的建築,也使建築背後的迷人歷史和象形文字的含義被人們遺忘。埃及導遊通常指著銘文,發揮想象力胡亂「解讀」一通。如一位羅馬遊客記錄的,神廟祭司告訴他, (胡夫) 金字塔是國王花費1600銀幣的價格,命令36萬人花費20年建造的,他甚至列出了工人每天的飲食清單,包括菜花、蘿蔔和大蒜洋蔥。這種故事越傳越離譜,另一位羅馬遊客說,導遊告訴他,腳下的鵝卵石是工人吃剩下的蠶豆。金字塔是先用鹽堆出輪廓,接下來利用斜坡將石塊拉到指定位置,最後引尼羅河水融化鹽,金字塔就建成了。羅馬的地理學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狠狠嘲諷了這些荒誕不經的解釋,據他理解:「金字塔是法老炫耀、揮霍財富的手段」。然而,這種解釋也並不全面。

吉薩金字塔旁邊的獅身人面像對於羅馬人極具吸重力。羅馬人們將希臘神話中「史帝芬克斯」的形象代入其中,賦予雕像一種離奇的神話色彩。在公元55年,流沙覆蓋了獅身人面像,一位名為提比略·巴爾比勒斯的羅馬總督下令清理,為的就是讓遊客有更好的觀賞體驗。現代考古學家在雕像的爪部,發現了羅馬遊客刻下的打油詩:

「斯芬克斯是個奇跡——她是天上的幻影。

凝視她的身影,腦海中產生神聖的幻象。

她的臉莊嚴聖潔, 她的身軀如獅子般威嚴!

結構嫻熟,堪稱傑作!」

類似的旅行者留言在斯芬克斯上還有16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毀壞文物的胡亂塗鴉,然而千年後的我們透過這些文字,卻產生了與羅馬人共賞埃及奇景的別樣感覺,時間帶給人類的厚重感,在這一刻撲面而來。

獅身人面像。來源/pixabay

旅途的永恒見證:羅馬城中的方尖碑

相比於普通羅馬遊客帶走的小玩意兒,皇帝們對古埃及方尖碑情有獨鐘。方尖碑是由整塊大理石雕成的長方形棱柱體,四面打磨平整,並雕刻上贊頌太陽神和法老的象形文字,作為古埃及王權的象征。羅馬人將掠奪方尖碑作為征服埃及的一種象征。

埃及方尖碑。來源/pixabay

公元前12年,屋大維下令將兩座屬於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運到亞歷山大城凱撒殿前,以此紀念自己的養父凱撒。公元前10年,屋大維又下令,將埃及赫利奧波利斯的方尖碑運到羅馬。為此,羅馬人建造了巨大的運輸船,甚至不惜開鑿運河。這塊石碑最終被安置在馬克西姆賽馬場,在基座上,雕刻著意味深長的銘文。

公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一塊方尖碑安置在君士坦丁堡,聖塔菲佐菲雅大教堂旁的競技場中,這也是最後一塊被羅馬人掠奪走的方尖碑。歷史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再不復舊日盛況。

羅馬人前往埃及的旅遊熱情亦逐漸萎靡,最終消散在埃及的漫天黃沙中,只剩下永恒的方尖碑無言地訴說著一切。

參考文獻:

1. Tony Perrottet:On the Trail of Ancient Roman Tourists,London:Random House,2001.

2. Lionel Casson:Travel in the Ancient World,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3. Carcopino:Daily Life in Ancient Rome,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0.

4. (美)布萊恩·費根:【掠奪尼羅河 埃及的盜墓賊和考古學家】,王佃玉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5. 金壽福:【法老文化的使者?——古埃及方尖碑漂洋過海記】,世界歷史評論2022年第3期。

6. 梅雪妍:【羅馬帝國時期的旅行與旅遊活動研究】,2018年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 馮定雄:【羅馬道路與帝國統治】,河北學刊2011年第2期。

8. (古羅馬)普林尼:【自然史】,李鐵匠譯,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版。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方源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 彥文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