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你回來看看我好嗎?」雲南老人自縊身亡事件,直擊人心……

2024-05-21職場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來源: 桌子的生活觀

01

「小林兒啊,

你來看看爺爺嘛,

爺爺過不了了,

爺爺明天就走了......」

這句光聽著就讓人鼻酸的呼喚,

來自於一位姓趙的老人。

那天,面對家中的監控,

他用濃厚的鄉音向孫女

發出了這最後一句呼喚。

隨後,就在當晚,

老趙選擇了自縊,

離開了人世。

02

他滿心想念的孫女,

直到幾天後才看到視訊,

最終也沒來得及見上他最後一面。

連綿的群山,

遮擋住了他的呼喚,

也掩埋了他的脆弱與孤獨。

而隨著媒體的深入報道,

這個本就充滿遺憾的故事,

也變得愈加心酸。

老趙的兒子說,

父親之所以選擇自殺,

是因為「孤獨」。

老趙居住在雲南省極其偏遠的大山深處。

這裏手機訊號弱,

進山的路又繞又長,

這些外在條件,

本就足以讓一個八旬老人與外界隔絕。

老人家的山路,圖源:紅星新聞

但更讓老趙感到孤獨的,

是他身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

自從相依為命的老伴去世之後,

他就變得郁郁寡言,

臉上少有笑容。

膝下的六個兒女,

有的進了城,有的遠嫁。

只有二兒子和兒媳住在幾十米外,

照顧他的三餐。

而關系最好的孫女,

也無法時常陪在他的身邊。

他不會玩手機,

也不會刷視訊,

經常對著兒子喃喃自語:

「我一個人不好在(不舒服)。」

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煎熬之下,

老趙最後走上了極端的道路。

03

看完這個故事,

心裏真的特別難受。

明明他在自殺之前還沖著網路攝影機呼喊;

明明他兒子的家僅僅只隔幾十米遠;

可是,有誰看到他內心的悲愴?

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看過的一句話:

「沒有孩子的晚年生活很孤獨,

可有孩子還孤獨的晚年生活更難以忍受。」

忽然想起山西忻州的那位老人,

她預感到了自己即將離世,

可在她生命的最後五分鐘,

她卻選擇獨自坐在網路攝影機下發呆抹淚。

她寧可獨自承受彌留的痛苦,

也不想打電話給兒女,

怕麻煩他們。

卑微到令人心碎。

「誰的晚年,

不是一場腥風血雨?」

04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

他們垂垂老去,

老伴去世後孤獨感襲來,

一個人獨居無人照料。

他們漸漸把屬於自己的那個部份

縮小到最小的位置,

不麻煩孩子,不打擾親人。

即使他們內心經歷了很多東西,

即使他們已經煎熬到了一定程度,

即使是決定驟然離去,

他們的表面也像是風淡雲輕一樣,

最害怕自己成為孩子們的累贅。

他們「懂事」的樣子,

卻戳中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部份。

05

「我於昨夜去世,

走時心如止水,

遺體火化, 一切從簡,

不給你們添麻煩…」

81歲南京獨居老人手寫一封遺書後,

悄悄走了。

這封遺書裏最戳我的 兩個詞,

「昨晚」和「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可她,卻要在空蕩蕩的房子裏,

獨自面對死亡。

而她在臨走前,

還在期盼著子女能在第二天,

讓自己能夠體面離開。

卻沒想到即使是這樣一個小小願望,

她最後都沒能滿足。

當子女發現母親去世時,

已經是兩個月之後。

甚至第一個發現老人遺體的,

還是非親非故的鄰居。

他們明明有兒有女,

卻活得形單影只。

他們卻從不表露,

也沒有任何怨言。

甚至就連在死去前留下的話,

都還在關照孩子,

希望他們及時打掃通風,不要染病。

這個世界好像是割裂成兩個極端,

孩子們在熱鬧的那頭,

而他們在這頭孤苦無依,

無聲無息,踽踽獨行。

仿佛兩個世界並沒有交集。

06

山西的一個老人去世後,

兒子發現在老宅的院落

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都是老人的生活日常,

而他平時竟然沒有太多註意,

頓時淚流滿面。

「我的父親沒有散文詩,

他只有厚厚的手繭、

上密密麻麻的工期和賬單,

而這一切,我竟然都沒有看見」

07

武漢大學的劉燕舞教授,

在調查農村老人自殺情況時,

曾聽過一位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比起親兒子,

藥兒子(喝農藥)

繩兒子(上吊)

水兒子(投水)更可靠」。

之所以能如此平靜的

說出這樣令人心顫的話語,

是因為那個村裏的老人,

幾乎都達成了一種共識:

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再讓孩子回家照顧陪伴,

是對孩子的一種拖累。

與其拖累孩子,

倒不如自己選擇靜靜地離開。

從這些中國式父母身上,

你真的能感覺到一種令人心碎的「悲壯感」。

即使自己即將離去,

可他們還在考慮的是不為孩子添加負擔。

可他們這樣為兒女考慮,

孩子們又是否看得到他們的傷痛和悲憫?

08

我想起了安徽那個摔倒在陽台的老人。

摔倒後她無法動彈,

直到敲了4天4夜的臉盆之後,

才引來鄰居報警救援。

老人的女兒明明和她同城而居,

卻從未關心過她的死活。

養兒育女20載,卻不如一個盆?

我還想起那個元旦夜裏,

在兒子家門前拼命呼救,

卻寂寞死去的母親。

她的四個兒子,

沒有一個想要負起贍養責任,

都想著如何把母親給其他兄弟。

於是,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人,

就那樣孤獨地死在了兒子家的大門口。

而那天她唯一吃到的東西,

竟然只有一塊鄰居給的沙琪瑪。

還有紀錄片【無人知曉】裏那位81歲的母親,

在去世兩周之後,

才被回家取東西的女兒發現。

而女兒和母親的家之間的距離,

不過15分鐘的路。

15分鐘,

即便是捧著一碗熱湯走過去,

湯都不會涼。

可偏偏又是這15分鐘,

卻能讓血濃於水的親情變質發黴。

看完這一樁樁事件,

我真的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就是我們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涼——

含辛茹苦,不憚劬勞,

省吃儉用供養孩子。

在孤獨的晚年裏,

又要學會少麻煩兒女、

盡量不招人「嫌棄」。

可最終他們卻活成了

一座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這樣的事看得越多,

我就越能理解那些彌留之際,

把遺產留給保姆或者旁人的老人。

古話說得好,哀莫大於心死。

如果不是徹入骨髓的失望,

短時間內的照顧,

又如何能蓋得過幾十年來的親情?

09

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其實那些油盡燈枯的老人,

向兒女索取的東西,根本不多。

不過僅僅是一口熱飯,

一聲關懷,一句問候,常回家看看。

可是在自己老去的時候,

就連這些願望,

都變成了奢望。

如今,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2.6億,

獨居和空巢的老人超過1億。

1億,是個多麽龐大的數位。

可落在每一個具體的老人身上,

就是一出又一出孤獨的黑白默片。

在許多獨居老人去世的新聞裏,

我總能看到子女們表達自己的悔恨。

可是由後悔構成的孝順,還有意義嗎?

人們總以為來日方長,

輕視了時間的殘酷。

卻忘了有些事,

一旦虧欠,便是一生。

父母或許不會拿孝順綁架你,

不會因你的疏忽而責備你,

那是他們的寬容和仁慈。

但,你卻不能對他們視而不見。

生命的輪回裏,

他們是根,是我們不能忘卻的來處。

永遠別讓他們的晚年生活,

活成一出「腥風血雨」的悲壯劇。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公尺,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