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個奪回註意力的小技巧,三個字

2024-04-20情感

以下文章來源於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你上次全神貫註做一件事,是什麽時候?

先說我的。我上次註意力完全集中、忘記了周遭的時間和空間、整個人進入「心流」狀態,是前幾天坐公交,因為玩手機太認真而坐過了站……

不是和大家開玩笑,細想起來, 好像除了玩手機,其他時候我都很難專註。

我的記憶力也大不如前,像「誒我是要幹啥來著」和「誒那個誰叫什麽」,都快成了我的口頭禪了。以至於我時常懷疑,我這腦子是不是沒救了……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困擾,圖片來源:小紅書

不過!最近在神經科學相關研究裏看到的一個概念,卻給了我一個讓腦子變好的新思路。

這個概念叫「精細動作控制(Fine Motor Control)」,它指的是一些需要眼睛和小肌肉(通常是手部肌肉)配合的、細小而精確的動作。簡單的像從地上撿起一根針、剝開橘子皮,難一點的像做手工藝品、演奏樂器,都在這個概念範圍內 [1]

研究說,精細動作控制和我們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2][3] 打工人想拯救註意力和記憶力,最好的辦法就是:

多動手!

動手越多,

大腦就會越專註、越聰明!

相比於其他器官,我們的雙手和大腦之間的關系似乎更緊密——手部的觸覺天然就更敏銳,它的靈巧性在我們的身體各部位裏也是最強的,怎麽想都覺得,大腦和手的關系不一般。

2012 年一項關於雙手和註意力之間關系的研究,透過 96 名受試者參與的兩項實驗發現, 我們的大腦對手的確有天然的「偏愛」,當物品被放在雙手附近的位置,尤其處於雙手之間時,大腦對物品的註意力會更集中 [4]

這個研究也解釋了,為什麽當我們「捧」著一本書或一部手機時,專註力會瞬間提高,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很在乎雙手的感受啊!

實驗中目標距離手越近,人受幹擾的程度就越輕。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對於雙手的運動,大腦也常常給予更積極的反饋。去年發表在【心理學與老齡化】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就發現,不管是 18~30 歲的年輕人,還是 65~85 歲的老年人,在進行一段時間的手部握力練習後,大腦的短時間資訊儲存和處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5]

這些研究說明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手動得越多,我們的腦子就會越好。 不過壞訊息是,我們打工人的日常生活裏,手部的運動好像不太夠。

研究發現常用電腦的人,

手部功能退化更嚴重

2009 年的一項研究,對比了常用和不常用電腦的人的手部靈活性後發現, 經常用電腦的人,手部功能退化相對更嚴重。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敲擊鍵盤本身屬於精細動作, 但高度重復的任務,降低了人們的觸覺靈敏度和手部靈巧性 [6]

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有感受。我們這代人的「動手能力巔峰」,基本都停留在童年階段。

小時候的我們手部動作豐富多彩,且不說團泥巴、蓋積木、折紙飛機、疊星星這些娛樂活動,光是每天上學放學寫作業,都足夠給我們的手部提供復雜的鍛煉。

但長大以後的我們生活變得越來越單調,手也跟著無聊了起來。人每天兩點一線上班下班,手每天最多的動作是在鍵盤和手機螢幕上迴圈往復, 手的觸覺感知力和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力一起變弱,似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想要抵抗這種「退化」,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裏,多做一些手機和電腦之外的事情。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做家務, 像整理書架、做飯洗碗、洗衣服疊衣服, 多做一做都會對大腦有好處。

圖片來源:giphy

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在生活中多動手」,肯定是不太夠。想要更高效地讓手動起來,進而刺激到大腦,我們需要對手做一些針對性的「訓練」。

有了這些「訓練」的加持,我們不僅能讓手和大腦同時升級,還會有一些情緒和感受上的意外收獲。

用這 4 個方法鍛煉雙手,

腦子一定變好使!

1、用你不常用的手刷牙,大腦就會被啟用

大部份人平時都常用某一只手。而有研究表明,慣用某一只手會影響我們的語言、分析、反應速度等多種能力 [7]

但在鍛煉大腦時,我們的弱點就成了優勢。2022 年一項發表在【行為科學】上的研究則透過腦部檢測和掃描後發現,訓練非慣用手比訓練慣用手會產生相對較大的大腦活動。

也就是說,不常用的那只手一旦用起來,對我們大腦的刺激會更強 [8]

刷牙,稱得上是鍛煉「生手」的完美計畫。 它說復雜不復雜,說簡單又要動用手指、手腕、手臂等多處肌肉,對牙刷進行精確控制,持續時間又能達到兩到三分鐘,堅持一小段時間,能對我們的手部靈活性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我是右撇子,最近時間一直在嘗試左手刷牙。一開始有點挑戰,但在練習幾次、慢慢找到感覺後,它真的能和右手一樣靈活。而且「解鎖一只手」的感覺,真的好棒!

圖片來源:小紅書

當然,我們對非慣用手的訓練也不局限在刷牙,多用它拿取東西、開門、拆快遞、翻書等,都能鍛煉到它。關鍵是要用起來,用得越多越好。

2、拼圖和樂高,是練手練腦的好計畫

我們喜聞樂見的拼圖和樂高,都是對手和腦子有好處的運動,建議大家多做!

來自德國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拼圖的過程,需要動用多個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對我們的感知、短期記憶、反應速度、靈活性都高度相關。

研究人員甚至提出, 拼圖應當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作為老年人認知衰老的預防和保護手段 [9]

樂高和拼圖相似,不過它對手部要求動作更高,同樣是練習認知能力和大腦反應能力的絕佳休閑方式 [10]

而且,拼圖和樂高對我們的正面影響不只體現在手部活動和大腦認知狀態上,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 由於拼搭會使註意力高度集中,人們在玩拼圖和樂高過程中會從壓力源中解放出來,進而獲得了更好的情緒狀態。

也就是說,拼圖和樂高,既能活躍大腦,又能安撫心靈,是打工人的完美休閑活動!

圖片來源:小紅書

3、如果你想挑戰自我,不妨試試做手工

做手工聽起來難,但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的確更多更豐富。

有大量研究都發現, 對於不同材質的物品的處理,能夠很快帶我們達到沈浸、專註的狀態中,從而調節人們的情緒和心情。 而藝術和手工藝品本身,在控制壓力和增強放松方面也都起著重要作用 [11]

一項針對打毛衣愛好者的調查還發現,編織的頻率和平靜、快樂的情緒存在顯著關系,而且打毛衣行為越頻繁,人們的認知能力越強 [12]

圖片來源:小紅書

當然,對於咱們手工小白來說,倒也沒必要直接上這麽高的難度,一些有固定步驟和詳細教程的 DIY 半成品, 比如數位油畫、手工卡包、DIY 裝飾毯和戳戳繡裝飾畫等, 更值得嘗試。

它們的操作流程都特別簡單,也能讓我們獲得做手工的樂趣,給大腦和心理帶來雙重愉悅。

4、如果你會某種樂器……你已經贏了。

演奏樂器的好處,似乎不需要我多說——對手來說,它確實夠復雜;對腦來說,它對視覺、觸覺、聽力、反應能力、資訊處理能力等,都有不小的挑戰。

有研究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樂器訓練後,受試者的手部控制力不僅得到了有效提升, 大腦甚至發生了宏觀結構的變化 [13] 可以說,就手部運動這件事上來看,會演奏樂器的朋友,你們已經贏了!

想學樂器但一直猶豫的朋友,不妨考慮行動起來~

N 個讓手變靈活的小動作,

歡迎大家來補充!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學會並習慣了運用各種工具來替我們實作更快更方便地生活,卻忽略了最本質也是離我們自身最近的工具——手。

不管是專門做一些事情來「訓練」它也好,還是有意識地在生活裏更多地用它也好,都是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在意它的方式。

所以最後,我們準備了一個「讓手變靈活的小動作清單」,希望能給你再多提供一些靈感。

讓手變靈活的小動作清單

1、塗指甲

2、寫手帳

3、臨摹字帖

4、做咖啡

5、買鋼化膜自己貼

6、轉筆

7、玩魔術方塊

8、繡十字繡

9、疊千紙鶴

10、給水果削皮

11、整理電影票

12、給貓貓狗狗梳毛、剪指甲

13、學化妝

14、修補衣服,縫扣子

15、玩節奏大師

16、買花、修剪、裝瓶

17、給雙手做按摩

18、學做手指操

19、彈拇指琴

20、剝花生、瓜子、松子吃

21、每周整理一個抽屜

……

期待你來補充!

👆 滑動檢視更多

當然,這些只是一小部份, 我們更期待在留言區,看到大家豐富、多彩的行動,以及它背後代表著的,豐富美好的生活方式。

希望我們都能多多地去觸摸、去體驗、去感受、去搭建、去組裝、去整理、去記錄,從而獲得一個更好的手、大腦和心情~

這裏是很會用腦的@ FeelBetter 感覺好多了

我們這裏有很多 大腦和心靈都很喜歡的習慣和方法 讓你 透過簡單易行的小技巧,穩住精神狀態和內心秩序——

我們也關心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覺卻異常耗精力的小事,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以上文章均可在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公眾號透過號內搜尋獲得!

關註FB,寶藏科普一鍵get🤏,咱們一起身心健康!

討論

讓手變靈活的小動作,

期待你的補充!

作者

星河

安靜的力量。

本文關鍵詞:手、運動、註意力、記憶力、腦

歡迎大家在 FeelBetter 後台,搜尋你需要的科普。

參考文獻:

[1] Fine motor control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2364.htm

[2] Strenge, H., Niederberger, U., & Seelhorst, U. (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ests of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on grooved and Purdue pegboards in normal subjec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5 (2), 507-514.

[3] Li, P., Deng, Y., Guo, X., & Wang, J. (2021). Nursing effects of finger exercise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others for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13 (4), 3759.

[4] Davoli, C. C., & Brockmole, J. R. (2012). The hands shield attention from visual interference.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74, 1386-1390.

[5] Bachman, S. L., Attanti, S., & Mather, M. (2023). Isometric handgrip exercise speeds working memory response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8 (4), 305.

[6] Tremblay, F., Mireault, A. C., Létourneau, J., Pierrat, A., & Bourrassa, S. (2002). Tactile perception and manual dexterity in computer users. Somatosensory & motor research, 19 (2), 101-108.

[7] Sperry, R. W. (1975). Left-brain, right-brain. Saturday Review, 2 (23), 30-32.

[8] Park, C., & Son, H. (2022). Immediate effects of fine-motor training on coordination and dexterity of the non-dominant hand in healthy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ehavioral Sciences, 12 (11), 446.

[9] Fissler, P., Küster, O. C., Laptinskaya, D., Loy, L. S., Von Arnim, C. A., & Kolassa, I. T. (2018). Jigsaw puzzling taps multipl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is a potential protective factor for cognitive aging.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0, 408085.

[10] De Bruin, N., Bryant, D. C., MacLean, J. N., & Gonzalez, C. L. (2016). Assessing visuospatial abilities in healthy aging: a novel visuomotor task.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8, 7.

[11] Huotilainen, M., Rankanen, M., Groth, C., Seitamaa-Hakkarainen, P., & Mäkelä, M. (2018). Why our brains love arts and crafts implications of creative practices on psychophysical well-being.

[12] Riley, J., Corkhill, B., & Morris, C. (2013). The benefits of knitting for personal and social wellbeing in adulthood: Finding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6 (2), 50-57.

[13]Worschech, F., James, C. E., Jünemann, K., Sinke, C., Krüger, T. H., Scholz, D. S., ... & Altenmüller, E. (2023). Fine motor control improves in older adults after 1 year of piano lessons: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ts coupling with cognition and brain struc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57 (12), 2040-2061.

點【贊】點【在看】,手再多動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