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每年6.8万人「孤独死」,日本老年人的残酷临终

2024-06-13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据日本【朝日新闻】,今年1月至3月,日本已有约2.1万人「孤独死」。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约占80%。据日本政府推测,今年全年65岁以上的「孤独死」人数或达6.8万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逐年严峻,日本政府和相关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缓解现状。那么,「孤独死」在这两年有哪些新的趋势呢?我们能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



文|琪官

「杯水车薪」的防止举措

在日本,「孤独死」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进入21世纪之后,「孤独死」更是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为了改善这个「世纪难题」,2021年,日本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任命孤立·孤独担当大臣、设立内阁官房孤独·孤立对策担当室的国家。今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孤独·孤立对策推进法】,电视台也经常做「孤独死」的专题报道……

除了国家层面的努力,在日本各地,小到村庄市镇,也形成了一套详细周到、因地制宜的「孤独死」防止体系。 比如,福岛县的会津若松市警察署已和当地电力、天然气、自来水、邮局、牛奶派送公司等24个组织签订协议,共同建立了「孤独死防止等社会网络」,如若发现独居者门口的报纸、牛奶、邮件未取,电表水表未动或电灯昼夜不关,衣物久晾不收等异常现象,相关人员便会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前往确认独居者的安否。

【漫长的告别】剧照

在这种社会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日本民众也形成了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安危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互相留意的互助常态。 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曾在一家咖啡店打工,常客中有不少附近的独居老人。一位八十多岁的独居老人每天早晚都要骑车来店里喝咖啡,有一段时间,老人连续一个多星期没出现,店长便担心了起来,立刻前往他的住所查看,得知老人只是骑车摔断了腿,这才安心。

除了防范孤独死的物理措施,还有一些地方推出了应对孤独的心理疗法。 兵库县南淡路市为了消减独居者用餐时的孤寂感,推出了「VR陪吃」的体验项目。当你独自用餐时,只要带上特制的VR眼镜,便会有一位和蔼和亲的老奶奶出现在眼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对着镜头嘘寒问暖,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治愈感。若想体验大家庭一起用餐时的温馨场面,VR眼镜也能实现。据日本北星学园大学中田龙三郎准教授针对高龄者和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与VR中和蔼的老奶奶一起进食,的确会使独居者在用餐时更容易感到心情愉悦。

【人生果实】剧照

在独居者众多的大都市里,也经常会有为了消除孤独举办的活动。东京涉谷区就会定期举行「独居者聚餐会」,增加独居者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东京江东区设置了高龄者救急通报系统……

医学博士长尾和宏于2017年出版了【男人的孤独死】一书(『男の孤独死』,ブックマン社),为男性列出了诸多规避「孤独死」风险的日常举措。例如:平日里就算没事,也要与至少三个人保持频繁联系;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多去附近的小酒馆交友;过了60岁,就丢掉所谓的「男性气概」和自尊心;积极追求「黄昏恋」;勤于打扫;给自己定下每天与10人对话的目标等等。 这些举措虽然看似琐碎寻常,但却是他们提高生活热情、充实精神生活、与社会保持链接的有效方式。

【家族之苦】剧照

尽管日本各界都在为解决「孤独死」难题做出努力,花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试图阻止或减缓不断上升的「孤独死」趋势,但从历年的数据来看,这些举措似乎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何日本男性更容易「孤独死」?

日本短期少额保险协会自2016年起,每年发布【孤独死现状报告】,至今年一月已经发布至第八回。虽然报告数据的对象仅为加入短期少额保险的「孤独死」死者,但却从死者年龄、性别、被发现日数、死因等各个维度进行分析,极具代表性。

首先,对比每年「孤独死」的男女比例,会惊人地发现此比例一直维持在8:2左右,且有逐年偏重的倾向。根据日本内阁府最新发布的【高龄社会白书】显示,至2022年10月1日止,日本老龄率(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9.0%,位居世界首位,其中高龄男女比约为3:4,与下表「孤独死」8:2的男女比例完全不成正比(下表虽为所有年龄段「孤独死」的男女比,但其中65岁以上高龄者比例占据大半,具有代表性), 不禁令人好奇,为何日本高龄男性更易「孤独死」呢?

日本短期少额参保者「孤独死」男女人数及比例表(作者根据历年报告书统计而成)

这首先还是得从日本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结构谈起。 日本至今仍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运作模式,女性结婚后,不但要依据法律改随夫姓,很多女性都会主动或被迫放弃原本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因而作为整个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的丈夫在家便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好生伺候的生活。

【家族之苦】剧照

就像山田洋次电影【家族之苦】中,人到老年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离婚的老太太一样,日本大多全职家庭主妇都长期过着委曲求全、唯唯诺诺的隐忍生活。 长此 以往,男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妻子产生了一种隐形依赖性。一旦分居、离婚或者女方离世,很多男性便会陷入生活难以自理的困窘境地,甚至可能连怎么开煤气都不知道。 因而巨大的生活落差使得他们更容易老无所依,相反的是,拥有几十年家庭主妇经历的女性,即使老后一个人生活,也常常可以将生活打理地井井有条。

此外,因为男性大多过着每天早出晚归的「社会人」生活,与邻里社区的交流微乎其微,因而与周围的社会链接度远不及女性。 而且退休之后,之前在职场上过惯了颐指气使的生活的男人们,突然失去了社会身份,一时难以完成心理上的转变。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很难放下身段向周围寻求帮助,认为这是「有损自尊和男性气质的行为」,加之社交性的社会活动大幅减少,很容易产生不再被社会需要的「存在主义危机」,因此渐渐过上形单影只的生活亦或是被孤立出社会的日本男性不在少数。中田秀夫的影片【无用之人】,就很形象地描绘了日本男性退休之后所面临的各种危机。

【无用之人】剧照

而父权社会模式导致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日本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密度远不及母亲。 当然了,这并不是日本特有的现象,「俄狄浦斯情结」一直都是人类社会残留至今最为原始的共性情结。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Rin Reczek教授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接受长期调查的年轻成年人中,有26%的人曾与父亲一度或永久断绝关系,而与母亲断绝关系的比例仅为6.3%。日本虽未有相关的调查研究, 但父权社会的男性霸权再加上东亚男性对于情感表达的吝啬,这一数据可能不会比美国好多少。

孩子成长期间父亲缺位、与母亲相处时间较长,再加上如若夫妻离婚(根据日本厚生省【2022年「关于离婚统计」概况】的统计数据,现在日本的离婚率高达32%,即每三对结婚者中就有一对最后选择了离婚),因日本在对于子女抚养权的争夺上遵循「母性优先原则」,离婚后母亲获得子女抚养权的比例高达80%。因而上述总总,都导致了日本「父子/女关系」远不及「母子/女关系」密切, 步入老年的独居男性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就远不及女性,妻离子散后,最终一步步走向「孤独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人的「物哀美学」

由于多灾少源的地理原因,日本人自古便有一种「活在当下」的紧迫感,经年累月,整个民族早就 形成了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式的国民性,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常常以不给他人造成困惑为首要前提。 相比临终前吃喝拉撒都要别人协助的窘境,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以自然消长的方式静静离世,或许对于生性敏感的日本人(无论男女)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离世方式了。

【勿言推理】剧照

对于死,日本人有一套独特的物哀美学,这也一直渗透到他们的生死观之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最负盛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日式生死观的最好诠释。这也从某个侧面解释了上述【孤独死现状报告】背后的原因——「孤独死」死因中自杀死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上下,而这一数据在日本人全部死因中仅占不到2%(如表2)。

日本「孤独死」死因中自杀率与日本死亡全原因中自杀率对比( 作者根据历 年报告书统计而成)

日语中表示一个人生活的用词的是「一人暮らし」,一个人生活成了独自欣赏暮色四合之色,虽说凄清了些,却不乏有几分物哀美学的滋味。 在人生迟暮阶段,看尽人生百景之后,在陷入生活无法自理的境地之前,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世,看似残忍,可能却符合一些日本人独特的生命哲学。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其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书中直言「孤独死并不可怕」,作为一个独居的老人,她甚至希望以身作则推广「在家独自临终@上野千鹤子」。

日本女性搞笑艺人伊藤麻子曾在日本综艺节目中说过的一段话:「日本には花鳥風月という言葉ある」「最初は花にいく、ちょっと経つと鳥をかわいがる、次に風を感じる、最後は月をみて死んでいく」(日本有「花鸟风月」的说法,最初会喜欢花儿,随着时间 的流逝,慢慢会感到鸟儿的可爱之处,接着便是感受到了风,最后看着月亮死去。)很多日本人似乎用尽一生都在诠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的真谛。从这个角度来看, 「孤独死」对他们来说,或许成了一种选择。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 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