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1937年,陈独秀想回党工作,周恩来提出了3个条件,他为何婉拒了

2024-06-02历史

性格决定命运,陈独秀的脾气,在他的前半生已经适应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所以,陈独秀在前半生尽管饱受苦难,却仍然是一个胜利者;陈独秀后半生,时代变化得太快,他的脾气开始与时代脱轨,进而格格不入,最终与时代渐行渐远。

1937年,民族危机加剧,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我党极力营救还在狱中的陈独秀。蒋介石为了表示国共合作的诚意,无条件释放我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陈独秀在中国的影响太大,甚至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蒋介石心存顾虑,在陈独秀出狱那天,让国民党调查统计局处长丁默邨( cūn )亲自去接。

丁默邨早期从事过社会主义活动,曾经是陈独秀的粉丝,加入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背叛了革命,成为了国民党的特务,为蒋介石所驱使。

图|陈独秀


丁默邨欲将陈独秀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招待所,陈独秀说道:「如此一来,怕是不妥。我出狱去国民党的招待所,必定会引来社会舆论。不如还我原本的身份,平民即可。」

丁默邨「好言」劝说了几句,见陈独秀没有说话,不好勉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陈独秀往他学生傅斯年家去了。

蒋介石见自己的亲信没有成功,又让一直非常关心陈独秀的老朋友胡适前去劝说。胡适见到陈独秀,映入眼帘的是他两鬓的白发。陈独秀明显衰老了,见到胡适后,态度谦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与之前判若两人。

胡适开口说道:「仲甫,你与之前变化很大,出狱后有什么打算?」

陈独秀微笑道:「我老了,一把老骨头还能干成什么事?」

「我觉得你完全可以进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国难当头,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来了后,与我一同工作,又可以轰轰烈烈地一起干,岂不快哉?」

陈独秀脸上浮现一缕悲伤,坚定地说道:「蒋介石迫害了我许多同志,我两个儿子也被他杀了,我与他不共戴天。」

陈独秀出狱后,火爆脾气收敛了不少,但骨子里的倔强丝毫未变。

日寇侵华,国难当头,陈独秀内心深处还是爱国的。陈独秀托人传话给中共南京代表,表明自己还是想回到党内工作。

中央得到消息后,表示热烈欢迎陈独秀同志回归,毛泽东表示:「现在我们应该团结一切力量抗日,陈独秀先生如果能同意,一起抗日未尝不可。」

我党内部的一些干部对于陈独秀的归来都十分期待,并且也都非常欢迎这位中共前总书记重新回到中央。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意见,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

陈独秀看过周恩来的信件后,态度大变,婉拒了周恩来在信中的邀请。最后,陈独秀也没有回到党内工作,晚年客死他乡,令人扼腕叹息。

周恩来在信中写了什么?陈独秀为何婉拒入党工作?

图|周恩来


陈独秀曾经是托派身份,坚持托洛茨基主义理论。个人信仰转变,导致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不少党员因此牺牲。

说到底,陈独秀本质是好的,不过是方式用错了。大革命后,陈独秀出狱表示想回到党内工作,中央是表示欢迎的,毛主席与周恩来等人商议过后,对陈独秀提出了三个条件:

  1. 陈独秀必须公开与托派划清界限,登报发表声明,脱离托派有关组织,并承认过去加入托派是错误的;

  2. 公开表明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用实际行动,表明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主要思想为马克思列主主义思想,与托派不同。陈独秀的个人影响力较大,如果不与过去划清界限,将来要走的路很可能会出现分叉。

陈独秀看着这三个条件陷入了沉思,后面两个条件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因为他本人就是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爱国者。只是第一个,公开承认过去的错误,陈独秀难以接受。

陈独秀想回党工作,周恩来提出了3个条件,他为何婉拒了?

陈独秀性格刚毅,提笔写道:「过从何来?无过奚有悔?」陈独秀写完感觉不妥,再次落笔写道:「乱世之中,英才辈出,孰能无过?错与对有时候是时代赋予的,完全没有必要悔过!」

我们从陈独秀的两句话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当时的不满与牢骚。中央给出条件,并没有过分要求,陈独秀却坚决抵制。其实从他的个性来看,这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开头为什么要提到性格决定命运呢?原因就在于此,陈独秀的性格与他的前半生相适应,到了后面就难以接受。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安庆怀宁县,字仲甫。

陈独秀幼年丧父,这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性格更加坚毅。陈独秀的个性与祖父陈章旭有几分相似,陈章旭是晚清候补知县,他对陈独秀进行了启蒙教育。

陈独秀在还没有写完的自传中说道:「祖父从小教我读书,是我的小聪明让他盯上了我。他就从来不管我大哥读书,唯独看中了我,恨不得让我一口气全部读完四书五经,他才满意。」

陈独秀小时候一旦贪玩没有念书,就挨板子,祖父最生气的并不是陈独秀背不出书,而是祖父无论如何毒打他,他都一声不吭,像是在做无声的抗议。祖父却说道:「这个小儿,将来长大了,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图|陈独秀祖父教陈独秀读书(铅笔画)


陈独秀的母亲见他挨打,慈善的她总是会心疼得哭上一阵。母亲的眼泪远比祖父的板子要有用,陈独秀幼时最怕的还是母亲的眼泪,不让母亲流泪成了他用功读书的动力。

陈独秀幼时的成长环境是在清王朝统治末期,封建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署了各种割地赔款条约。西方列强也在加紧使用政治手段控制清政府,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民族危机到来,陈独秀从小就心怀国家,立志救国,打倒列强。陈独秀对知识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望,他反感封建教育,追求近现代教育。由于条件限制,陈独秀并没有如愿以偿,还是进了传统的私塾。

死板的封建教育让陈独秀对八股文章十分憎恨,他刚成年不久,家里人就催他去参加科举考试。陈独秀拿到试题,解答题居然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语义不通。

陈独秀故意将【文选】与【康熙字典】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写了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院试结果下来,陈独秀傻了眼,那篇自己都认为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居然得了第一。

陈独秀在家人的催促下,来到了南京参加乡试,陈独秀看到各地来的秀才,个个目光呆滞,对监考官点头哈腰,对中国旧式教育就更加失望了。陈独秀完成第一场考试后,后面两场考试均交了白卷。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了中国又一奴役性条约【辛丑条约】,全国上下举国哀痛。陈独秀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一国的昌盛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命运。

思想前卫的陈独秀,悲从中来,他曾多次与朋友说道:「我们中国哪里就不如外国了呢?中国被欺辱,一定有其中的原因。」

陈独秀为了探寻真理,决定前往日本留学,之后去欧洲看一看,外国是为何而强大。

陈独秀在校期间,多次登台演讲,号召在日的中国人,要为国家谋出路。陈独秀在日本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创办了东京青年会,目的就是推翻腐朽无能的清王朝。

陈独秀得到了不少爱国人士的拥护,他的演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的爱国情怀和领袖魅力。

陈独秀留学生涯结束,他回到了家乡。他这次回来,带回了「答案」。陈独秀带着更为先进的思想回到家乡,打算建立爱国会,一起推翻清王朝,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

图|陈独秀


陈独秀心中理想如火一般炽热,带动了不少爱国志士。清政府察觉后,他不得不离开家乡。陈独秀辗转全国各地,他每到一处都必将极力宣传革命思想。从1903年至1914年,陈独秀始终都在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宣传革命理论。

终于大势所趋,封建政府被推翻,建立了民国。陈独秀理想中的中国却还是没有到来,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反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导致中国革命事业遭到了进一步的打压。国家变得更加混乱,列强更是得寸进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陈独秀开始反思革命的方向,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国内无产阶级的力量让陈独秀认识到了这个新阶级的伟大力量。

新文化运动开展,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以此来宣扬新的革命理论。【新青年】成为中国进步人士人手一本的读物,影响了新一代青年的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广泛流传打好了基础。1919年,巴黎和会的失败,全国各大高校爆发了强烈的抗议,陈独秀趁此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陈独秀和学生们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无情镇压。

手无寸铁的学生们连同陈独秀被关进了大牢,这场爱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陈独秀静下心来反思,开始认识到革命全靠手无寸铁的学生们是不够的,应该要团结力量更为强大的无产阶级。

陈独秀有了这样的认识,立即找到了老朋友李大钊等人,构想了一个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921年,在陈独秀与李大钊等有志之士的组织下,中国共产党诞生。

陈独秀在中国威望巨大,当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陈独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极力促成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推进北伐等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共产党也走上了正轨。而陈独秀也被这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面对反动势力的打压,心里十分复杂。一次偶然,陈独秀看到了书桌上留学归来学生的托派文件,他在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接受了托派观点。

客观地说,陈独秀个性独特,但他缺乏政治家的灵活性。陈独秀气质刚强,目光锐利,富有开创精神,凡是他看准了方向,就义无反顾往前冲,一旦误入歧途,陈独秀刚强的个性也会变得刚愎自用。

图|鲁迅


鲁迅作为文豪,是一个有着傲骨的人,他说话常常一针见血。他曾认为陈独秀非常固执:「辩论时,他会声色俱厉地坚持个人主张,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就会拂袖而去。」

鲁迅先生还对陈独秀的为人处世作了一个比喻:「我们将陈独秀的革命比作一间仓库,他本身就是一面大旗,竖在仓库门口。旗帜上有大字,‘有武器,请小心’!仓库的门是开着的,里面果然有枪支弹药,让敌人一目了然,根本不用提防。」

当年陈独秀先生为了革命被反动派抓捕入狱,胡适等人联名保释他。当局政府才终于松口:「只要本人出具悔过书,即刻释放。」陈独秀怒不可遏,说道:「我宁愿死在狱中,也不同意,既然无罪,为何要悔?」

陈独秀甚至对前来劝说他的人说道:「不用保我,反动派开出的条件并非我所愿。」由此可见,陈独秀就是一个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硬汉。

陈独秀一生5次被捕入狱,这5次被捕都发生在他几个重要时期。1913年,陈独秀大力支持辛亥革命,参加推翻袁世凯政府活动,被捕;1919年,陈独秀化身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第二次被捕。1921年至1922年,陈独秀建立共产党初期,遭到了阻碍,先后两次入狱。

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是在1932年,陈独秀因宣传抗日反蒋理论,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入狱。

陈独秀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即使被捕入狱,他也表现得十分从容。

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被押到了巡捕房,看到了彭述之等老同志,开玩笑道:「你们也在呀!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被抓了呢!太好了!这下可有伴了。」

陈独秀被押送到南京,他居然在火车睡了一路,就像什么事也没有一般,没有任何紧张的感觉。

1933年4月26日,南京法庭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3年,剥夺公民权7年。陈独秀提出抗议,要求无罪释放。最后在民国大律师章士钊的辩护下,改判8年,不剥夺公民权。

陈独秀被困监狱,心中仍然担忧着国家的命运,外界对他也十分关心,不少出版社殷切地去探望,不少好友劝说他出版个人自传。

1937年「七七事变」,国共迎来了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也释放了中国共产党前总书记陈独秀。


陈独秀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国民党方面看中了这一点,急迫地想拉拢他。可惜的是,陈独秀虽然与中国共产党多有矛盾,但也不至于背叛革命,说共产党的不好。更何况,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致死。

蒋介石见拉拢不成,又生一计,挑拨陈独秀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自陈独秀出狱后,蒋介石就不断派人游说陈独秀,加入国民党;另外在中间煽风点火,造谣中央对陈独秀存有偏见。

我们开头提到陈独秀一开始是想要回归党,但接受不了「承认错误和公开检讨」这一条件,从而放弃。周恩来多次托人找到陈独秀,表明只要承认过去「托派」的错误即可。

中共中央表达了足够的诚意,陈独秀都拒绝了。他似乎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之前大不一样。

陈独秀对来劝他去延安的朱蕴山说道:「中共中共今非昔比了,时代在进步,革命也在创新。唯有我跟不上前进的脚步,大钊死了,延年也没了,我在中央没有了朋友和熟人。他们开会,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下达我不了解的指示,我不想这样被人牵着走。与其闹得不愉快,还不如不去。」

在陈独秀的前半生中,他一直是创造者。陈独秀离开党后,国内顶尖的爱国志士对党进行了改革,完善了党章,确立了党今后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进步,陈独秀产生了陌生感,屡次拒绝延安。

陈独秀不愿去延安,主要原因可以归总为以下三点:

一、陈独秀并不认为自己有过,所以面对周恩来代表中央提出第一个要求(检讨反思过去偏重托派的错误),他坚决不同意;

二、老友李大钊等人相继离去,陈独秀在党中没有了一拍即合的知己;

三、陈独秀常常是一个创作者,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

陈独秀自出狱后,来到了一个小县城江津。一来是希望能够远离政治,躲避战火;二来是好生休养。

图|重庆市江津的陈独秀旧居


1939年2月,陈独秀因病住进了重庆宽仁医院,周恩来、朱蕴山等人前去探望。陈独秀出院后,一直没有经济来源,除了不固定的稿费收入,主要是靠亲戚好友的接济。陈独秀与妻子身体不太好,开销较大,因此生活困难。

周恩来了解情况后,找上了门,希望陈独秀不必再纠结历史旧账。周恩来再次诚恳地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延安工作。周恩来还特地强调这也是毛主席的意思。陈独秀叹息,说道:「之前党内的好友都不在了,我不想过去了。」

周恩来苦口婆心,还是没有说动陈独秀,于是让卫士长龙飞虎拿出了他们随身带的全部家当,递给了陈独秀。周恩来说道:「这些钱是‘互济会’交代一定要交给你的,你一定要收下。」

陈独秀坚持不肯接受,说什么也不要。

在江津,陈独秀生活得十分清苦,他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陈独秀两鬓斑白,面色苍苍,有时候也会佝偻着背给青年人演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1942年5月,陈独秀病情加重,已经吃不了什么东西了。当地的县长于心不忍,让陈独秀的妻子潘兰珍去找一些玉米缨,说喝了能减少病痛。

潘兰珍问遍了老乡,也没有寻到玉米缨。潘兰珍听说喝蚕豆花水对高血压有好处,于是就买来熬制。

5月10日,陈独秀喝下了妻子熬制的蚕豆花水,腹痛不止,紧接着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原来,连日阴雨不断,蚕豆有些发霉,生了不少黑斑点。急于治病的潘兰珍没有在意,直接洗了下锅,导致陈独秀食物中毒。

5月17日,陈独秀开始发高烧,昏昏沉沉,半梦半醒。潘兰珍害怕,想要去找医生,陈独秀清楚家里没有多少钱了,拉住妻子说道:「不用,我睡一觉就好了。」陈独秀认为自己挺一挺就能撑过去。

陈独秀的好友纷纷前来探望,他们带来了一些药物,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陈独秀临终前,放心不下妻子,嘱咐道:「今后你要自主,过好即可。」5月27日,陈独秀因病去世,享年63岁。

抗战胜利后,潘兰珍带着女儿来到了浦东,当了炊事员,过着自己的劳动生活。

图|毛泽东


毛泽东知道陈独秀病逝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陈独秀,毛泽东是敬重他的,他曾经是毛泽东的偶像、上级、战友……

陈独秀去世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他,赞扬他是思想上的领袖,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3年,毛泽东去南方调研,中途路过陈独秀的老家。当地的书记说,陈独秀还有一个后人,叫陈松年,生活上有困难。毛泽东听后,立即说道:「陈独秀的后人有困难,我们可以照顾嘛!」

于是,安庆地委统战部每个月给陈松年下放了30元的补贴,一直到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