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孩子心不心疼你?從接他放學時,你就明白了

2024-04-19情感

前幾天接孩子放學時,遇到了很久不見的同班家長,原本精力充沛的女子,滿臉蠟黃,有氣無力,一問才知道重病了一場。

現在剛能下地走動,就被女兒吵著一定要媽媽來接放學,她苦笑著說:「嘴上說著愛媽媽,其實一點都不心疼我。」

不過,女兒剛走出校門,就在放學的隊伍裏翹首張望,遠遠地見到媽媽,目光就沒離開過,然後乳燕投林一樣沖過來。

媽媽被撞了個趔趄,穩住之後伸手去接女兒的書包背在自己肩上。

女兒蹦蹦跳跳地說:「今天媽媽接我,真開心啊」。

見此情景,我倒不覺得孩子不愛媽媽,而是: 她認為的愛就是如此。

在孩子的世界裏,愛是得到,是擁有和被滿足。

父母選擇默默付出和犧牲,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愛恰恰是看不見的。

就像這位媽媽,大病初愈,還是接過書包,大人自然而然,孩子習以為常,彼此的愛都沒有被看到。

其實,想讓孩子心疼你,從接孩子放學那刻起就開始了。

回想一下,在接到孩子時,你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麽?

是「今天想吃什麽?」

還是「今天考試考了多少分?」

亦或「把書包給我。」

無論哪一句,都以孩子為中心。

自然,父母與孩子分離了一整天,拉起孩子軟乎乎的小手,聽著稚嫩的呼喚,心都要融化了。

然後,孩子說怎樣就怎樣,最終讓孩子覺得,愛就是父母不斷滿足自己。

心理學中有種效應叫「貝勃定律」,是說在感情當中,當一個人長期對別人付出後,別人就會把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而父母無條件的愛,為子女「傾其所有」的付出,恰恰是「理所當然」的隱患。

身邊的如姐就是個例子,作為全職主婦,如姐要照顧久病臥床的婆婆,接送孩子和輔導功課,還要應對人情往來,忙得不可開交。

有一次,如姐剛給住院的婆婆送過飯,就急急忙忙去接孩子放學,匆忙之中崴了腳。

她堅持著走到學校的接送地點,坐在一邊的隔離石墩上休息。

孩子出來不高興地問媽媽,怎麽不到前面去,害自己找了半天。

如姐說崴了腳,孩子問:「怎麽那麽不小心啊,我們怎麽回去,你做飯了嗎?」

如姐說起這件事時,一臉傷心,她覺得媽媽崴了腳,孩子卻只關心回家能不能吃上飯。

最終,如姐心裏堵著一口氣,一瘸一拐地帶著孩子回家。

如姐沒有再說起崴腳的事,孩子上下學的時候,也沒有想過媽媽的不適。

孩子真的不懂心疼嗎?其實並不是。

是因為媽媽選擇刻意隱忍和忽略,沒有任何需求,讓孩子覺得愛就是如此,只有得到和被滿足。

這種單向的愛,變成了孩子傷害父母的利器,孩子得到的愛稍有變動,就會立刻察覺,並表示不滿。

盧梭曾說:

你了解什麽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麽就有什麽。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所以,如果孩子不心疼你,不是你給的愛太少,恰恰相反,是你給的愛太多。

單向的愛,孩子永遠長不大,而成長的債,卻要在以後的日子裏不斷償還。

有位淩晨3點起來給孩子做飯的媽媽,缺覺少眠,忙碌了一早晨,也做出了很豐盛的早餐,孩子不吃,媽媽不停地催:「趕緊吃飯,不然上一上午課肚子餓得受不了。」

孩子睡眼惺忪,對媽媽說:「這麽早我根本吃不下。」

媽媽又說:「好歹吃一口,媽媽辛苦做的。」

這下孩子也不高興了,出口就說:「我又沒讓你給我做。」

孩子空著肚子上學後,媽媽看著一桌沒有動過的飯菜淚流滿面。

其實孩子說的沒錯,不到六點就要出發去學校,沒有胃口很正常。

媽媽也沒有錯,怕孩子吃不好,早早起來做飯,希望孩子吃得健康有營養。

一頓飯,卻傷了彼此的心。

生物學上有這樣一個規律,當一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會迅速遲鈍和麻痹。

味道減弱,反而會感覺到氣味的存在。

親子關系也是一樣,當父母適當「藏」起濃烈的愛,學會向孩子「索」愛,讓孩子學會如何愛別人,才能達到愛的雙向付出。

網上有個小朋友,一次媽媽接他放學時,不像平常那樣有說有笑。

孩子問:「媽媽,你怎麽不說話?」

媽媽很直白地告訴孩子:「今天媽媽上班特別忙,累到不想說話,還想留點力氣做飯給你吃,怎麽辦呢?」

孩子沈默了一會,擡起頭笑瞇瞇地說:

媽媽,其實你不用非得做飯給我吃。如果你覺得累了,我們可以去外面吃。

或者,可以點外賣。我不是只有吃你做的飯才會長大長高。

媽媽的聲音一下快樂起來:「是啊,媽媽怎麽沒想到呢,還是你有辦法。」

你發現了嗎,這位媽媽有話直說,坦白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並向孩子尋求解答辦法。

當孩子表達關心時,也積極回應,充分肯定。

這恰恰是作為父母需要學習的,累了就直白地告訴孩子自己很累,想休息。

不舒服了,也可以要求孩子為媽媽倒一杯水。

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表達關心時,真誠地表示感謝,並告訴孩子:「我需要你的愛。」

梁曉聲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愛只有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迴圈,才能流動起來。

愛與被愛,都要讓孩子嘗盡,才能感受世界的溫暖。

每天放學,孩子興奮地撲進父母懷裏,這是孩子愛父母的方式。

父母接過沈甸甸的書包,這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

孩子不是不心疼你,而是沒有學到方法。

接孩子放學時,也是與孩子相伴的開始,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會愛與心疼並不難。

①把詢問變成分享

「今天在學校有什麽好玩/開心的事嗎?」

如果這樣問,孩子大概會說沒有,因為他還不知道怎麽辨別好玩的事和開心的事。

父母可以先對孩子說自己看到聽到的趣事,比如:

我剛來的路上,看見路邊有一朵特別好看的花,以前都沒見過,就想和你分享,你看,我還拍了照片。

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開始有話和你說。

父母不問孩子在學校怎麽樣,而是先分享自己在家裏或者在單位裏的經歷,孩子也會學會分享,關心彼此的生活。

②學會示弱,向孩子請求幫助

書包重,家長可以幫忙,手裏順路取的快遞也可以讓孩子拿。

告訴孩子:「我們可以互相幫助」,並對孩子的關心和幫助表達感謝和開心。

有一位媽媽,將快遞遞給孩子,隨口說是給孩子和爸爸買的衣服。

孩子問:「媽媽,你的呢?你自己買了嗎?」

媽媽說:「沒有,給你和爸爸買完,就沒有錢了,所以沒買自己的。」

孩子嘆了口氣,小大人一樣說:

媽媽,下次你先買自己的,再買我和爸爸的。等回家,我把我的零花錢給你一些,你記得去選幾件自己喜歡的衣服。


你要記住,先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我和爸爸。

媽媽用力攥了攥孩子的手說:「謝謝你寶貝,謝謝你這麽愛我。」

媽媽有「自我」,才能被看見。

③自己做榜樣,孩子有樣學樣

一個孩子真正的幸福感不是來自於接受,而是源自於付出。

很多年前有一個公益廣告,媽媽每天給自己的媽媽洗腳,並說累了一天用熱水泡泡腳舒服。

孩子在門口看見了,也在媽媽下班後,端來一盆洗腳水搖搖晃晃地放在媽媽腳下。

媽媽疼愛地摸摸孩子的頭,欣然接受孩子的心疼,即使一路走來,孩子可能撒了一地水,需要她去處理。

我們在愛著孩子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忘示範如何去愛別人。

切莫像「聖人」一樣照顧孩子,硬生生「掐斷」孩子愛人的能力。

曾經有一個節目,是把媽媽與孩子隔開,詢問媽媽為孩子的日常表現打多少分,最多的也只有80。

當問到孩子時,孩子們都毫不猶豫地給媽媽100分,甚至1000分。

所以你看,孩子不是不愛父母,而是這滿溢的愛,沒有宣泄的出口。

作家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愛雖然不需要報酬,但需要被看見。

讓我們從接孩子放學那一刻起,給孩子做示範,彼此心疼,相互關心,讓這份愛變得更完整。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作者 | 曉爽

主播 | 玎珰,大學播音教師,省級普測員。視訊號:玎珰口才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