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碼農

和親媽斷聯二年後,我們總算可以好好說話了

2024-02-04碼農

僅剩5天過年,談這個話題似乎不太合適。

可是,好幾位讀者表示想看,不妨就來聊一聊吧。

先聲明一下,此分享屬於個人經驗,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請不要盲目套用。

其次,心懷感恩、不要對抗。

原生家庭傷害之治愈,是需要時間慢慢沈澱和消化的。

💕💕💕

1、曾經很愛很愛到她,到後來怕她恨她。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農村, 父親勤快而沈默,母親能幹但強勢。

八歲前的記憶,大多是模糊的快樂和單純,河邊摸魚、山上摘果子,貧窮沒有留下任何銘印。

但1994年的春天,家裏發生了一件大事,我的哥哥自殺了。

從那起,天空變成了灰色,家裏的氣氛壓抑到讓人難以喘息。

我卻稚嫩而又倔強地一夜長大,做飯、洗衣服、掃地、餵雞...,考第一名。

媽媽非但不為所動,還變得越發不可理喻,簡單說就是整日一臉愁容,一點就炸。

不管是在外人那裏遇到了不愉快,還是面對生活重擔的壓力,統統都發泄在家人身上。

這個物件主要是我和我爸。

怪我的理由:沒看好弟弟、沒讓著弟弟、沒眼力架、不像個女孩子、不夠勤快、不如某某某懂事...

怪爸爸的理由:不替她教育我、不會為人處事、沒有本事、給不了她好的生活...

當時,我只道她是命太苦。

所以,更加努力,想著我考上大學,賺更多錢,就會變好。

可以這麽說,三十五之前,我人生最大的夢想是達到媽媽的滿意,讓她獲得幸福。

始終沒有半份改善。

一個學期兩張獎狀,年年都是三好學生,寒暑假包攬家裏所有家務、像半個母親一樣包容弟弟、上學期間省吃儉用,到後面費用自理、報喜不報憂,一天打三份工,結婚了年年回去,家裏大小事幫著處理,承擔幾乎所有的開支...

二十幾年了,我聽到的話永遠是:

你就不能怎樣...

你知道我為了你付出了...

你有一件事聽我的嗎...

你和你弟弟一樣,都只想氣死我...

我白養你了...

我當初就該把你綁起來不讓去那麽遠...

早知道你這樣,我當初還不如掐死你...

伴隨著長達幾個小時的細數和責罵。

某一天的深夜,在她又一次發泄過後,我湧起些許恨意。

和小時候那種帶著愛意的害怕不一樣, 我不想繼續討好了。

而是,想逃離。

💕💕💕

2、做了三十多年乖乖女,我開始叛逆。

說來也是遲鈍。

直到父親去世,我才發現,在媽媽的眼裏,我只是個工具人。

是別人家的媳婦,是她可以搜刮的物件,是弟弟的好幫手,是她老無所依後的退路。

承認這一點,真的蠻難的。

但事實擺在眼前,不容許我自欺欺人。

只要需要花錢或者耽誤時間的事情她統統找我,只要有一塊錢的利益和半點好處的事情她一股腦塞給弟弟。

我生女兒,跟她求爺爺 告奶奶地商量,來了13天,生弟弟,我13號剖腹產她9號離開...

就連父親的葬禮,我跑前跑後花錢張羅,到最後她還要安排我再拿一筆錢給弟弟。

曾經,我聖母般地以為,假如我也變得不懂事,她是會死的。

因為,她說只有我貼心,我只有我願意聽她訴苦,只有她真正關心她。

可是,她並不那麽愛我。

反復確認過這件事後,我硬下心來,成為了一個中年叛逆的孩子。

她喊我回家,我衡量一下並不是只有我才能處理就痛快地拒絕。

她告訴我誰誰誰家女兒多孝順多聽話,我不往心裏去。

她跟我說弟弟又怎麽靠不住時,我聽聽不接話。

她打來電話不方便接,我會立刻掛掉。

她想要去哪裏旅遊,我提意該弟弟陪她去了。

......

當然,這樣不受控制是要付出代價的。

那就是,一夜一夜地打電話過來。

只要接,就是兩個套路,一火冒三丈地用天底下最難聽最傷我心的話罵我,二聲情並茂地哭訴她的絕望鬧著要死給我看。

實不相瞞,大約有兩年的時間吧,一看到是「媽媽」來電,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恐懼、排斥、難過、抑郁、心疼、窒息....

一邊深怕會傷害她失去她,一邊又因為多次的暴擊渾身上下無力到發抖。

在傳統儒家文化和孝道的影響下,我度過一段異常難熬的時光。

💕💕💕

3、生二寶後,慢慢理解了母親。

忍耐--失望--生氣--掙紮--更加堅定。

當一個乖乖女,叛逆之後,心更涼了。

因為,我拿出了一百萬分的勇氣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換來的是她下一次把它加入到素材中的變本加厲。

所以,我徹底地死心,選擇了與她斷聯。

電話拉黑、微信刪除、換號碼打不接,唯一的聯系是透過弟弟確認她身體健康。

跟母親關系的緩解,是23年3月她骨折用表妹的手機打來電話。

她說:我摔傷了,你能回來一趟嗎?

一句話,我看到了她的脆弱無助和小心翼翼。

那個之前,不可一世地喊著讓我去死的強悍婦人,正在褪下「母親」這個殼,變成一個需要子女照顧的孩子。

其次,就是隨著「小滿」的長大,我發現,自己的敏感和討好型人格,有一大半是來自基因。

是我的出廠設定決定了我更容易吸收到媽媽的情緒。

倘若換一個人撫養我,給予我更多的愛,或許能讓我更自信一點。

但我的母親,她堅強、不認輸、強勢的人生觀也給了我不一樣的力量和勇氣。

或許這就是人生,父母、婚姻、子女都是成長的契機和過程。

我的媽媽,她確實比普通人的命運還要多舛一些,第一任丈夫意外去世,大兒子自殺,三次骨折,陪我爸爸從一窮二白到富足有余。

種種這些在她的心中醞釀了太多怨氣和苦悶。

再加上,作為家裏最三個出生的女兒,她自己的童年沒有收到來自外公外婆半點的溫暖和關懷。

讓她不懂愛,尤其不懂如何愛一個女兒。

這其中有時代的桎梏、有家庭傷害的代際遺傳,也有個人的局限。

💕💕💕

4、 斷聯二年後,我們總算可以好好說話了。

我讀了書,來到了大城市,見到了更多更好的家庭模式。

認識了原生家庭帶給我的痛苦與煩惱。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有資格審判和怪罪我的媽媽。

因為,學習的意義是包容,是原諒,是幫助自己。

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愛自己的孩子,更加平靜地面對媽媽。

所以,我現在把心態放得很平。

不怨恨她的偏心,不期盼她的認可與肯定,也不大包大攬,為母親的情緒和命運過度負責。

用一句話來形容,現階段我對媽媽的感情,一半是感恩,一半是算了。

感恩她的生養之恩,我和弟弟只差一歲,又在那樣的年代,要順利地把我們養大,他們已經拼盡全力了。

感恩她支持我讀書,村子裏和我一樣大的孩子,很多初中讀書就輟學了,為了支撐我的學費,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是母親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

感恩她同意我到大城市闖蕩,那麽多嬸子勸她別讓跑這麽遠會飛的,她都選擇了放手和堅持。

想必她也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掙紮和糾結,也真的如她所說怕我離開再也回去,怕我婚後不幸福沒法立刻支援...

而那些傷害,算了吧。

雖不能重來,雖沒有道歉,但我已經足夠強大,可以不翻,不在意,不執著。

大抵是狀態的改變吧,現在我和母親的關系越來越和諧。

有事說事,不藏著掖著。

不開心的過去,雙方都盡量回避。

親戚家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想聽轉移話題。

電話掛斷,她也不再奪命call。

互相關心對方的身體和生活。

最最重要的,不再想要對方有任何改變,不說教,不啰嗦,不跟別人家比。

從前,那些慣用的pua話術,我一句不信她也極少講起。

聊天內容變得十分隨意,大部份時間就像是一個老朋友吧。

我很慶幸也很幸福,我們現在可以如此這樣好好說話。

💕💕💕

假設,你也背負著原生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關系緊張又痛苦,我建議:

  • 同理心父母心路歷程,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 適當展示自己的脆弱和無奈,不要表現得很強大。

  • 不要一直做包子,問題不講出來,別人就不知道就不會被解決。

    學學魔法滿屋中的米拉貝,哪怕被罵被罰也敢於說出錯的人是外婆,姐姐不想嫁人,舅舅因為她離開家...只要說出來,哪怕對方不承認不反思,至少自己表達了,都給關系的改變增加了一塊磚

  • 多讀書,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去發現父母這個行為的歷史由來和局限,開啟更多治愈自己的方式。

  • 所有的親子關系最終都指向分離,如果現階段有嚴重的創傷障礙,先物理隔離一段時間。

  • 放棄獲得他們的認可、肯定、和歉意,人只要有所求就會被控制被調動情緒被束縛。

  • 努力賺錢,然後好好愛自己,當我們本具自足,外界的愛都只是錦上添花,以往的傷害都是浮雲和提醒。

  • 之前的這篇文章 都有寫,需要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

    如同青春期對父母的反抗,與「有病」的母親絕交或許也是必經之路。

    在分離中,走向獨立,治愈自己;

    也在獨立中,逐步和解,保持親密。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但自己的父母,只能自己解決。

    關於南汐: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草根媽媽, 家有兩娃安寶和小滿, 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經驗反思; 成長,持續更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