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懂孩子才能教育好他,大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經典之作,全球暢銷90年

2024-03-25職場


【孩子的教育】 限時特惠包郵 22.9 原價¥49 ), 2024年3月31日活動結束。

距雅典 150公裏的帕那索斯深山裏,古老的德爾菲神廟靜靜屹立,這裏是古希臘人接收神諭的地方。在入口的門廊上刻著一條傳世的箴言: 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將這句話引為自己的座右銘,並且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事兒。

現在,回想一下,你有沒有問過孩子類別似的問題:

你為什麽不能好好學?你為什麽這麽懶?你為什麽要做壞事兒?你為什麽要說謊?·······

假如問過,你就會知道,我們根本不可能從孩子身上得到我們真正想要的答案,畢竟連蘇格拉底都無法「認識他自己」。但是不知道造成問題的根源,我們更不可能幫孩子去克服這些問題。

而這本 【孩子的教育】 ,就在試圖幫家長們解決上述矛盾。

書裏圍繞著孩子的自卑感、優越感、社會情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關鍵詞,詳細地解釋了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

其作者 艾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人格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千萬別被這些名頭嚇倒,【孩子的教育】正如其書名,是阿德勒專門寫給家長們看的。

他在盡量保證專業度的前提下,結合大量真實的心理咨詢案例,針對不同型別的孩子,展開了詳細而通俗的講解,幾乎沒有閱讀門檻。

全書32開本軟殼平裝,內文頁采用了80g的純質紙,紙張柔韌有質感,印刷細膩,排版疏朗,所有在孩子教育上遇到困難的家長和老師都值得一看。

詳細解釋行為動因

幫你真正地理解孩子

自卑和優越感,兩個詞似乎對立,而且都不算什麽好詞兒。

但是在阿德勒的理論中,孩子的自卑和優越其實是同一種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階段,是緊密聯系,彼此影響的。

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一個心理健康出問題的14歲孩子,在回憶童年時提到自己6歲那年,因為不會吹口哨而非常痛苦。但是有一次,他剛出門,無意間就吹起了口哨,這讓他狂喜,覺得有神靈在幫助他。

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有缺陷,一方面又覺得上天會眷顧他,這種矛盾的感覺正是自卑和優越一體兩面的現實表現之一。

理解這種心態,正確讀懂【孩子的教育】的關鍵所在。

書中開篇就丟出了一個爆炸性的結論:孩子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

但自卑並不全是壞處,沒有自卑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現狀的意願,正是因為自卑孩子才有去追求優越的動力,去付諸行動。

「孩子口吃、懶惰、說謊、打架、尿床、逃避學習等問題行為,是孩子內在自卑感的外在顯露,他們在追求完美和優越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因而造成了人格缺陷。」

針對孩子那些形形色色的問題,書中都有細致的展開,方便家長們照方抓藥。

比如最經典的懶惰問題,也就是孩子不用功不努力的問題。阿德勒給出了非常反直覺的看法:懶惰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不用負擔過高的期待,還會因為懶惰吸引父母的關註。

假如不理解這種「優勢」,絕無可能真正地幫助到那些懶惰的孩子,因為很多父母正是這種懶惰的最大「幫兇」——他們習慣用「這孩子不是不行,只是不用功/不上心」來緩解雙方的失敗感。

同樣的,責罵和懲罰也不能把懶惰的孩子變成勤奮的孩子,因為懶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保護,隱藏了孩子的自卑,阻止了他們為解決問題而做出努力。

作者阿德勒極為擅長洞悉孩子那些頑劣行徑背後藏著的深層心理問題,再把這些問題用易懂的言語,配合生動的案例,分析給讀者,幫助讀者真正地理解孩子。

積極的教育方式

教你正向培養孩子

區別於其他心理學體系,本書涉及的個體心理學特別關心孩子心理相關的問題,強調人格的統一性, 從錯誤和失敗的經驗中總結而得,是實踐的智慧。

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只要掌握了個體心理學的內容,都可以進行實際套用,對相關個體給與引導。

【孩子的教育】中不光有對孩子心理的細致分析,更有大量經過實踐證明的教育方式和培養思路。

除了膽小懦弱、自卑、懶惰、被溺愛被壓抑等常見的心理缺陷,書中還提到了一些普遍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比如多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疾病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作用,如何給孩子恰當的性教育,如何去有效地家校合作······

讀過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往常的一些看法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而這些看法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糟糕的影響。

像是最典型的早戀問題,書中所言,早戀其實也是孩子們在青春期自我證明的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孩子了。

所以這種時候,更加嚴厲的管教往往會適得其反——在孩子眼裏,反抗父母也是證明自己長大的一種手段。而反抗的結果就是,他們和早戀物件更加親密,甚至到傷害自己的地步。

那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麽做?答案是溝通和教育。

你必須要告訴孩子他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他們不再是孩子。也得搞清楚,有些孩子對你冷漠或者逃離,並不是真的在反抗你,而是在向你索取愛意,在想辦法吸引你的註意力。與此同時,恰當的性教育也必不可少,而這些都能在 【孩子的教育】 中找到。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家長帶領孩子超越自卑、消除恐懼, 重新找回面對挑戰的勇氣。

文字:明也

版式:阿北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