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力
夏季的到來,小麥進入了收割期,全國各地的收割機從南到北開始忙碌地工作。 伴隨著豐收的喜悅,稭稈的處理問題再次成為了農民和社會各界關註的焦點。
在河南某地的一場稭稈焚燒事件將這一問題推向高潮,引起了稭稈焚燒利弊的爭議。來
一起算算,這筆稭稈「燃燒」賬的對錯與得失。
在討論稭稈處理問題時,總有兩派觀點激烈交鋒。
支持禁燒的人們認為焚燒稭稈會導致空氣汙染,影響環境和人體健康。
而另一部份人則主張「焚燒才是正道」。
他們認為焚燒不僅能處理稭稈,還具有殺蟲和減少病菌的作用。
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湖南長沙的數據,2022年二化螟的越冬基數相比2017年禁燒前增長了15倍,嶽陽市最新數據也顯示病蟲害的問題愈發嚴重。
以前,刀耕火種為土壤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如今,稭稈焚燒也呈現出相同的「殺蟲」意義。
變廢為寶
過去,自給自足的農業迴圈系統中,農作物稭稈常被用作生火和家畜飼料,而現在,隨著機械化和現代農耕方式的改變,稭稈在某些地方已經從寶貴資源變成了麻煩。
尤其是在稭稈腐化較慢的地區,堆積在田間地頭甚至河道的稭稈,成為了新汙染源,不僅影響環境衛生,還為害蟲和病原菌提供了溫床。
稭稈燃燒是否可以在農業當中找到平衡點?
都知道稭稈焚燒存在一定風險,但其益處也不容忽視。
合理的焚燒可以有效降低蟲害的風險,同時避免部份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
與高汙染的化肥和農藥相比,焚燒稭稈相對更加環保,有助於農業生產的永續性。
有網友認為,在保證不對環境造成大面積破壞的前提下,適度的焚燒或授權行。
從「禁燒」到「限燒」
政策方面,近期江蘇淮安市明確了夏季稭稈禁燒巡查的重點時段,並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加強監控,這一做法顯然是高壓態勢下的禁燒策略。
而在湖南衡陽等地,卻出現了一定條件下的「限燒」政策,即病蟲害稭稈經檢驗檢疫後允許焚燒。
這種靈活的政策調控,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焚燒的空氣汙染風險,也在保護糧食生產和減輕病蟲害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多元化處理方式
處理稭稈問題,焚燒並非唯一出路。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綠色理念的推廣,許多地方開始探索稭稈綜合利用的新途徑。
例如,稭稈還田和堆肥技術,可以將稭稈直接粉碎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再者,稭稈也可以作為沼氣發電、造紙、建材等多種用途,這是實作資源再利用,變廢為寶的有效途徑。
為此,我們有責任利用自己的平台傳達關於稭稈處理的深度思考。
我們需要呼籲全社會,特別是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關註和推動稭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同時,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和技術能力,使其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處理稭稈問題。
農作物稭稈的處理,是一筆復雜的生態賬,更是一道難解的環境題。 禁燒與焚燒之間的平衡,需要基於實際從多角度綜合考量。 合理的政策引導與科學的技術套用,才能真正實作對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永續發展。 希望未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的天更藍、地更綠,農民的日子更加美好。
【圖片來源網路,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作為學習參考使用,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選上方卡片關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