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浙江奉化葛竹村附近的金竹庵在辦一場喪事,庵中的一位老尼病世,除了庵中的尼姑之外,一些善男信女也都過來幫忙,就在眾人忙著料理喪葬事宜時,一位20出頭的女子向首事提出在此修行的要求,首事看她神情絕決,雖然看她紅塵未了,但也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子就這樣不顧母親反對出家做了尼姑。這位女子名叫王采玉,她遇到了什麽事情而讓她放棄大好的青春年華要與青燈古佛相伴呢?
王采玉出生在一個生活殷實的家庭之中,父親精明能幹,又受過傳統的知識教育,憑借聰明的頭腦開墾荒地致富。母親是繼室,婚後生下一女二子,王采玉是家中的長女,年少時生活富足,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然而這一切隨著父親的離世都變成了過去式。當時王采玉才19歲,就承擔了家庭經濟來源的主力,她精於女紅,家道中落後就以此為生。
王采玉的兩個弟弟都不省心,大弟嗜賭成性、幼弟精神不好,所有的壓力都壓在這個傳統女性身上,她每天點燈熬油地做針線活,直到她嫁人後生活才有所好轉。王采玉像那個時代的女性一樣相夫教子,日子倒也過得安穩,只是她的兒子生下數月後因病夭折,讓她倍受打擊,漏屋偏逢連夜雨,她的丈夫不久又患上時疫病亡。
一年之中接連的打擊,讓王采玉情緒十分低落,無奈之下她只能回娘家生活,至少自己還有門手藝可以養家。只是日子仍然是那樣的艱難,她回村之後每天都聽別人說她「克夫克子」,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讓她心灰意冷,於是就有了遁入空門的念頭。當金竹庵辦喪事時,王采玉趁機向首事提出出家為尼的要求,母親得知後死活不肯,當時王采玉才22歲,年紀輕輕出家為尼太可惜,後來見王采玉去意已決,無奈之下只能讓女兒帶發修行。
沒有了世俗的壓力,王采玉在庵廟過得很安穩,這更加堅定了在這裏了卻余生的打算。也許她塵緣真的未了,否則首事也不會答應她帶發修行,早早就預見了她的未來,當時首事就稱她是富貴相,未來能「育有非凡之子」。當時王采玉經歷了喪子喪夫之痛後,早已萬念俱灰,她並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只當作首事隨口說的一句慰藉之語,當時的她一心想要出家為尼。
世事無常,就在王采玉每天與青燈古佛為伴時,她的堂兄突然做起了「媒人」,堂兄是玉泰鹽鋪的老夥計,鹽鋪是蔣家的店面,富商蔣肇聰是出了名的「埠頭黃鱔」,天生是做生意的料,在他的打理之下生意紅火。蔣肇聰的原配病逝,給他造成不小的打擊,他的狀態與王采玉十分相似,堂兄便有心撮合一門婚事。
堂兄見到王采玉後,言簡意賅說明來意,並且著重提醒堂妹:「漫長歲月,殊非容易」,王采玉聽後便動搖了心思,只是不知如何回答,便說要征求母親的意見,當初母親本就不想王采玉出家,聽到這樣的事情自然同意。1886年,23歲的王采玉還俗出嫁,嫁給了45歲的蔣肇聰,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中正,他就是後來近代史中的風雲人物——蔣介石。
因有之前「育有非凡之子」的說法,蔣介石出生之後就享盡了家中所有長輩的疼愛,也是這份疼愛讓幼時的蔣介石成為街坊中令人頭疼的「瑞元無賴」,每次他惹出禍事都由家人出來擺平,祖父更是指望這個孫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
這樣的幸福日子過了八九年的光景,後來公公去世,第二年丈夫染上時疫也隨他而去,32歲的王采玉再一次經歷了生活與精神上的災難,而這樣的殘酷打擊還在繼續,在丈夫去世的四年時間裏,王采玉的幼子與幼女也相繼夭折,蔣介石成了王采玉唯一的精神依靠。王采玉沒有再寵溺,她狠心把兒子送到外鄉私塾讀書,這段時間蔣介石有了明顯的長進。
真正讓蔣介石「蛻變」的是,母親為了救他變賣家產贖他出獄,當時富戶與官吏勾結欺負他們孤兒寡母,被攤派上了巨額稅收,不交錢就抓人,王采玉無奈之下只能如數交錢。蔣介石出獄後,王采玉抱著兒子痛哭,是母親的哭聲讓蔣介石產生了救國存亡的想法。19歲時,蔣介石剪去辮子留學日本,後來也算是成為了一代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