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角色雷同?細節相似?【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兩大神話巨著,到底誰抄襲誰?

2024-03-25歷史

本 文 約 5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其中,【西遊記】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求得真經 的故事,【封神演義】則主要講述了姜子牙、周武王伐紂商的故事。盡管情節大相徑庭,然而這兩部作品卻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比如以下這段——

【封神演義】中 通天教主的贊詩是:

混元正體合先天,萬劫千番只自然。渺渺無為傳大法,如如不動號初玄。

爐中久煉全非汞,物外長生盡屬幹。變化無窮還變化,西方佛事屬逃禪。

而【西遊記】中孫悟空逃脫八卦爐後的贊詩為:

混元體正合先天,萬劫千番只自然。渺渺無為渾太乙,如如不動號初玄。

爐中久煉非鉛汞,物外長生是本仙。變化無窮還變化,三皈五戒總休言。

是不是查重率高達90%?


這麽來看,難道真是「抄襲」?那麽又是誰抄襲了誰?

二書「身世」

與許多其它長篇古典小說一樣,【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並非單獨某位作者的原創,而是民間創作和文人加工相結合的產物。

如今所見的百回本【西遊記】,其祖本為金陵世德堂本,出版於明萬歷二十年 (1592) ,但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流傳已久,在唐朝時期的【大唐西域記】【大慈恩法三藏法師傳】等作品中形成了雛形。但此時取經隊伍只有唐僧一人,且基本不涉及神異之事。孫悟空、沙和尚在後來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加入取經隊伍,而豬八戒直到元雜劇【西遊記】裏才成為其中一員,且敬陪末座,排在沙和尚之後。據學者研究,今本【西遊記】應由吳承恩 (約1500—1583) 在中晚年整理完成,因此其最終成書時間應在16世紀中後期。

陳奕禧題 【西遊記圖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封神演義】的成書時間則要晚於【西遊記】,大約在萬歷 (1 573— 1620) 末年或泰昌 (1620—1621) 、天啟 (1621—1628) 之際。相比唐僧取經,武王伐封的故事流傳得更加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尚書】【詩經】【楚辭】當中。自魏晉、隋唐以降,民間通俗文學逐漸發展,到宋朝時已經蔚為大觀,再加上崇尚陰陽災異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武王伐紂的故事又融合了姜太公封神的傳說,成為人們喜愛的題材,得到了再傳播、再創造的機會。元代說書藝人匯集各種記載,編成一部大綱式的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第一次從小說的角度較完整地演述了妲己惑紂王、姜子牙佐武王伐紂等歷史故事。此後,平話藝人再以此書為樣本,又創作了多種神話和武王伐紂的演說本。明人許仲琳 (有爭議) 把這些平話集中起來,加以編輯、整理和再加工,終於創作出【封神演義】。

顯然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相繼誕生並非偶然。明朝前期,提倡程朱理學,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文學發展頗受限制。自明中葉起,城市工商業逐漸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文化政策更加寬松,尤其是王陽明心學的盛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束縛。這些變化在文學領域的影響表現為通俗小說創作更加受到重視,歷史演義、神魔小說等各個小說流派競相登場,各領風騷,迅速而廣泛地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為【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王守仁(王陽明)手稿。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名同實異

接下來說回「抄襲」, 澳洲的柳存仁教授認為西遊記參照封神演義,黃永年教授是相反觀點。其實, 抄襲的最大特征便是內容雷 同。具體到【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兩本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二書在人物、場景等多個地方的確存在雷同之處。

以人物為例。【西遊記】中,哪咤、二郎神先後作為天庭圍剿孫悟空的骨幹登場。得知孫悟空在下界為妖後,玉帝派哪咤與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前來征討,孫悟空「拔毫毛一把,丟在口中,噴將出去,叫聲‘變!’就變了千百個大聖,卻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咤太子,戰敗了五個天王」。於是玉帝又命自己的外甥二郎真君率梅山七聖征討花果山。孫悟空與二郎神交手多時,互施七十二變,難分高下。戰正酣之際,孫悟空被太上老君用金鋼琢偷襲,打中頭部,這才被擒獲。後來在取經途中,二人又曾出場相助。但從整體來看,哪咤、二郎神在【西遊記】中只是擁有一定戲份的配角。

哪咤(左)和二郎神(右)。 來源/電視劇 【西遊記】 截圖

在【封神演義】中,情況卻大不一樣。除主角姜子牙外,哪咤和楊戩成了戲份最多、作用最大的角色,他們作為姜子牙的左膀右臂,在伐紂滅商之戰中功勛卓著。哪咤在【封神演義】中是陳塘關總兵李靖的三子,拜師於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門下,年少時便打死東海龍王之子,擊敗石磯娘娘。後受太乙真人指派,前往西岐輔佐姜子牙。楊戩則出自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同樣奉師命輔佐姜子牙興周滅商。在主角團中,楊戩的神通可算是最大的,「曾煉過九轉元功,七十二變化,無窮妙道」,伐紂戰爭中的許多惡仗都靠他才得以獲勝。在人物能力上,【封神演義】中哪咤的三頭六臂、楊戩的七十二變等設定也很可能取材自【西遊記】。而更加豐富的劇情、更加飽滿的人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西遊記】中二人的形象。不過,【西遊記】重點刻畫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等人物都成為經典傳世的藝術形象,而【封神演義】則除了哪咤、楊戩的形象塑造得比較成功外,其余人物形象只能說乏善可陳。

除了角色重合外,【封神演義】中還有多處詩、詞與【西遊記】雷同,其中既有早在二書問世前就已經存在的,也有【封神演義】直接挪用【西遊記】的。例如,通天教主為與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爭鬥,布下誅仙陣,有贊詩曰:

風氣呼號,乾坤蕩漾;雷聲激烈,震動山川。電掣紅綃,鉆雲飛火;迷日月,天地遮漫。風刮得沙塵掩面,雷驚得虎豹藏形;電閃得飛禽亂舞,霧迷得樹木無蹤。那風只攪得通天河波翻浪滾,那雷只震得界牌關地裂山崩;那電只閃得誅仙陣眾仙迷眼,那霧只迷得蘆篷下失了門人。這風真有推山轉石松篁倒,這雷真是威風凜冽震人驚;這電真是流天照野金蛇走,這霧真是弭弭漫漫蔽九重。

其中與【封神演義】的界牌關形成對仗的,卻是【西遊記】中的通天河,這就暴露出前者對後者有所取材的事實。

【西遊記】中的通天河 來源/電視劇 【西遊記續集】 截圖

此外,二書在許多景物描寫上也有雷同之處。如【西遊記】第一回描寫花果山的贊詩為: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 潮湧銀山魚入穴,波翻雪浪蜃離淵。 木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危巔。 (下略)

這首贊詩同樣見於【封神演義】第四十三回,只是將「東海之處」改作「東西崖畔」,用於稱贊東海金鰲島。但從詩句原意來看,描寫山峰顯然更加貼切。

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西遊記】第十六回,描寫觀音院火勢的贊詩中有一句為:

黑煙漠漠,紅焰騰騰。黑煙漠漠,長空不見一天星;紅焰騰騰,大地有光千裏赤。(下略)

而在【封神演義】第六十四回,羅宣、劉環向西岐城中發射火箭,引起滿城的大火,同樣參照了這句贊詩,只是將「長空不見一天星」改作「長空不見半分毫」。兩相對比,【西遊記】原句似乎更為文雅。

類似之處還有很多,此處不再一一列舉。總體來看,二書雷同之處,【西遊記】明顯技高一籌,【封神演義】的挪用水平不高,多有詞不達意之處,而【西遊記】中詩詞的使用更加貼切。【封神演義】則更像是在摘抄【西遊記】的內容後再自行「降重」,但反而削弱了原句的精妙之處,破壞了原本的語境。二者之間的差別正好體現出作者藝術才能上的差距。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水月觀音之唐僧取經 來源/敦煌研究院

崇佛還是崇道?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同為神話巨著,但長期以來,人們大多認為前者禮佛,後者崇道,在宗教觀上似乎水火不容。

從表面上看,這種觀點似乎不無道理。【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取的是佛經;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庭奈何不得,只能請如來佛祖出手;取經路上遇到棘手妖魔,孫悟空也是首先求助觀音菩薩;最後師徒四人全部成佛。而【封神演義】裏的故事主線則是道教中的闡教和截教之爭,商周雙方都有大量修道人士參戰。而書中多次提到「三教之中道為首」 ,連佛教的燃燈古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都出身於道教,體現出明顯的崇道觀念。

實際上,二書的背後都有不易察覺的另一面。【西遊記】表面上尊崇佛教,但是書中多次提及老子西天化佛,「講道」的內容更多。在小說中,佛教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哲學思想,更註意以其深邃的哲理來征服善男信女。其修禪成佛的途徑,無非就是積德行善、念佛坐禪等等。雖然也有一些降魔除妖的護法神將、法術法寶,但相對於道教卻稍嫌單調。而無論是從小說的回目中屢次出現的內丹學的術語,亦或是小說中關於「內丹」修煉知識的描寫,我們都不難看出,【西遊記】在成書過程中受到了道教內丹學的較大影響。例如,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在談及自己成仙經歷時,都對「內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以孫悟空為例,他在對黑風大王介紹自己時稱:

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采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找長生路一條。他說身內有丹藥,外邊采取枉徒勞。得傳大品天仙訣,若無根本實難熬。回光內照寧心坐,身中日月坎離交。萬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凈體堅牢。返老還童容易得,超凡入聖路非遙。

顯然,小說中主要人物「成仙」與修煉「內丹」有著直接聯系。除此之外,【西遊記】中還大量參照「內丹」術語和道教經典,如小說第五十回中的詩詞【南柯子】,就出自全真派道士馬丹陽的【漸悟集】:

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莫教坑塹陷毗盧。本性常清凈,方可論元初。性燭須挑剔,曹溪任呼吸,勿令猿馬氣聲粗。晝夜綿綿息,方顯是功夫。

這首詩講述的是道教內丹修煉時祛欲忘情的「築基」之功,將心性修煉視為「修丹」首務,強調「去欲」至上,這個觀點也是道教全真派反復論證的基本觀點。此詞中「猿馬」在馬丹陽原詞中為「喘息」,特指「內丹」修煉中調節呼吸和運氣的功夫。這裏代之以「猿馬」二字,則更強調忘情祛欲,才能修成丹道的觀念。

由此可見,【西遊記】作者無疑受到了道教修仙、修煉觀念的巨大影響。【西遊記】雖然是一部描寫佛教取經故事的文學作品,但就其宗教思想體系來說,卻是源自於道教的。

玄奘題名石佛座 。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與【西遊記】禮佛又崇道一樣,【封神演義】尊道的同時也禮佛。雖然書中將道教的地位排在佛教之上,但反倒沒有像【西遊記】一樣提及老子西天化佛的傳說,對佛教加以貶低,而是設定西方教主能與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聖人平起平坐。在【封神演義】第八十四回,鴻鈞老祖出面調停三個弟子之間的紛爭時,對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稱贊有加,並認為「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福地。」當西方教主要向鴻鈞老祖行拜見之禮時,鴻鈞老祖又不肯接受,聲稱「吾與道友無有拘束,這三個是吾門下,當得如此。」可見在作者的心目中,西方教與道教不但沒有傳授關系,而且儼然可以與道教分庭抗禮。清代有學者甚至認為:

「【封神】一書,傳是釋氏作。道家因丘祖西遊雪山作【西遊】,假佛教闡發丹經以貽釋氏,釋氏亦假道教作【封神】還答丘祖。」

這種說法雖然有很大臆測和牽強之處,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崇道而不抑佛的宗教態度。

結語

【西遊記】是玄奘取經有關神話故事的集大成和再創造,也是中國靈猴神話的集大成和再創造,它是世界公認的神話巨著。而【封神演義】則是中國古代神話大觀,將駕馭和利用自然力的神話、武器法寶的神話、古代軍陣的神話匯聚一起,並有所創新。此後數百年間的神話小說,其內容大多沒有超出【封神演義】中三大類神話的範圍。

榆林窟-第3窟東壁南側-普賢變中玄奘取經。來源/敦煌研究院

但是,同為神話巨著,【西遊記】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而【封神演義】卻無緣其中,正是因為藝術間也存在高下之分。【西遊記】將書中主要人物塑造得形神畢現,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封神演義】則以寫事為主,在塑造、刻畫人物方面遜色許多,除哪咤、楊戩等關鍵角色尚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人物的藝術生命就比較短暫了。所以,盡管【封神演義】對神話小說世界觀的構建、神話體系的塑造等方面貢獻巨大,但和【西遊記】等其他名著相比也只能略遜一籌。我們不必過分糾結二者間到底是否存在抄襲,而應該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這兩部作品,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之處。

參考文獻:

[1] 褚殷超:【<封神演義>傳播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2] 房春草: 相似的神統,不同的幻像——<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宗教思想的比較】,【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

[3] 陳遼:【<西遊記><封神演義>的五「同」五「異」】,【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韓靖宇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