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應試教育階段,每個人眼前只有一條路,但當軌域撤掉,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為自己負責,就成了年輕人的人生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可以做的是認識自己的情緒,透過向內探尋,建立自己的價值標準,用成長型心態面對錯誤和挫折,在試錯中不斷調整方向。
文| 覃思
豆瓣上有個異軍突起的小組,叫「好學生心態受害者」,這個小組從2023年1月成立到現在,已經匯聚了9.2萬名成員,而且每天都有幾十條新貼文冒出來,非常活躍。 按照小組簡介,「好學生心態」是指一種由於極度在意他人看法,而過度反思、循規蹈矩、恐懼失誤的狀態。 在組裏,「受害者」們的經歷包括「不敢不考研」「不敢擺脫討厭的環境」「不敢放假休息」「不敢讓室友知道自己掛科」等,小到日常瑣事,大到職業婚戀,字裏行間溢位的焦慮,讓我光是讀著都有點呼吸困難。
我發現,組裏成員大多是大學生、研究生和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他們共同經歷著「從小一直很乖,長大後卻失去自我」的困境。說實話,這些貼文呈現出很強的反省和表達能力,可見大家確實都是「好學生」。 可就是這麽一群勤奮聰明的年輕人,卻被困在了「好學生」這個標簽裏,越活越累,甚至失去人生方向。 問題出在哪兒?
插圖:老牛
「其實最困難的是,這些孩子沒有辦法真的信任自己,因為那個標準永遠在外界,永遠都在家長,在老師,在這個社會無形的一種話語裏面。如果說這個標準在他人身上,那年輕人不可能有空間和時間去反思:我真正認為怎麽樣是好的,我可以做什麽?」
陳楚從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畢業之後,在北京一家創新型小學教數學,現在是一名家庭教練,接觸過很多帶著困惑的家長和青少年。她能夠理解「好學生」們的緊張感,因為她發現一些家庭和學校環境對犯錯並不友好,在「表現好有獎勵,犯錯會被扣分」的單一規則下,學生們形成的肌肉記憶是極力避免犯錯。但是這種對錯誤的陌生和抵觸,副作用也很大,一是他們往往缺乏處理挫折的經驗,不知道如何面對外界的負面反饋,因而非常恐懼犯錯,二是他們難以轉換賽道或另辟蹊徑,在自我探索上會錯過一些機會,容易產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卷」的虛無感。
陳楚認為年輕人要形成對自己的確信,首先是要察覺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一個心智成熟的人面對錯誤, 「看到的不僅僅是事兒,還有自己內在有什麽變化」。「 我做咨詢的時候,註意到有孩子到了 25 歲前後,面對求職挫折仍然被自己的感受所裹挾,一蹶不振,因為他/她在過往的經歷中認為感受是不重要的,他/她要趕緊去把這個題做對了,事情做完了,才能走到下一步。但如果不把感受先看清楚,永遠都會在那個困境裏面待著。」 陳楚覺得,只有停下來,認真觀察自己的變化,人才能慢慢建立對自我的認知,問自己:這個錯誤讓我的身心狀態出現了什麽波動?內心的恐懼感是來自他人對我的評價,還是來自我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麽?
【請回答1988】劇照
朱潔是杭州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才發展專家,有20年從業經歷,曾經還做過大學輔導員。她給我講了一個關於情緒的例子。有一次,她打電話給上海某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做面試,聽到對方語氣非常頹喪,問了幾句才知道他是有一門課的考試沒及格,正在圖書館枯坐,覺得「很痛苦,無法面對」。朱潔決定不面試,就跟這位學生聊聊天。「我說我可以幫你面試,但是你先把狀態調整過來,你考到了這麽好的學校,你的能力沒問題,可以把課補齊的。」朱潔給這位學生做了30分鐘心理疏導,了解到這個男生其實並沒有想好讀研還是工作,是跟著同學「盲投」的簡歷。後來這個男生給她發簡訊,說「老師,四年裏第一次有人這樣子聽我說話」。
陳楚說,現在許多學校開始註重提供 「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也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們表達感受,這在家庭裏同樣重要。「家長有的時候特別喜歡回應事情,比如孩子玩遊戲輸了不高興,有的家長可能就會講,‘那你輸了是為什麽,來復盤一下,看看怎麽能贏’。但很多時候孩子是需要一個支持他的人聽到他的情緒。」陳楚的做法是,讓學生們在課堂筆記的底下留出一個空位,「我會讓他們每天用下課前的最後幾分鐘,想一想這節課你感覺怎麽樣,你是有些開心,因為你解決了一個新的問題,還是說依然有些困惑,或者覺得這個東西有點復雜等,這個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弄清楚自己的情緒形成機制,是認識自我的第一步。
【小歡喜】劇照
而要擺脫束手束腳的「好學生心態」,另一個關鍵是重新理解犯錯的價值。 陳楚說,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建立「成長型心態」,認識到自己能透過錯誤不斷學習、提高自己。「我在教數學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家庭氛圍比較嚴格、父母權威感強的孩子,寫推導過程非常非常猶豫,不敢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寫下來,他非常希望自己落筆就是對的,但是很難。當你學習新的內容的時候,你需要犯錯,這樣才有真正的學習,不敢下筆是一種內心的損耗,所以我在課上會鼓勵孩子去犯有價值的錯誤。」
陳楚用的方法,叫作「展示錯誤的過程」。 比如一道數學題,陳楚會挑出有代表性的錯誤,請這些學生上台還原自己的思路。「錯誤裏的思路就藏著很多很關鍵的點,而表達的過程也是在練習他的數學思維,練習有序地表達。其他人在聽的時候,也在訓練思維,也能從同學的表達裏看到亮點。這裏老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尊重每一個人的表達,即便是給出了錯誤答案的孩子,他/她願意上來講,或者表達的過程是有序的,都值得被點贊。孩子就覺得,犯錯了也挺好的,不會覺得好像自己很差。」這個過程,陳楚不僅是在消解犯錯的消極意義,也是在幫孩子確認學習的真正目的。「孩子需要慢慢了解到,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做對更多題,拿高分,並且比別人強,在比較和競爭中占上風,雖然這是很多人的目標。他/她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超越自己。」
【對不起青春】劇照
這讓我又想起了那個豆瓣小組。網友們在「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小組發帖,不也是「展示錯誤的過程」嗎?有很多貼文不僅抒發困惑,還仔仔細細、有條有理地自我剖析。比如有一條貼文,透過復盤自己與父母的溝通,以及成長軌跡上的關鍵事件,總結出自己有「抵抗改變」的慣性。評論區的大量回復,既是對發帖者的情感撫慰,也促成了共同反思、互相鼓勵的氛圍。 可見「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們並沒有像他們說的那樣「失去自我」,相反,他們在表達和分享中捏塑自我。
「去他的三好學生,我給自己頒獎狀!」 這是小組簡介最底下的一行加粗放大的字。相信寫出這句話的人,一定也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把選擇攥在自己手裏的快樂。這是成人的負重,但也是自由。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24年第11期, 應受訪者要求,朱潔為化名 )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