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波伏瓦傳】:人生的所有經歷,都是為了遇見自己

2024-02-25情感

作者 | 將離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在19歲就發出宣言:「要做你自己。」


女性主義運動家凱特·米列曾評價:「她的【第二性】改變了全世界人類億萬人的命運。」


法國總統更是盛贊:「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導致法國及整個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覺。」


她,就是法國作家 西蒙娜·德·波伏瓦


知名人文作家阿洛伊斯·普林茲用細膩詳實的筆觸寫下了【波伏瓦傳】。


書中,他從波伏瓦的兒時經歷入手,講述了波伏瓦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


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她吃過的苦,走著她走過的路,經受著她有過的仿徨。


曾經的我們,或許對命運有過諸多埋怨,以為這一切都是生活的刻意刁難。


可歷經世事後,才明白,人生的所有經歷,其實都是為了讓你遇見自己。


波伏瓦出生於巴黎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作為家中的長女,波伏瓦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她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3歲時,她就能獨自閱讀一些兒童讀物,7歲就能進行創作,立誌要當一名作家。


在學校讀書時,她更是如饑似渴地汲取各種知識,因此,她在思想上比同齡的孩子更為聰慧和早熟。


一戰爆發後,家中的經濟陷入窘境,父母也頻繁發生爭執。


年幼的她不僅沒有害怕哭鬧,反而能直面現實,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畢業後,她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減輕家裏的負擔,同時,她也要堅持寫作,在文學上取得成就。


後來,在法國的思想變革中,她又閱讀了都德、莫泊桑、科萊特等人的作品,深受其自由主義和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逐漸意識到傳統宗教中的偏見和學校裏存在的陳規陋習。


此時,她的思想不再局限於自身,而是著眼於社會,對她以後的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將時間花費在刷視訊、玩遊戲上,試圖用娛樂緩解焦慮,用喧囂填補空虛。


殊不知, 一個人只有積累的知識越多,見識越廣,思考問題越深刻,才能在命運的顛簸中泰然處之。


恰如楊絳所說: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人活於世,沒有誰的生活是風平浪靜的,驚濤駭浪才是人生常態。


當你仿徨無助時,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可以消解人生的苦難;


當你灰心喪誌時,與先賢進行思想對話,可以重塑自己的內心世界。


那些讀過的書,會為你鑄就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堡壘。


讓你無論身陷何種境遇,都能擁有沖破人生桎梏的勇氣和掌控命運的底氣。


波伏瓦曾說過擲地有聲的一句話:


「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誌。」


這也是她一直以來踐行的原則。


波伏瓦畢業後,決定去當中學教師,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


父親想讓她從事與宗教有關的工作,母親則希望她盡快結婚。


但波伏瓦仍忠於自己的選擇,她以優異的成績透過了教師考試。


年僅21歲的她,就成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在男子學校教授哲學的女教師。

然而,她的執教之路並不順利。


由於她在課堂上經常對社會政治、傳統道德、法律制度等諸多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還不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內容的要求授課。


引起了校方和學生家長的強烈不滿,校方甚至向她提出了嚴重警告。


面對校方的強硬態度,波伏瓦也毫不退讓。


可是,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波伏瓦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
她在學校裏獨來獨往,從不結交他人,還經常獨自徒步出門旅行。


不少人借此散布她的謠言,乘機對她的行為加以渲染,到處說三道四。


波伏瓦卻從不顧及他人的看法,依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讀著書中的故事,仿佛也看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


細細想來,有多少人因他人的反對和幹涉,錯失機會,一直生活在後悔之中;


又有多少人因他人不當的言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人生從此黯淡無光。


山本文緒說:「比世人眼光還要可怕的,是長著一顆在意旁人眼光的心。」


如果我們一味追求他人的認可,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最終將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不要因他人片面的評價,就否定自己的價值。


別人說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好自己。


懂得遮蔽外界的嘈雜,專註自身成長,追求自我認可,才能活成理想的模樣。


提及波伏瓦的寫作之路,必然繞不過她亦師亦友的人生伴侶薩特。


1929年,波伏瓦在準備教師考試時結識了薩特。


兩人誌趣相投,感情逐漸升溫。


他們一同探討哲學,進行學術合作,彼此增益。


1938年,薩特的成名作【存在與虛無】一出版,就引起了巴黎文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註,評論界更是將書中所闡明的哲學稱為存在主義。


自此,薩特被公認為二戰期間法國思想界最有影響的人物。


而波伏瓦在薩特的影響下,不僅一起參加了抵抗運動,兩人還和朋友創辦了【現代】雜誌,引發了大規模的「存在主義」運動。


後來,波伏瓦的作品【他人的血】的出版和【白吃飯的嘴巴】的上演,進一步推動了運動的發展。


但由於薩特是該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且聲名顯赫,民眾一直將波伏瓦視為薩特的附庸,而忽視了她的寫作才能。


甚至在采訪時,直接稱她為薩特「誌同道合的女伴」和「最漂亮的存在主義者」。
面對種種輿論,波伏瓦沒有消沈,也不曾辯解,而是深耕寫作。


直至1949年,她的作品【第二性】問世,公眾才把目光投向這位女性作家。


書中,她以女性學者獨有的敏銳發表了對重大社會問題的看法,並進行深入探索,還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從此,她徹底擺脫了薩特的影子,不僅在法國家喻戶曉,也被歐洲其他國家廣為人知。


之後發表的【名士風流】,更是讓她一舉拿下龔古爾文學大獎,將她的社會影響與聲譽推向頂峰。


隔著書頁,我們都能感受到波伏瓦一路走來的艱辛,但她在通往夢想的路上,卻從未退縮,也沒有放棄。


反觀我們自己,很多時候因為一點挫折就停滯不前;還未盡全力就給自己設限,甚至因他人無足輕重的言論就搖擺不定。


殊不知,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限制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


黑塞有句話,說得無比透徹:


「對於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自我。


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成為真正的自己,找尋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縱然這條路荊棘遍布,但只要你認清自己,篤定自己的選擇,終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波伏瓦傳】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不可能了解真正的波伏瓦,但只要走近她,就能讓我們學到很多。

深以為然。


縱觀波伏瓦的一生,她一直在努力踐行著19歲的宣言。


可不得不說,波伏瓦的人生是艱難的。


各種爭議在她的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纏結她的一生。


可她又是幸運的。


畢竟人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像她一樣,在有生之年悟透人生的意義。


「做你自己」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仿佛有千斤重。


它不僅僅意味著要磨練自己的心智,擺脫他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要正視自己的內心,堅持心之所向,唯有如此,人生才有意義,生命才能鮮活起來。


點個 【在看 ,余生,願你我都能不畏艱難,做自己的主人,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作者 | 將離 來源 :帆書 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