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現代打工人分裂的精神狀態,一百年前就被預言了

2024-06-10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迷宮總是有出口的,並且,最終總有人知道出口的。在卡夫卡那裏,迷宮不僅沒有出口,甚至連入口也沒有。」



文|薛莉莉

卡夫卡的【城堡】創作於1922年1月至9月,也就是在他去世前兩年 。這是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凝練了作者對政治體系、現代性、權力、法制的思考。然而,卡夫卡本人卻並不認為這部小說「算得上作品」。 他在寫給好友馬克斯·布羅德的信中要求好友「無例外地焚燒」,布羅德將手稿整理成有序的章節,作為單行本首版於1926 年。小說多重繁復的意象和零碎片段化的情節不斷引誘讀者和評論家從各個角度來闡釋和理解,企圖叩開城堡的大門,其怪誕荒謬的敘事風格和晦澀難懂的寓言悖論又將讀者一次次拒之門外,讓讀者與小說主人公K一起身陷歧路叢生的迷宮之中。

這部小說常常被稱為「迷宮似的令人暈頭轉向的小說」 暈頭轉向的迷宮感受並非只來自於怪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還可歸結到作者在創作時刻意安排的迷宮式時空布局。

【卡夫卡】劇照

為了更好地理解【城堡】中的迷宮意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迷宮的神話傳說。相傳,米諾斯王的妻子帕西法(Pasiphaë)與一頭公牛生下了一個半人半牛的怪物米諾陶洛斯(Minotaurus),米諾斯王為了掩蓋這一醜事,命令代達羅斯(Dädalus)建造了一個復雜的迷宮,用來關押這頭怪物。米諾斯王每年都要向迷宮中送去七個雅典男孩和七個雅典女孩,供米諾陶洛斯吃掉。直到忒修斯(Theseus)在阿裏阿德涅(Ariadne)的幫助下,進入了迷宮殺死了米諾陶洛斯,成為成功逃離迷宮的第一人。

伴隨著文學和藝術美學與社會學的交叉發展,迷宮由最初的關押怪物的監獄建築原型和混亂無序的時空絕緣體演變成社會發展停滯狀態或社會過渡時期的代名詞,也常常用來形容事情撲朔迷離,使人暈頭轉向。作者、作品之於讀者的關系,恰似代達羅斯、迷宮之於忒修斯。小說內涵猶如被困在迷宮中的米諾陶洛斯,讀者需要在歧路叢生的迷宮中細細甄別,冷靜思考,才能識破作者的障眼法,挖掘藏在作品中的真實意圖。

【城堡】直抵現代人精神分裂、理性缺席的本質。 時間在小說虛構的世界中失去客觀性,以完全主觀的形式被感知:K早晨出門,只過了一兩個鐘頭,夜幕就已經降臨;村民不斷地回憶並講述過去,卻沒有任何未來展望;成年人心智如孩童,肆無忌憚地偷聽K與城堡官員的電話,K的助手甚至睡在K和情人的中間;而孩童卻行為舉止十分成熟,在水池邊洗衣服。整個村莊被「永恒的當下」所籠罩,死氣沈沈、一成不變,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而是混亂地重疊在一起。

空間感知的失常則表現在K通往城堡的沒有盡頭的路上:K千方百計想要進入城堡,城堡一步也沒有離開他的視線,但他卻無法接近城堡一步。 重復不變的雪景、蜿蜒回環的小路、一模一樣的小屋不僅增加了小說的迷宮元素,更是從側面反映了K始終無法找到自身的位置,預示了K無法融入這個世界的失敗結局。在時空迷宮裏,K失去了正常的認知能力,而村民早已習以為常。

【移動迷宮】劇照

【城堡】的第二重迷宮則是一個官僚主義的迷宮。 主人公K為進入城堡而徒然努力。K在夜色中到達了一個位於城堡腳下的與世隔絕的小村莊中,聲稱受到了城堡的邀請,遠道而來擔任土地測量員。然而,城堡卻沒有任何有關土地測量員的招聘記錄。沒有城堡的認可也就意味著K無法在這個世界中合理合法地生存。於是,K透過各種方式努力突破障礙,渴望和城堡當局展開對話,從而得到合法立足。

然而,在K不斷努力的過程中,他發現村民也和自己一樣,一生都在追逐著城堡對自身的認可,卻沒有一個人與城堡產生過切實的聯系,真正踏足到城堡中 :村民巴納巴斯自願為城堡送信,這個信差卻是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地在公事房等待任務,一等就是幾年,也沒有接到過一次信遣;城堡辦公廳主任克拉姆的樣貌在村民間口口相傳,卻都是來自傳說,並無一人親眼見過,「甚至在村子內部,說法也不大相同,人們對他的身高、體態、胖瘦、胡子等都各有各的說法」。

【城堡 】劇照

德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艾爾弗雷德·韋伯在【國家和文化社會學原理】中指出, 官員與大眾保持距離,保留外貌特征的普遍模糊性,使得他們被賦予極高程度的神聖光環,從而能夠與傳統的神聖人物相提並論,提升自身的權威。官員身份的神秘化和陌生化賦予了城堡如「神」一般的權威,是「神明的顯現」 :村民要避諱城堡中官員的名諱,提到城堡時會雙手合十,這儼然是祈求上帝時才會發生的舉動;城堡官員索提尼看上了村姑阿瑪利亞,而阿瑪利亞堅決拒絕了他的粗暴要求,從此厄運就降臨到她的家庭,盡管城堡並沒有對他們采取什麽措施,村民卻逐漸疏遠他們,他們只能瘋狂地去懇求城堡寬恕;村民的社會地位並不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或學識,而是取決於自身與城堡關系的親疏,所以很多女性自願做官員的情人,透過性交易來換取更高的社會地位。 布羅德認為,城堡就是「上帝恩寵的象征」;存在主義者更是直接說出「城堡就代表上帝」。村民與K對城堡的追尋是一場虔誠的朝聖之旅。

這個擁有神一般權威的城堡實質上是一個龐大冗雜的官僚機器,其唯一目的就是維持自身徒勞的運轉:屬於城堡管轄的村子並不大,可是管理這個村子的卻是一大堆官員,他們的人數恐怕比管轄下的村民多出好幾倍,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讓這個龐大冗雜的官僚機器成年累月地運轉起來;每個村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被記錄在案,要求有據可循,然而檔案堆積如山,卻基本上不會被翻閱,更別提檢索檔案了;城堡辦公廳主任克拉姆給K發來兩封信,對他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雖然他根本就沒有動手工作,而且發現這些信都是泛黃的舊信,是從一堆舊檔案中隨便抽出來的。

那麽,這個龐大的官僚機器如何維持自身的運轉呢?我們不得不提到迷宮本身的作用,它是囚禁米諾陶洛斯的監獄。 在小說中,城堡與村莊的地理位置關系如同一個環形監獄,這也是迷宮世界中官僚風氣盛行的原因之一。環形監獄的核心結構是一個圓形建築,中心是一個高聳的塔樓,塔樓周圍圍繞著環形的監獄牢房。這些牢房朝向中心的塔樓,而塔樓的窗戶則面向周圍的牢房。這個設計使得塔樓內的監獄管理員可以在任何時候監視到所有囚犯,而囚犯卻無法確定自己何時被監視,從而實作了一種「看得見但看不見」的權力結構。

【禁閉島 】劇照

法國著名哲學家蜜雪兒·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提出,監獄制度不僅是一種對身體的控制,更是對知識和話語的掌控,透過對犯人的監視和記錄來構建權力知識關系,透過對個體的細致管理和規訓來實作社會控制。 在小說中,遠高於村莊的尖塔是「一座單調的圓形建築,有一部份優雅地爬滿了常春藤,現在一扇扇小窗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有點兒瘋狂的模樣」。一扇扇小窗子將村民置於持續的監視中,自覺內化城堡施加的規則,規訓自身,並潛移默化地監視別人,成為官僚主義的幫兇。

值得一提的是,【城堡】比福柯的理論早了半個多世紀,卡夫卡對社會的洞察卻如此深刻, 因此德國著名劇作家布萊希特稱卡夫卡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城堡】的中文譯者高年生將城堡視「權力象征、國家統治機器的縮影。 這個高高在上的衙門近在咫尺,但對廣大人民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即。【城堡】是為官僚制度描繪的滑稽諷刺畫,是極權主義的預示」。

然而,這個官僚主義迷宮的囚徒並不只是社會中的底層人民,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才是真正身陷囹圄的米諾陶洛斯。K第一次看到克拉姆的時候是透過酒館門上的小窺視孔,看到克拉姆坐著睡著了,這一視角就奠定了二者門外/門內、自由/監禁、清醒/沈睡的張力關系;當比格爾帶領著K去給老爺們送檔案的時候,讀者們得以近距離地窺探到官員們身上的枷鎖與負擔。

K走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兩邊是狹小的房間,老爺們工作起居都在這個「頑固的房間」裏;老爺們對檔案的執著就像小孩子對糖果的態度一樣,「自以為有權拿到檔案的人會十二分不耐煩,在房間裏大吵大鬧,拍手頓足,一再從門縫裏向著過道叫出某一個檔案號碼」;跟班們起初十分耐心地協調處理每個房間的要求,忍受著老爺們的壞脾氣和怒火,直到他們忍無可忍,只能放棄「冷靜地向前走,不回頭地忍受著那位吃了虧的老爺的吵鬧」,後面那位老爺「漸漸平靜下來,就像孩子的不停哭鬧漸漸變成越來越輕的啜泣那樣,他的叫喊也是如此」。

【城堡 】劇照

權力關系在此處發生了逆轉:官員們被困在小房間裏,生活中所有的時間都被工作占滿,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甚至還不如一個跟班隨心所欲。如果說在官僚主義迷宮中,官員們是米諾陶洛斯,那麽日常生活裏村民們的敬仰和尊崇就是每年獻祭給米諾陶洛斯的雅典男孩女孩的精神化身,即使這個精神化身能夠在如此微小的瞬間被短暫收回。 然而,身為忒修斯的K卻沒能戰勝米諾陶洛斯,找到迷宮的出口,他似乎和其他村民一樣,漸漸地陷入官僚主義的陷阱和權力的迷霧,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迷失之中。最終,城堡的奧秘仍然深不可測,留下了無數的疑問和謎團。

卡夫卡透過【城堡】對官僚主義的諷刺可謂淋漓盡致。 這一刻畫也必然將我們的目光引向20世紀初期奧地利帝國那復雜紛繁的社會背景。當時的奧地利是一個官僚體制極其龐大的國家。官僚主義泛濫成災,政府機構龐大而效率低下,官員幾乎擁有無限的權力。這種官僚主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障礙,常常讓人感到被鈍化、束縛和困擾。 此同時,奧地利帝國在20世紀初面臨著多重危機,包括政治上的不穩定、民族主義情緒的崛起以及社會經濟的動蕩。這些因素導致了人們對權力、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懷疑和不滿,小說中的主人公K的困境和無助感與當時社會中許多人的經歷和感受相呼應,使【城堡】成為一部深刻揭示官僚主義和權力困擾的經典之作。

在這部令人費解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中,卡夫卡化身為建築天才代達羅斯,以怪誕荒謬為石,以虛實相交為瓦,在自己的迷宮中探索了人類對於權力的感知和對官僚主義的批判,以及在一個看似無情和不可知的世界中的迷失與掙紮。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24年第18期,薛莉莉,慕尼黑大學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德語近代文學)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稽核:然寧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