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清茶
編輯 / KY主創們
「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的時候,唯有空氣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
——【追憶似水年華】
最近在各大平台火熱的「中式夢核」,擊中了很多人,尤其是 80、90 後們。
什麽是「中式夢核」?看了下面這組圖,你就對它有概念了。
左右滑動檢視。圖片來源:小紅書
簡單來說,中式夢核是一種視覺風格。它的特點是以千禧年間的經典物品為主要元素,搭配特有的朦朧、粗糙畫風後,有著強烈的復古觀感。
這些熟悉的舊物件,能帶動通感和記憶,喚起我們已經遺忘的情感體驗,進而帶來巨大的刺激和滿足。在社交平台上,它甚至成為了當代青年的「賽博庇護所」。
賽博聯結背後的
群體性懷舊
中式夢核中的經典元素,通常是那個年代極為普遍的物件。
高中校園裏的紫藤連廊、Windows 98 系統桌面、套圈遊戲機、QQ 秀和 QQ 寵物……如果你在千禧年間生活過,不管身處哪個城市,對它們大概都不陌生。
左右滑動檢視。圖片來源:小紅書
當群體針對同樣的畫面,投射出相同的情感時,聯結便產生了。大家突然在網路世界裏,變得純真和溫柔起來,並瘋狂地在展露自己真實的回憶。
社會學家藍道爾•柯林斯(R.Collins)在其「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論中,用「情感能量」來解釋群體產生聯結後,所獲得的積極向上的心理感受。
他表示,個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會獲得的一種「采取行動時的自信、興高采烈、有力量、滿腔熱忱與主動進取的感覺」。
熱衷於懷舊的人群,就是在這樣的賽博聯結中發現,懷舊不是一種「孤立無援」的情緒,而是很多人為之共鳴、追尋的集體情感。
圖片來源:影視劇【繁花】
不過,考慮到中式夢核的獨特性,僅僅從人與人的聯結來解釋它的流行肯定不夠。從個體的角度看,懷舊的力量,才是讓人們癡迷它的原因。
我們懷念過往
是為了療愈現在
很多人說起「懷舊」,第一反應是「我老了」,仿佛年齡是懷舊的來源。
這個感覺並不準確。有研究表明, 7 歲的孩童就已經有「懷舊」的感覺了 (他們喜愛懷念生日與假期)。在這項研究中, 80%的被調查者每周都至少經歷一次懷舊,而將近一半的人每周會有三至四次懷舊體驗。 (Wildschut,Sedikides, Arndt, & Routledge, 2006; Routledge, Arndt, Sedikides, &Wildschut, 2008) 。
英國心理學家 Erica Hepper 進一步厘清了懷舊情感與年齡之間的關系,他透過研究發現,
年輕人有更高的懷舊傾向,進入中年時期後這一感受會下降,最後又在年老時重新升高。
所以,懷舊情緒和年齡並非絕對正相關。 研究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勾起懷舊情緒的,都是特定的故事內容與敘事方式,比如與舊友的重逢,嘗到或聞到熟悉的味道,或是故地重遊。
這些體驗,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迫切想要回到過去的情緒和願望 (Routledge,2013),
而這種感覺所帶來的更積極、更向上的情緒,才是人們熱衷於的懷舊的主要原因。
懷舊,幫我們度過動蕩期
人類天然追求確定性和掌控感,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成年人逐漸走向獨立的階段裏,動蕩常常增加。懷舊能在我們脆弱時,在心理上給予我們一些支持。
心理學家 Hepper 博士在他的研究中說:「懷舊能幫助我們處理人生中的轉折。年輕人剛剛搬離家鄉或者剛開始他們的第一份工作, 熟悉事物帶來的懷舊情緒,能夠提供確定性與掌控感,幫助他們度過這種動蕩的過渡期。 」
面對不熟悉的一切,我們所花費的心理消耗會變高,而過往熟悉的經驗和感受,則帶來更少的心理消耗,讓人可以休息和放松下來,恢復能量後,再繼續前進。
圖片來源:電影【千與千尋】
懷舊情緒中的 快樂補償
當心理效能不足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采取一些「短暫的逃離」。懷舊,就是這種逃離中最簡單易得的一種。
研究發現,負面情緒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懷舊情緒 (Wildschut,et al., 2006) 。一旦現在的生活讓我們感到恐懼、不滿和焦慮時,我們會希望回到那個確定而美好的過去, 這是由於懷舊有一些補償性的作用,能夠使我們平靜和鎮定下來。
圖片來源:小紅書@瑾生
在另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 Sedikides 等人指出, 當你沈浸在懷舊情緒中,它會抵消你的孤獨感、無聊感以及焦慮感,讓我們感受到與他人、世界的聯系,並滿足一種歸屬感的需要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2016;Sedikides, C., & Wildschut, T.2018) 。
懷舊甚至能幫助我們感受到更多生活、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價值感,以對抗絕望或死亡的恐懼,擺脫「存在無意義」的虛無感受 (Routledge,et al., 2008;Routledge,et al., 2014) 。
懷舊能讓人 感到溫暖
懷舊還能直接影響我們身體上的感覺。
心理學教授 Xinyue Zhou 透過一項實驗發現,在 20 攝氏度的房間內,有過懷舊情緒的人,對室溫的估計更高。 也就是說,懷舊讓我們的身體感覺更加溫暖。
心理學家認為,這說明懷舊系統與前進演化有關。如果你能透過記憶系統讓自己感到舒適,即便只是主觀感受,也能從側面體現出人類復雜又神奇的適應能力。
所以,利用懷舊的能力,在感覺不適時選擇「回到過去」待一會兒,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救贖。
懷舊時這樣做
積極情緒會更強
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盡管在大多數時候,懷舊都會帶來正面、積極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個體差異,仍然有一部份人由於過分沈湎於過去,而獲得了消極的感受 (Newman, D. B. 2020) 。
為了盡量減少甚至避免懷舊帶來的傷感,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具體的方法,更大限度地放大懷舊的正面力量。
與年輕的自己相聯結
獲得積極的自我認知
Wildschut 等人 (2006) 的研究發現,人們懷念過去經歷的方式通常只有一種——近 80% 的人,回憶往事的方式是「拯救式」的敘事順序,即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從坎坷挫折中一步步獲得最終成功的。
這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因此,即便懷念起一些挫折、悲傷,也會懷有一種「我克服了它們」的積極深邃的情感。
在「拯救式」敘事中,我們不斷地透過懷舊,與過去的、年輕的自己建立情感上的聯結、認可自己的付出與成長,從而進行自我肯定,逐漸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正如 SusanWhitbourne (1985) 所說:「在記憶裏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的過程,才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 」 這些對過去經歷的主觀理解,扶持著我們透過咀嚼過往的成功經驗,形成應對當下新的可借鑒資源或精神土壤。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將懷舊畫面 復刻出來
在你最常想起的時光裏,你所懷念的是什麽?有哪些是封存在回憶裏的,又有哪些是當下能夠再次體驗的? 把後者提煉並復刻,會給我們帶來更加正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我懷念五歲那年走在爸爸媽媽中間,被幸福和安全感包裹的那些傍晚。幾天前,我拉上父母,重新走上那條路,一如既往地在他們之間,那種感覺仿佛五歲那年的風穿越時間,重新吹在了我的身上。
圖片來源:小紅書@企鵝入侵北極
和親近的人一起懷舊
如果「復刻」比較困難,那麽一項心理學研究結論,讓積極懷舊這件事變得更簡單了。
研究發現,只是和親近的人共同討論、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都能給人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而且年齡越大,收獲的積極情緒越強烈 (Pasupathi, M., & Carstensen, L. L.,2003) 。
經常忍不住懷念過去,不要獨自陷在回憶的漩渦裏,拉上好朋友,一起聊聊過往吧~
寫在最後
在賽博懷舊中總能看見這句話:「我們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
青春肯定是回不去了,但好在對青春的感受,會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給我們支持和鼓勵。當我們孤獨、難過、無奈時,在中式夢核裏找找過去的影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慰藉。
最後,把加繆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對未來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只有努力將現在過好,未來的我們在懷舊時,才會獲得更多力量。
今日互動
你愛懷舊嗎?
你最想回到過去的哪個時刻呢?
References:
[1] Batcho, K.I. & Shikh, S. (2016). Anticipatorynostalgia: Missing the present before it’s gon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 , 98, 75-84.
[2] Becerra, Lino, Hans Breiter, Roy Wise, Gilberto Gonzalez, and David Borsook. 2001. 「Reward Circuitry Activation by Noxious Thermal Stimuli.」 Neuron, 32 (5): 927-46.
[3] Bylsma, L. M., Vingerhoets, A. J., & Rottenberg, J. (2008). When is crying cathartic?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7 (10), 1165-1187.
[4] Gu, Y., & Wei, H. L. (2018). Significant indicators and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Evidence from a UK survey and revealed by a data-driven systems modelling approach. Social Sciences, 7 (4), 53.
[5] Routledge, C. (2013). The rehabilitation of an old emotion: a new science of nostalgia. Scientific American, 10.
[6] Routledge, C., Arndt, J.,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2008). A blast from the past: The terror management function ofnostalgi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32-140.
[7] Routledge, C., Juhl, J., Abeyta, A., &Roylance, C. (2014). Nostalgia proneness mitigates existential threat inducednationalistic self-sacrifice. Social Psychology, 45 (5), 339-346.
[8]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6). Nostalgia: A bittersweet emotion that conf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In A. M. Wood, & J. Johnson (Eds.). Wiley handbook of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pp. 25–136). Hoboken, NJ: Wiley.
[9]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8). Finding meaning in nostalgia.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2, 48–61.
[10] Vuoskoski, j.K., Thompson, w.F., Mc llwain, D., &Eerola, T (2012) .Who enjoys listening to sad music andwhy? Music Percep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9 (3), 311-317.
[11] Whitbourne, S. K. (1985). The life-span constructas a model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In J. E. Birren & K.W.Schaie (Eds.),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2nd ed., pp. 594-618). NewYork, NY: VanNostrand Reinhold.
[12]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 function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93.
[13] 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4] Pasupathi, M., & Carstensen, L. L. (2003). Ag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during mutual reminisc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18(3), 430.
[15] Newman, D. B., Sachs, M. E., Stone, A. A., & Schwarz, N. (2020). Nostalgia and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An ecological valid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 325.
本文關鍵詞:懷舊、夢核、治愈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點點 在看 ,和曾經的自己來一場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