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安大為是北京二手餐飲裝置回收商。 他和他的同行們像是餐飲行業的溫度計,從他們營業額曲線的起伏能直觀看出餐飲業的「狂飆」與低谷: 加盟類的快速招商品牌亂象頻生、和淄博、天水等一起走紅的燒烤麻辣燙遍地開花、餐飲業發展趨勢瞄準三四線下沈市場等等,都在安大為二手回收生意的動向裏有跡可循。
在他的抖音帳號裏,釋出過五百個視訊,五百個 找他回收裝置的餐飲店的失敗創業故事,五百個砸下真金白銀的血淚教訓。
在安大為的眼中,餐飲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盡管他發的視訊都在「勸退」,但湧入餐飲行業的「小白」依然源源不斷,「真正想做餐飲的人,你攔都攔不住。 」
實習 記者| 魏昭 陽
口述|安大為
成為「餐飲入殮師」
2023年,是我經歷的餐飲業最「瘋狂」之年。
餐飲店老板沒迎來「報復性」消費,卻等來了「報復性」開店。 我之前看過媒體報道,23年上半年,全國新開了202 萬家餐飲店,平均一個季度開100萬家,而剛過去的2024年第一季度,這個數據是45萬家,我覺得這才是比較合理的狀態。
瘋狂的開店潮投射在我們二手裝置行業的反應十分直白:貨不夠賣了。
自己倉庫的貨很快賣完,我就開始賣同行的貨,我是少數把自媒體帳號營運起來的回收商,流量是那些依靠傳統閑魚等平台找客源的同行的上百倍。北京有50幾個和我合作的同行,他們的通品裝置幾乎都被我賣光了,比賣我們自己的貨還要多,結果依然供不應求。三月中下旬,我們就已經開始從廠家進新貨來賣,而往年要到制冷裝置需求量增多的夏天,才會遇到二手裝置不夠賣,進新貨賣的情況。去年最高周轉率拉到三天,也就是一批裝置進我們倉庫後只待了72小時就全部賣出去了,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要知道常規狀態下,我們的周轉率是21天。
倉庫中放置的二手餐飲裝置(受訪者供圖)
2023年沒有一天我接受的咨詢低於100個。我們連談都談不過來,不要說實地去上門去看裝置了。公司裏五個回收隊伍,每隊一天最多回收四家店,連咨詢量的五分之一的收不完,所以我們把一半多的咨詢資訊都推給同行,不浪費單子。
那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每天不是在收貨的店裏,就是在去收貨的路上。我們公司有十幾個微訊號,裏面是11萬個餐飲店老板,大多數都是透過短視訊平台主動聯系我的,我們透過自媒體帳號把公域流量轉到私域。我自己就有5部手機,訊息看不過來的時候還需要助理幫忙回復。
我是在2018年底進入二手餐飲裝置回收行業的。
我在電商工作了十一年,註意到這門生意是因為那時二手平台發展很快,還有像瓜子二手車這種垂直類平台。 我們想到,一家餐飲店的二手裝置的價值就約等於一台二手車,做一個二手餐飲裝置回收的線上平台,我們或授權以復制瓜子二手車的成功。
我們開始想得很簡單,假如A店倒閉了,可以直接在這個平台上把餐飲裝置對接轉賣給B店,我們不直接買裝置,只從中收取資訊費用。但測試下來才發現,二手餐飲裝置和二手車完全是兩碼事。車輛的產業鏈比較完善,但餐飲裝置從源頭端就沒辦法標準化,商用餐飲裝置的品牌多而分散,同一種裝置的出廠價格和功能細節等完全沒有統一的標準化規定,而且在同樣一段時間內,不同餐飲店對一台裝置的損耗程度大有差別。所以虧完融資來的300萬元後,我們幹脆轉向了直接回收餐飲裝置。
起步時,我們也交了不少「學費」。2019年,我去一家只幹了三個月的店回收,有一台櫃子采購單上寫著三萬八千元,我不認識這種裝置,不過自信十足地想著「不會有賣不出去的裝置」,結果花了一萬塊錢回收後,在倉庫放到落灰了也沒賣出去,一年後不得不當作廢品處理掉了,只拿到三百多塊。
倉庫中放置的二手餐飲裝置(受訪者供圖)
不過,沒有什麽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不認識裝置,我就多跑店裏看,多問同行,一點點搭建對裝置品類的體系化了解。
那時二手餐飲裝置回收行業遠沒有現在這麽火,大部份都是夫妻檔或者兄弟檔的小作坊,規模不大但毛利挺高,比如800塊收的一台比較高端的冰箱,轉手能翻十倍賣到8000塊,努力一點一年賺大幾十萬沒問題。2019這一年,我們公司的業績實作了0到900萬的直線飛升。可當我們簽下A輪融資的意向書,準備大展拳腳時,疫情來了。
疫情期間,雖然倒閉的餐飲店大大增多,但回收進來的裝置也不好賣出去了。疫情開始那一年,我們只能斷斷續續開張5個月,賺的錢都不夠付員工薪資。公司的一切發展計劃都擱置了。一部份員工主動離開,一部份我們裁了,到21年,公司只剩3個人。
我們難,餐飲老板當然也不容易。有些附近有風險點位的餐飲店,讓我們過去回收裝置,是要倒貼給我們一兩萬塊的。這是疫情期間我們設定的特殊收費要求,餐飲老板們也都願意接受,畢竟他找不到別人能願意冒著風險去運裝置了。
2021年,我們開始營運短視訊帳號,發一些我們回收裝置的餐飲店故事:「投資600萬加盟串串香店,不到半年時間就結束了」「辭職餐飲創業後,最懷念當初上班的日子」「你知道在北京開家烤肉店,倒閉的有多快嗎?」……封面上的這些大字看似是為了奪人眼球,但其實也是我們看到的行業的真實狀況。
餐飲行業震蕩起伏,每天都有大幾十人湧進我的帳號私信,想找我們去收二手餐飲裝置。我們在北京東六環往東有超過1500平方米的倉庫。四門冰箱、操作台冰箱、制冰機……這些裝置的回收價格是新機器的30%。
這些二手裝置是不愁賣不掉的。近兩年餐飲店的流行品類總在更新叠代,從冒烤鴨到砂鍋煲再到烈火牛肉,流量基本持續半年就轉向下一個熱點。這些店一開一關之間,通用的裝置流向我們倉庫,買進來就能賣的出去,並不受到餐飲店品類影響。我們收過一台制冰機,一年裏就輾轉了四家店。
受訪者供圖
「小白」入場:最「瘋狂」的一年
根據我們的觀察和了解,23年會爆發餐飲開店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疫情結束行業復蘇,二是許多被裁員的「大廠人」認為餐飲行業門檻低,拿著賠償金入局開店。 和我打交道的新店主裏,有80%都是餐飲「小白」,大部份人原先從事互聯網、教育、醫療等行業。
可餐飲業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這麽好做。第一關選址就能難倒一片人。
我去收裝置時發現,互聯網人做餐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他們擅長運作流量,但在選址上就沒有那麽專業,甚至覺得選址不太重要。有一個在小米做行銷出身的大哥,在順義一個相對熱門的商區租了特別偏僻的位置,當我找了二十多分鐘才找到店鋪時,我就知道為什麽他開三個月就倒閉了。
後來他告訴我,線上行銷情況很不錯,但線下沒人到店消費,線上賣一百單只能真正核銷十幾單。我指出他選址出了很大問題,他也同意,發現自己雖然網上搞得好,可是線下具體執行操作還是有很多考慮不到之處。
互聯網出身的餐飲「小白」普遍有個認識誤區,覺得解決了流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不是那麽回事。 他們也很難對員工管理得當。拿著大企業上班的那套管理方案去管理餐飲的員工,效果是很差的。我自己親身受過教訓,比起嚴格的打卡制度、層級分明的垂直管理或是畫餅大法,在餐飲行業還是「江湖氣」一些的管理方法執行起來更順風順水,比如經常組織聚餐,大家稱兄道弟熱熱鬧鬧,也經常對一些小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公司的氛圍更寬松一些。
【花椒之味】劇照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新店主選擇開加盟店,這其實是另一條容易踩坑的路。 我們回收的加盟店從19年的10%,到疫情三年40%,到23年時已經飆升至62%,總結下來,新店主加盟的大部份是快速招商公司,這類公司說白了就是割韭菜的。他們假冒知名品牌聯系你,忽悠你資質不夠不能加盟此知名品牌,但現在有原班團隊操盤的另一個新品牌,是個更好的機會,再配上名車接送參觀豪華總部和其他洗腦話術,許多「小白」就一頭栽進坑裏了,事實上,加盟後快招公司不會有任何後端的負責。
甚至即使是正規品牌,加盟店該虧也還是會虧。有位客戶加盟了某知名水餃品牌,想透過加盟的方式,把餐飲的整體流程鏈路學習清楚,結果發現加盟進去以後也學不到總部的那些核心東西,只能看到表面框架,最後虧了 30 多萬。
投資 40 萬開店,裝置最後只回收 8000 塊,這是加盟店裏很常見的比例。有很多品牌總部硬性要求加盟商用客製裝置,比如某家已經倒閉光的拉面店,統一用一種日本品牌的全自動拉面機,買來三十多萬一台,我們回收一台1000塊,拉到廊坊的倉庫後現場就砸掉進廢品站了,沒辦法,這種裝置不是通用型的,沒有市場的,根本賣不出去。
根據我們的觀察,從23年9月開始,餐飲店進入倒閉大高潮。和許多店主聊天後得出的共識是:「今年餐飲市場好像只給了你兩個選項,A.賠的快點,B.賠的慢點,所以我選了C,不幹了!」我們統計過,23年11月的回收量等於9月、10月之和,12月比11月又增長了30%,呈現出持續的高位增長。
在北京,大部份店鋪堅持半年就撐不下去了,每個月入不敷出,連人工錢都賺不回來,不光前期投資虧了,每個月還要再往裏貼錢。也有的店經營情況好一些,能持平或者微虧的就會挺一挺,堅持到24年春節後,陸續也都撤了。這也導致24年初的反常現象,原本的回收淡季都變成旺季了。
2023年,我見到的虧的最慘的是一家火鍋店,開在北京國貿,一個月租金32萬,400多平米有40多個服務員,老板也是餐飲新手,主業開外貿公司的。這家店開了半年,虧了900多萬。
和許多人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樣,我們去拉裝置時,流露出不舍或者悲傷的新人店主並不多,更多的是「終於解脫」的釋然—— 可以擺脫起早貪黑又瘋狂虧錢的折磨,終止了看不到希望的熬人日子。
【江照黎明】劇照
餐飲店還能開嗎?
我在抖音上發了五百個視訊,那是五百個砸下真金白銀的血淚教訓。這些故事會勸退一小撮本想加入餐飲創業的人,但是真正想做餐飲的人,攔也攔不住。去店裏回收裝置時,有很多很多店主和我說:「哥,我當時也看過你的視訊,但我就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會成功。」
結果很顯然,他們也不是自己認為的那個例外。
網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 「二手回收商的倉柯瑞,埋葬著無數餐飲創業者的心碎夢。」 其實帶著夢想來做餐飲的只是一小部份,更多人的目的務實而精確:賺錢。事實是,錢不好賺,夢也難追。
我印象很深的是北京南三環的一家2000多平米的自營集合美食城,四五個合夥人很用心地設計了內部的裝修,但最後還是沒撐下去,所有裝置打包給了我,一共118萬。這家店虧的錢是2000多萬。帶著夢想來的創業者都想打造一個自己的品牌,去年有個前互聯網人懷著烘焙夢在門頭溝的商場開了一家街邊店,花了很多錢去學手藝學技術,以外賣為主,但這腔熱血半年後就被澆滅了。
受訪者近期收到的一家中國漢堡店裝置(受訪者供圖)
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餐飲業的更新一般以月為單位。洗牌率如此高的當下,有經驗的餐飲老板能在很短的時間裏判斷一個計畫能不能成,三個月不行基本沒戲。競爭激烈是事實,但我一直認為,餐飲店還是能開的。如果你能先從資金裏撥出一部份,比如從100萬裏先拿10-20萬做一個餐飲計畫去踩坑,去試錯,吸取教訓,即使失敗了也能再翻牌開始,這樣成功的機率就會高一些。
我們也見過一些餐飲創業很成功的案例,有個找我買過好幾次裝置的老客戶在做了7個餐飲計畫後,發現了一個極度細分的品類賽道:板面。現在他在北京開了30家板面連鎖店。
現在,我們回收最多的三類店依次是:奶茶、火鍋、外賣檔口。火鍋是虧損度最高的,投資大,品牌生命周期短,兩三年都算久的。很多新手店主想象,可以憑借自己在之前企業工作中積攢的方法論實作降維打擊,或者純投資,自己不管店。但實際上,輕易地進來分一杯羹是不太可能的。以我的觀察來說,這一行的專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了。 現在想做出一個餐飲品牌,你得有解決供應鏈的能力,得有管理員工的能力,得有品牌構造的能力,還得有產品叠代的能力,這些方面缺一不可,門檻一點也不低。
一台2公尺麻辣燙櫃(受訪者供圖)
你必須對市場保持高度的敏銳。 餐飲市場的變化很快,有時細微的訊號背後是一整個品類的巨響,最典型的就是咖啡。
我之前是什麽咖啡機都收的,但在瑞幸咖啡全國破一萬家門店的那刻,我們判斷咖啡市場會出現一個很大的變化,「去咖啡師」會是主流趨勢,行業巨頭的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決定不再回收半自動咖啡機了,只回收全自動的。現在我身邊有很多專收二手咖啡機的同行特別頭疼,手裏壓著幾百萬的咖啡機賣不掉,想靠個體咖啡店去消化二手市場的咖啡機存量是完全不可能的,這些咖啡機只能砸手裏。
比起去年,今年的餐飲創業者謹慎多了,「小白」相對變少了,新開店的多是有經驗的老餐飲人。現在市場回歸到比較平穩的正常狀態,不像23年那麽瘋狂了。
發展下沈市場其實也是目前餐飲行業的趨勢。 這一年來有很多和城市一起變成網紅的當地特色美食,很大帶動了我們裝置的銷售量,比如這兩周甘肅天水麻辣燙走紅,我倉柯瑞40幾台麻辣燙機器被北京及周邊城市的餐飲老板一掃而空,現在我們想加大力度多回收一些來賣,已經完全回收不到了。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然寧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