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季辛吉遺作,橫跨世紀的百歲老人給這個世界的忠告和建議

2024-07-09職場


【論領導力】 限時特惠包郵 59 原價¥98 ), 2024年7月15日活動結束。

個人在歷史中重要嗎?季辛吉在本書的導言中提出了這一問題。早在1974年,他在第一次中東穿梭外交後曾對記者說:「作為教授,我傾向認為歷史非個人力量所能左右。但就事論事,你就會發現個人的確能起作用。」

在本書中,季辛吉的回答是:「在人的意誌與不可避免的力量無休止的競爭中······看似不可避免的結果是透過人的作為實作的。」毫無疑問,季辛吉認為歷史中的個人不完全受「不可避免的力量」擺布,人是創造者,而不只是工具。

在季辛吉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領導人總是擔當著歷史創造者的角色。與作者過往的著述相比, 【論領導力】 描繪領袖時更加不惜筆墨。即使拋開所占篇幅的差異,本書對領導人的展現方式仍然是獨特的。

首先,本書不是在時間(歷史)上縱向延伸,而是在空間(案例)上橫向鋪陳。阿登納、戴高樂、尼克森、薩達特、李光耀和柴契爾夫人都經歷了「第二個三十年戰爭」的洗禮,在戰後禮崩樂壞的國內外環境中展現其領袖氣質。歷史切片的厚度由他們的政治生涯框定,個人不再是德國史、美國史或世界史中的節點,而是歷史本身。其次,本書中六位領導人的背景多元,有戰爭的勝利者,亦有失敗者;有崛起的霸權,亦有衰落的帝國;有重塑世界秩序的大國政要,亦有螺螄殼裏做道場的小國領袖。雖然國際政治往往是大國的遊戲,但季辛吉顯然沒有把領導人所能發揮的領導力大小與其背後國家的強弱畫等號。

第三個最顯而易見,也是最重要的獨特之處在於本書的著眼點是領袖身上的一種特質——領導力,而他們本人的經歷和圍繞在其周圍的歷史事件都只為證明領導力而出現。

季辛吉認為,領導力是一個社會從記憶中的往昔向未來願景過渡時不可或缺的能力。這一過程面臨兩個挑戰:明確願景和實作願景。為了在復雜的選項中決定前進的方向,領導人必須具備超越常規的勇氣;為了向這一方向堅定前行,堅毅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質。願景的內容五花八門,但季辛吉認為只有具備「美德」的願景才能體現真正的領導力。這也是他從書中六位領導人身上看到的閃光之處。

作為一項案例研究,本書在案例選擇上同樣有獨到之處。身為政治家的季辛吉有機會與案例中的領導人近距離互動,給身為研究者的季辛吉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資訊獲取條件。他與阿登納探討核威懾,同戴高樂談論越戰,和薩達特共同推動中東和談;尼克森多年擔任他的上司,柴契爾夫人是他的好友,李光耀是他家宴的座上賓。除了政要的回憶錄,很難想象能在其他地方讀到如此之多與領導人私交的內容。與政要回憶錄不同的是,季辛吉又能以學者的眼光審視他交往的物件和經歷的事件,這種雙重身份使他對事件的描述更具學術性,對理論的驗證也更具說服力。

康拉德·阿登納

李光耀

既然作者與書中人物均有互動,那麽他們當然生活於同一歷史時期,也就是說,案例的選取在時間維度具有共性。用季辛吉的話說,六位領導人恰逢巨變,西方的政治和社會結構都在經歷不可逆轉的轉型。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時勢造英雄」的觀點。

在什麽條件下領導人的特質會產生更大影響?政治學給出的答案是在危機之中,在資訊匱乏、模糊或不確定的環境中。季辛吉將之稱為領導人面對的悖論:在需要采取行動的情勢下,決策空間最大的時候恰恰也是資訊最少的時候。

正如他在書中引述的丘吉爾之言:「當力量平衡搖搖欲墜,輕重緩急迷霧重重之時,才是做出能拯救世界的決定的機會。」在相同的時代背景下,六位領導人具有共同的特質:出身普通,不避諱真言,了解現實且誌向遠大,勇敢而堅韌,容易引起分歧。這些共同特質也造就了他們共同的偉大。

在共同的領導力特質之外,六位領袖的經歷又極不相同。阿登納帶領德國融入歐洲,在基督教價值觀和民主信念的道德基礎上重建了國家;戴高樂引領了法國的歷史過渡,讓不堪重負的帝國轉變為穩定、繁榮的民族國家;尼克森強調基於平衡的國際秩序,緩和了美蘇關系,結束越戰,與中國建立關系,並開啟了中東和平行程;薩達特重建了埃及的自信,並以超越當下的理念實作了中東和平;李光耀主導了一個城市國家的演變,讓新加坡發展為一個安全、良治、繁榮的國家;柴契爾夫人接手了全球影響力式微的英國,透過經濟改革和外交實作了國家的重新振興。季辛吉使用了六個詞語——恭順、意誌、平衡、超越、卓越和信念——概括六位領導人不同的領導戰略。背景相異、經歷相異、戰略相異,成果卻類似——這更加證明了領導力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季辛吉所選擇的六位領導人都在困境中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社會,也為新國際秩序的出現做出了貢獻。誠然,他們作為一國之領袖,總會把現實的國家利益作為戰略目標,但他們的戰略又遠不止於現實,而是兼具道德的考量。道德,這一往往被國際政治研究者所忽略,卻在本書中反復被強調的概念,也許是季辛吉最想向當前世界傳達的教誨。他在結語部份寫道:

當今時代缺乏合乎道德的戰略性遠見,像一艘無錨的船。未來如茫茫大海,是一片未知的疆域。浪峰愈加陡峭,令人頭暈目眩,浪谷又深不見底,加之水底淺灘危險四伏——這一切都呼喚著思維新穎、意誌堅強的領航員,好引導各國駛向未知但孕育著希望的目的地。

面對這個危機四伏的高科技社會,季辛吉認為領導人負有道德責任和戰略責任,應該成為像六位領導人一樣的「美德和才能」的結合體。他沒有框定道德的具體含義,但縱覽全書,我認為不外乎是對人民的責任、對和平的追求和對秩序的敬畏。的確,如果領導力關乎「願景」,那麽一個叢林法則下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顯然算不上值得憧憬的願景,安全、和平、發展與繁榮的未來才應是領袖們眺望的目的地。

進入後冷戰時代的國際社會正處在過去40年來最為分裂的時期,日益破碎和集團化的全球治理滋生著深刻的分歧和不滿,經濟增長的放緩折射著全球化樂觀主義精神的退潮,而持續延宕的俄烏沖突和巴以危機顯示了地緣政治緊張矛盾的無解僵局,如此種種既表明了國際社會的焦慮和無力感,又釋放了對動蕩世界中穩定性的負責任領導力的一絲呼喚。

陳琪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書對六位著名領導人——西德首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夏爾·戴高樂、美國前總統理察·尼克森、埃及前總統安瓦爾·薩達特、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的領導力進行了具象化的解讀,透過梳理重大國際事件的發展演變,還原個體決策的具體細節,體現領導力的重要價值。

32開硬殼精裝,封面為157g銅版紙,內文頁采用了75g雅文膠版紙,紙質細膩柔軟,排版舒適,閱讀體驗良好。適合20歲及以上,對時政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藏閱。

版式:Xman.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