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逆蝴蝶效应,他们默默带起另一阵风

2024-06-13情感

前天晚上北京的雷暴和五月底的强对流天气,给了很多亲历者以强烈刺激。清华园被连根拔起的大树,突袭丰台的13级大风,以及央视楼顶悬垂而下、在风中飘荡的「蜘蛛人」,让较少经历此类极端天气的北方人,亲身体会到了它惊人的破坏力。此外,英国雷丁大学气象科学家保罗·威廉姆斯指出,因为气候变暖、大气温差更加剧烈,晴空湍流正不断增多。乘坐飞机遭遇乱流这种险境或许将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

对地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一词的关注、担心,正从多个角度一再被推至每一个人面前。

而「可持续」是否只关乎于气候变化这一个议题?

其实不然。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合理管控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必然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为更多人提供平等使用资源的机会;在职场中提供公平、合规的工作和环境;为下一代创造更充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等等……也正在汇成一个个沉甸甸的「可持续」。

在日常生活的背后,正有人前仆后继投身「可持续」,亦包含屏幕前的你我,无数人在自己的场域内为可持续发展和减碳的宏大目标而奔忙。他们如同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或以人、或以物、或以行动输出能量,遏阻全球变暖、守卫世界的良性运转。

人们常说,一只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龙卷风。而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交缠的、异常复杂的系统中,无数人的合力,才有望遏止生态恶化的蝴蝶效应。

我们访谈了智能化减碳风潮中不同角色的三位行动者,说起来,他们的组合一定程度上恰能映射「人、货、场」的商业运转三要素。他们在高速运转的日常生活背后默默付出,悄然带起无形又徐徐吹向未来的另一阵风。

她想让科技减碳

更「旺」一些

螺旋形产线上一排排胖乎乎的旺仔牛奶,缓缓从下层转到上层,一旦进入下一道工序,速度突然加快,红罐上的大眼仔演绎出撒欢儿的喜感……精密运转的流水线和干净整洁的厂房,带来了特别的治愈感。

这里是旺旺集团的湖南工厂,深深印刻在童年回忆中的红色旺仔易拉罐,正诞生于此。曹永梅向我们解释道:「我们生产的是‘童年的味道’。而守护童年的味道,靠的是‘追求产品由里到外的绝对完美’。」

曹永梅2001年入职旺旺,如今已是旺旺集团生产研发群总处长,统筹集团的生产体系、品质体系、研发团队。

进入大陆市场32年的旺旺,如今在大陆已拥有1033条生产线,超过3500个SKU (最小存货单位) ,建立了从食品延展到众多领域的商业王国。集团的生产线上既有服役30余年的「老将」,也有数字化时代的「新生儿」。

摆在旺旺集团面前的,是过往30多年的海量数据。过去的能耗数据统计和分析,依赖大量人工抄表,能耗、碳排放很难看到全貌。因此,旺旺决心投入数字化转型,希望获得一双慧眼,把所有能耗看得清清楚楚,从而更好地节能降耗。

旺旺集团旗下的生产基地——湖南总厂携手施耐德电气,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能源成本中心管理平台,配备了数字化的眼睛和大脑。在数字化的慧眼之下,各环节打通了「任督二脉」,能源管理的机巧被透视,优化运营的思路则更加清晰。

湖南总厂的低碳智能化的能源管理部署,只是旺旺集团能源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棋。

面对庞大的多中心、多基地型生产运营,如何打通多生产基地的数据孤岛、如何让这盘生产的大棋合纵连横,旺旺集团已经规划好接下来面向全国生产基地数字化升级的第二步、第三步……

他希望职教学生的路

再宽一些

人、货、场被称为商业成功的三要素。人,是创造主体;货,不优质,无异于无水之源;场,好的环境是商业交易达成的最终舞台。同理,减碳事业的成功也需要人、货、场三要素齐备。如果说旺旺代表「场」,那么广西水电职院则代表了「人」的要素。

在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晚上停电点上蜡烛吃饭和写作业是家常便饭。但如今再回想,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画面了——中国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2022年,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已高达99.896%。而这一变化,背后有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默默努力。

在工业领域,存在一个「1∶10∶100」的人才结构比,即1个科学家背后应有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这样的「金字塔」结构,说明了技能人才的「塔基」作用。而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背后,是职业教育的精心培养。曾有教育部专家指出:职业教育要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铜腰」和中坚。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下称「广西水电职院」) 属于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穿行于广西水电职院的校园,我们注意到了电力工程学院的「工匠长廊」,上面记录着历届毕业生全国劳模、技术能手等大国工匠的事迹,恰印证着学院为国铸就坚固「塔基」的坚守。校长李林自豪地解释道:「高职发挥的作用就是通过那‘100个’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我们国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自2021年开始,广西水电职院连续三年有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等奖。去年参加全国竞赛的三位选手都累瘦了不少,有一位在集训之后整整掉秤了20斤。而且因为经常要拧螺丝、拉电线,他们年轻的手上磨出了很多老茧,摸上去硬邦邦的。为了向产业一线输送更多批「100个」高素质人才,广西水电职院的老师和学生从没有停下过脚步。

而众所周知,新技术总是在迅速迭代,随着「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学生们掌握清洁能源、智慧电网的相关知识,成为广西水电职院的迫切刚需。但学校教育与产业现实之间,总有一段不可忽略的「时差」。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所以,向「产业一线」要「答案」,是李林校长给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上来。」

综合权衡了当前低碳智能化的相关理念和技术,李林校长选择申请施耐德电气的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这也是教育部层面推动的首个中法产教融合项目。李林介绍道:校企合作后,课程建设得到了充分地优化,「我们注重人才培养中的国际化、数字化和绿色化,通过跟施耐德电气的合作,可以让学生紧跟国际前沿,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用电企业。」

这是一场「软硬兼施」的合作。「硬」件指实训中心,今年9月,全新建设的施耐德电气智能配电实训中心将正式启用,学生将进入实训中心开展相应的课程学习,涉及到变配电的智能运维、绿色电气设备、物联网技术等行业前沿领域。广西水电职院副校长刘存香笑道:「实训基地建成之后,校外内的同行常常来参观学习,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4轮参观。我们能涵盖业内领先技术和先进工艺,既是同行参访的原因,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底气。」

「软」件,不止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还有教师教学能力的精进。暑期期间,广西水电职院将在施耐德电气合作的实训基地内,面向全国的高职院校开展师资培训,让高职教师掌握当前清洁能源、智能配电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学校与产业前沿的信息鸿沟被拉平,从整体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水平。而来自产业前沿的诸多「大招」,则会通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统统「反哺」给学生。

「在‘岗-课-赛-证 岗位实训、课程、竞赛、资格证 ’的模式之下,我们将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李林校长为这些学子周密地谋划着未来。

在与广西水电职院合作项目的缩影背后,是施耐德电气正在发起的多个职业教育计划。目前,施耐德电气已经与全国近100所职业院校合作,累计培训合作学校专任教师1000余人次,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育的职业技术学生,累计已经超过10万人。而每一个在此间成长的学生、教师,都将携他们掌握的技术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铜腰」之力。

他想把「生态足迹」

减到更低一些

旺旺代表的「场」和广西水电职院代表的「人」都已进行了低碳智能转型。而三要素中,「货」或者说是「产品」同样重要。

李涛是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低压事业部研发高级技术经理,负责管理绿色产品生态设计的部门和工作。在谈及「我们在绿色低碳领域有什么特别策略」时,他愣了一瞬笑着说:「从技术上来说,有很多。但从我个人来说,好像已经不会把绿色低碳作为‘特别’策略,因为这已经是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一切,绿色,就是施耐德电气和我自己的基因。」

随着对绿色减碳议题研究的深入,李涛的个人生活也变得日益环保。现在,与全家在街头、海滩捡拾被随手丢弃的塑料袋、烟头、瓶瓶罐罐,已经成了他们家city walk中的保留节目。

在他工程师的工作中,李涛更是不断琢磨着怎么把产品及生产的「生态足迹」 (可以反映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值越高,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减到更低。他所涉及的绿色设计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运输、使用、报废等所有环节中,都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

比如小到包装的细节,施耐德电气将塑料封箱胶带、气泡袋、泡沫塑料、缠绕膜等一次性耗材更换为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确保新产品所用的包装100%可被回收再利用等等。仅中国区物流中心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这些行动,在2022年就帮助施耐德电气及其客户减碳超3500吨。

他和同事会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当中,寻找低碳、零碳的可能。设计初期,他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工具,给产品建立一个「数字孪生」——可以将大量早期的试验和设计环节在数字世界进行,大大减少实际样品的制作和使用;而在技术快节奏发展的当下,客户在应用产品期间需要更频繁的功能迭代,他们采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只需更换一个模块而非完整产品,即可实现功能的增加或升级……在各个环节与应用场景中,都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的产生。

施耐德电气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只涉及本企业,也将上下游、全产业链纳入了其中。李涛和团队会频繁前往工厂和客户现场,确认产品的生产环节是否高效合理;在客户实际使用中,他会考虑操作习惯、技术支持、产品运行等方面的所有细节,力求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尽可能地延长,把产品的「生态足迹」看得透,降得低。

说起施耐德电气的历史,李涛如数家珍:这家1836年创办于法国的公司,一直对技术方向和市场机遇有着敏锐的「嗅觉」。早在2002年,施耐德电气便意识到未来风向,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战略基石。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实践者与推动者,到2025年将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净零碳排放。

如今,施耐德电气将「可持续」贯穿整个业务体系;同时更致力于帮助上下游的供应商和伙伴「变绿」,打造一个「绿色朋友圈」。

这种绿色「赋能」,也已被施耐德电气发展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不是在追随「风口」,而是在创造「风口」。施耐德电气也把绿色转型的经验进行输出,为企业定制数字化与能源管理方案,自2018年,已经帮助全球用户累计减少了5.76亿吨碳排放,到2025年,减碳的数字预计将达到8亿吨,其可持续业务相关的「绿色收入」预计将占据总收入的80%——可持续发展不会牺牲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商业效益可以兼顾。

在「生态足迹」领域,全球范围内法规繁多,各国标准有时甚至存在冲突。正因此,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加入了多个产品环境技术类标准组织,至今已参与或主导了35项产品的环境类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绿色设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这些信念和行动是一种影响力,就像风,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可以看到风吹动树梢,掀起浪潮。

点击观看【风从何处来】

在时代巨轮的轰隆运转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日常「看不见」的人、货、场,通过各自运行机制,通过不同的buff叠加,创造着各自的影响力,来让未来更低碳、更美好。他们代表着未来的风向,是当之无愧的「影响力创造者」。只有无数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让赖以生存的地球,逐渐被「疗愈」。

儿子在李涛的耳濡目染之下,关注极端天气,关心全球变暖议题,还在学校组织的竞赛中成为「环保小达人」;职院学生和教师反复操练清洁电力、智能配电等相关的技术与能力,为更低碳的未来提供着有力支撑;旺旺集团捍卫着食品安全与绿色生产的第一线,让智能、可靠、低碳的理念随着童年味道,传递给每一位消费者……影响力正从近及远地扩散。

不断激起的影响力涟漪,势将在未来越传越远。

#说说你身边的影响力故事#

低碳浪潮翻涌,千行百业,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以点滴努力影响着未来。 我们和施耐德电气中国想邀请您一起感受时代的影响力,成为 #影响力创造者#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分享 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响力故事——Ta是谁,为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力?

点击图片即可参与互动👋

无论宏大还是微小,都值得被看见。 截至6月20日24:00,我们将抽取5位分享优质故事的读者送出施耐德电气(中国)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

出品人丨 李伟

监制丨 刘刚 宋彦

策划丨 李君棠

商务制片丨 韦韦

项目统筹丨 殷佳婷

导演丨 冷澍

制作丨 17 STUDIO

执行导演丨 子容

摄影指导丨 吴宇轩

灯光指导丨 Ak东

美术指导丨 庆喜

制片丨 Stella 阿彦

剪辑丨 张涛、刘皓辰

Online丨 津津

调色丨 黛川文化

混音丨 山禾北人

平面设计丨 DSt.李祺晟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监制丨 路瑞海

微信编辑丨 方禾

作者丨 方禾

排版丨 cc

图片来源丨 施耐德电气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