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藥材市場可謂牛氣沖天,一枝獨秀,80%以上的藥材價格都達到或超過其歷史最高價。漲幅一倍以上的品種有100余種:如丹皮、白芍、白芷、白朮、防風、北沙參、黨參、當歸、甘草、黃芪、紫菀、瓜蔞、牛膝、牛子、前胡、貓爪草、元胡等等。漲幅50%以上的品種有200余種。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這在中藥材市場發展的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在藥材大漲的背景下,如何選擇中藥材生態種植品種呢?
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決定了不同產區的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各具特色。各地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種植模式和配套技術,根據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專家的調研,匯總各區域成功的種植模式、種植技術和種植品種,供大家參考。
東北產區
吉林、遼寧的人參林下種植面積合計超過270萬畝,天然林和闊葉林下五味子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其中,人參林下種植透過模擬野生人參生長環境,使其在喬灌草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自然生長,契合了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忌強光直射的生長特性,目前,已發展成為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中發展規模最大的中藥材。
以人參林下種植生長周期20年計算,每畝年均凈收益為14 950元,比園參高12 994元,實作了產品的優質優價,已成為優質人參藥材的重要來源。
華北產區
利用灌叢、天然林下、人工林下和荒坡地種植連翹、酸棗、黃芩、金銀花等,山西、河北等地發展面積合計超過110萬畝。其中,河北在荒坡地等區域推廣連翹野生撫育、擬境栽培等生態種植技術,同時林下還可以散養家禽,畝產青翹70—80 kg,經濟效益大振幅提高。
華東產區
浙江、安徽、山東、福建在灌叢或林下種植三葉青、石斛、金銀花、靈芝、金線蓮等,合計超過7萬畝。其中,安徽六安等地開展霍山石斛的擬境栽培,所產藥材品質接近野生品,已推廣示範2000余畝。
華中產區
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林下的黃連、湖北貝母、黃精等合計超過6萬畝。與大田種植相比,黃精林下種植無需搭建遮陰棚,高效利用林地資源,帶來了明顯的綜合效益。
華南產區
海南的橡膠林下益智種植面積約15萬畝 ,是海南推廣面積最大的農林復合模式之一,種植益智後對雜草抑制率達到75.2 %,顯著提高了膠園的經濟收入,間作2年後經濟收入增幅達到64 %。
西南產區
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的天麻、黃連、重樓、鐵皮石斛等林下種植面積合計約11萬畝。其中,重樓林下種植是重樓最主要的栽培模式,保持重樓遮光率維持在50%—80%,滿足「宜蔭畏曬,喜濕忌燥」的生物學特性,采用黑光燈或人工捕捉害蟲等生態防治技術,畝產可達120 kg以上,產生了較高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西北產區
主要是梭梭林、檉柳林下種植肉蓯蓉模式。在內蒙古西部、甘肅等地發展約97萬畝。該模式適宜在沙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發展,梭梭林能夠防風固沙,有利於林草植被復壯更新,保護荒漠生態,所產肉蓯蓉品質接近野生品,價值較高,增加了當地農牧民的收入,如內蒙古阿拉善地區肉蓯蓉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以上,年產值超過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