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 )说到了明朝的宗室奉养制度,并将其作为明亡的两大原因之一。
一开始,我在里面说,万历末期,宗室支出达到53%,而赈灾支出不到11%。今天核对表格,我记错了,实际上赈灾支出 不足0.5% (昨天已经在那篇文章修改) ,见下面的表格的最后一行 (1602年) 。
明朝宗室不仅可以无限消耗民脂民膏,而且不受一般法律约束,一些宗室因此可以在封地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残害无辜。除了极少数因为造反或闹得太出位而被除名的之外,大多数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这样的朝廷活该被农民起义推翻。
有人会说,清朝也养宗室,为什么没把清朝吃垮?
答案很简单: 清朝绝大部分宗室的嫡长子是「降级世袭」,而明朝所有宗室的嫡长子都是「世袭罔替」。
这里先说嫡长子制度。正妻的儿子是嫡子,嫡子中最大的是嫡长子;妾 (包括「平妻」) 的儿子是庶子。
明朝宗室的继承与皇位继承的制度一样,都是嫡长子制度。明朝宗室死后,有嫡子就给嫡长子继承,没有嫡子就给长子继承,而且嫡长子或长子继承的是原来的爵位: 郡王的继承人还是郡王,郡王的其他儿子才会降一等封爵 (「一子承袭,余子降等」) 。
清朝大部分皇帝不规定嫡长子继位,而是秘密立储。但是,宗室的宗室依旧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注意了哈!」 (被B站「科普」类营销号洗脑了) 清朝宗室的继承人,哪怕是嫡长子或长子,也只能降一级封爵,这样就导致后代的 所有 子孙得到的待遇不断降低。
清朝宗室有十四个等级,仅有亲王与郡王中的极少数「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其他所有的前八个等级的所有宗室都是一级一级递降继承,后面的低等级宗室才世袭罔替。
整个清朝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八个是开国功臣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四个是后来的皇帝封的 (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外加一个 破格封赐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也就十三个。
除了铁帽子外,即使是其他亲王,传了八代后,嫡系后代也降到第九级。至于那些一开始五六级的,三四代后就降到九级了。
而且,即使是铁帽子王,也不能保证真的可以世袭罔替,因为铁帽子王自己或后代会因为权斗或犯罪而被处死并削除爵位:初代肃亲王豪格被整死,初代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削除爵位 (后来被恢复) ; 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因罪被赐自尽,王爵被削。
明代所有宗室都是铁帽子王。不管继承多少代,嫡系都是同等级继承,亲王的嫡系子孙永远是亲王,郡王的嫡系子孙永远是郡王。除非犯了重罪或没了子孙被除名,或者王朝覆灭,大家一起玩完。
待遇与等级直接挂钩。清朝这样的降级继承大大减轻了宗室支出。 统观整个清朝,93%以上的宗室是闲散宗室,虽然也从朝廷拿到俸禄与婚娶丧葬的补贴,但造成的负担的比例依然明显低于明朝养宗室的支出比例。
对比一下明朝,任何宗室,只要被登记入册,都有不低甚至非常高的俸禄。虽然也有部分远支宗室被拖欠俸禄,但那只是「部分」,而且是「远支」。晚清经济变差后,也有很多宗室拿不到足额的俸禄。
明朝亲王也不足百人,这些亲王虽然世袭罔替,但也还不至于把国家吃垮。不过,加上指数式增加且世袭罔替的其他宗室,就把国家财政拖垮了。清朝因为 宗室制度没那么变态,因此没有被宗室支出拖垮。
实际上,宗室是特权阶层,清朝的宗室负担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负担,因此这样的改革不见得多高明,但奈何有个蹩脚无比的同行陪衬。
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除了搞剃发令和文字狱这两种丧心病狂、遗臭万年的事之外,很多方面确实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比如改进了宗室制度,防止了太监干政等。
如果不是列强这个外部原因,清朝可能还会至少苟个几十年甚至更久。如果采用明朝的宗室制度,清朝可能都挺不过咸丰那一朝就会直接被太平天国给「献」了。
也有人「论证」说清朝宗室支出是明朝八倍。要知道,明末宗室支出已经超过财政支出的一半,如果这个八倍指的是比例,那么清朝宗室支出就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是四倍,剩余的三倍支出是由八国联军来提供吗?
如果清朝宗室支出的绝对数量可以达到明朝的八倍,那只能说明清朝GDP比明朝强太多了。但同一个人还夸耀明末繁荣。没错,「繁荣」到西北饥民蜂起,中原赤地千里,东南不堪重负。
关于清朝宗室,还有一种说法:清朝还规定宗室不得离开北京城,那才是养猪。
如果真这样,北京城早就扩大到六环之外了。 实际上,只有「入八分」的前八个等级宗室不能离开北京,「不入八分」其他等级的所有宗室可以自由离开北京,爱去哪去哪,别私自跑到关外即可。
嘉庆还曾经把一些沦为二流子的闲散宗室送到盛京,但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使劲往北京跑,嘉庆也就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 ,陌生历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