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於洋縣龍亭鎮的「鹮鄉稻蛙」鄉村振興產業基地熱鬧非凡。工人們忙著給牛蛙餵食,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拍照,觀賞稻蛙、荷蛙共生的風景。
洋縣「鹮鄉稻蛙」鄉村振興產業基地,是漢中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典型。該計畫由陜西中起文化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踐行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互利共生的理念,實作穩糧和增收雙贏。
據了解,目前計畫一期已建成占地200余畝的稻(荷)蛙共生示範基地和15畝垂釣區,年產值3500萬元,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
網路配圖
「稻(荷)蛙共生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除了產出水稻和蓮藕,牛蛙畝均年產值可超過10萬元,是實打實的‘金子’產業。」該公司負責人徐靖介紹。
從今年2月開始,該公司對基地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進行提升改造,提升文旅消費體驗。「我帶著業務骨幹做市場調研,了解周邊群眾對鄉村休閑旅遊的需求,又找了專業公司對基地進行規劃設計。經過3個多月設計、施工和改造,整個基地景觀面貌一新。」徐靖說。
記者看到,基地新建了水上觀景平台和美食廣場,滿足了遊客的觀景和就餐需求。垂釣園旁邊新建了6個涼亭和4條長廊,提升了垂釣體驗。基地核心地帶還建起兩座兩層小木屋,裏面集稻漁綜合種養產品展示、研學培訓等功能於一體,讓基地服務和接待水平更上一層樓。
以前基地出產的牛蛙主要銷往重慶、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如今為了增加基地的文旅消費業態,該公司專門在基地打造了一個「鹮鄉稻蛙·美食專列」。「鹮鄉稻蛙·美食專列」的火車車廂從河北運回,該公司對車廂內外進行裝修,並更新了食譜—牛蛙火鍋,更好滿足遊客的餐飲消費需求。
從水稻、蓮藕到牛蛙,再到水田之上的風景,「鹮鄉稻蛙」鄉村振興產業基地實作一田多用。基地對周邊農戶和村鎮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強。
網路配圖
洋縣龍亭鎮龍亭村村民周小娥說:「我們家給基地流轉了1畝地,年流轉費1000元,在基地務工每天還能掙100元。這真是個讓百姓致富的好產業。」和周小娥一樣,去年共有100戶農戶透過土地流轉增收20余萬元,40戶農戶就近在基地務工收入80余萬元。
該公司將堅持「穩糧富民、綠色迴圈」的思路,深化計畫示範帶動作用,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共建萬畝「鹮鄉稻蛙」共生基地,帶動1000戶以上農戶增收。
「我們還將啟動2000畝‘鹮鄉稻蛙’計畫土地流轉,建設田園會客廳、遊客接待中心,增加親子體驗、民宿集群等業態,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徐靖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鹮鄉稻蛙’鄉村振興產業基地是洋縣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典範,走出了產業共融、發展共享、群眾共富的新路子。
下一步,龍亭鎮將繼續以特色產業為核心,挖掘文化資源,圍繞旅遊主線,將蔡倫紙文化、有機果業、稻蛙共生等旅遊要素有機結合,努力將龍亭鎮建設成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康養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洋縣龍亭鎮黨委書記張揚說。
資訊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