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孫繼先臨終前將家人叫到身邊,對家人叮囑道:
「等我去世後,把我的一部份骨灰撒在大渡河裏吧,我要伴著大渡河永不停歇的流水,向後人講述毛主席領導的紅軍在這裏創造的奇跡。」
孫繼先,山東曹縣人,1911年出生,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是紅軍長征時強渡大渡河的十八位勇士之一。
1990年孫繼先去世後,其子料理完後事特意去拜訪了楊得誌。
楊得誌將軍聽聞孫繼先去世的訊息後,幾度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他作為當年孫繼先的領導,曾親眼目的了強渡大渡河的兇險,對每一位去世的勇士他都十分難忘。
18勇士「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旬,紅軍北渡金沙江後,決定趁敵防禦未固、合圍未成之際繼續北上,渡過大渡河,同紅四方面軍會師。
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素有「天險」之稱。
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就是在這裏全軍覆沒的。當時老蔣也妄圖憑借天險,使紅軍隊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當時形勢十分危急,總參謀長劉伯承、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深思熟慮後,最後做出強渡大渡河的決定。
5月25日,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在團長楊得誌的指揮下,一營營長孫繼先從二連挑選了17人組成突擊隊,成為強渡大渡河的第一批次人次。
只因紅軍到來之前,老蔣早已堅壁清野地銷毀掉了所有渡船的工具,後來紅軍還是在百般尋覓下,才覓得了一艘小船,每次只能坐十余人。
由此,當時17人的突擊隊,只好分為兩次強渡。第一次由連長熊尚林帶領8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向河心劃去。
自古以來,所有涉及到「渡江」的戰役,最忌諱的都是渡半而擊。
由此在8名勇士渡河之前,楊得誌早已安排好了炮兵營營長、「神炮手」趙章成指揮和親自射擊。
正是在趙章成的指揮和操作下,先後摧毀掉了河對岸敵軍的4個碉堡,才使得第一隊的8人成功抵達對岸。
第一次渡河成功後,船工將船擺渡回來,第二次由營長孫繼先帶領其余8名勇士強渡。
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強渡並不順利,先是渡船剛渡過中流,有一名戰士的右臂負傷了,船底也被打穿。也正在此時,因大渡河水勢過大渡船失控,向著礁石撞去。
最後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才得以成功渡河。
登岸後,孫繼先與第一船戰友會合,率領17名勇士繼續攻堅,消滅敵人。
正是因為18位元勇士的果敢勇武,為後來的渡河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才使得後來紅軍能夠奪得瀘定橋,奠定了走出重圍的勝利。
當時為了表彰最早沖過去激戰的十八勇士,不僅上級給予了十足的肯定和表揚,【紅星報】、【戰士報】等紅色刊物還進行了宣傳報道。
最為慶幸的是,當時最為英勇、踴躍參與第一批次渡河的18位元勇士,沒有一人犧牲,也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神奇的渡河神話。
18位元渡河勇士後事
關於18位元勇士的名字,在紅一軍團政工幹部蕭鋒的【長征日記】中有記載:
他們分別是:營長孫繼先,連長熊尚林,二排長曾令明,三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克表,四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張桂成,肖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光吉、肖桂蘭、宋祥雲、謝良明、丁流明。
只可惜,這18位元勇士最終能夠活躍在抗日戰場上的,僅有孫繼先和熊尚林兩人。
而熊尚林也在抗日戰爭晉察冀作戰中,於1942年6月18日,犧牲在了日軍的大掃蕩中,遇難地為張家口崇禮縣。
新中國成立後,活到了1955年授銜時,18位元勇士中僅剩孫繼先一人。
1955年,在全軍授銜上,孫繼先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並獲得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授銜完成後,因孫繼先一方面是紅軍時期開始的一名久經考驗的老戰士。
另一方面當年他曾在蘇聯學習過航天技術,被任命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首任司令。
此後,孫繼先開始在中國航天領域繼續風險光和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人物之一。
讀者們,關於「 強渡大渡河的18位元勇士 」,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資訊來源:【信仰的種子——經典紅色故事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