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名校畢業的年輕建築師們,「入行就轉行」後怎麽樣了?

2024-05-16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建設計畫量縮減,降薪裁員成為建築行業的共同焦慮。和報道裏經常出現的「中層困境」不同,年輕人入行即低谷,沒有感受過時代紅利,「又忙又窮」是普遍現象,而且晉升發展機會渺茫。

不過,沒有享受過紅利的好處是沒有過高期待,也就沒有太多包袱,在主動或被迫裏,學建築的年輕人們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文|孫小野

編輯|王海燕

1

在一些平台上,建築轉行已經成為一種課程被打包出售。仔細回想,「建築寒冬」這詞從十年前就有人開始提,只是當時大家都還不置可否。 就像一艘巨輪,在海上行駛多年,在水真正淹進船艙之前,沒有人覺得它真的會沈沒。

我算是同齡人裏面轉行比較早的,說「轉行」好像也不是很確切,因為我雖然學了很多年建築,但從來沒有正式進過設計院。從本科的時候,我就隱約意識到把建築作為職業並不適合我的性格,每天畫圖實在太枯燥,於是有意識地去接觸其他策劃、媒體、互聯網行業,關註的話題也逐漸寬廣。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劇照

從前老師和同學聊到我,會覺得我有點「叛逆」,把我當做一個特立獨行的典型。最近一兩年和建築行業的朋友見面,大家都會感慨我的「明智」,覺得我跑得足夠快。事實上我也沒有先見之明,幾年前在面對與專業完全對口的offer時,我也猶豫過好一陣。當時的我肯定沒有辦法預判建築環境的頹勢,我只是知道自己對什麽更感興趣。

相比於我的主動調轉方向,更多的人是在工作後,被病態的行業模式勸退。讀研時,我們幾個關系好的同專業朋友們有一個群,大家都對建築學懷有熱愛,畢業後偶爾也會在裏面聊聊天。 前段時間大家一盤點,才發現群裏的大多數都不在建築行業裏了,大家有轉去零售行業、新興工業、有的進了學校,有的在做中介。

2

我對轉去鋰電行業女生李曉感觸最深。她上學時是很熱愛生活的型別,喜歡做手工,會把生活裏遇到的同類東西拍照收集起來,做成有意思的圖集。三年前她畢業,進了上海一家大型建築設計公司,沒多久就開始頻繁在群裏訴苦。

她當時的領導會嚴格控制員工坐在座位上的時長。她希望維持基本的勞逸結合,在電腦前每工作2個小時,至少要去露台伸展一下腰背,眺望一下遠方,緩解久坐的疲勞,呼吸點新鮮空氣。領導發現後找她談話,要求她不要隨便離開工位。

【親愛的設計師】劇照

因為頻繁加班到深夜,她把洗漱用品、毛巾都放在了公司,還帶了羽球拍來。有一次下午飯後,她在規定的休息時間裏打了一會兒羽球,回到工位繼續加班,開啟手機就看到領導發來一條訊息:「你來公司是來度假的?」

她分析,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前幾十年建築行業持續紅火,很多人是被年齡資歷推上了領導位,而不是能力,對下級只能簡單粗暴地管理。包括很多加班,也是領導能力欠佳的直接表現,計畫管理上無法把控節點或者和甲方溝通不暢,都會導致下屬做大量的無用功。

當時她合租的室友和她在同一個公司的不同組裏,甲方頻繁提需求修改,領導積極響應,導致她室友每天加班到淩晨兩點才能回來。但即使加班到淩晨,第二天晚到公司也是不允許的,尤其遇到上午匯報,人就得像個永動機一樣連軸轉。

在李曉工作的那家計畫遍布全國的設計公司,每個組都要計算工時,每周全公司要考評。他們組在有人請假調休的情況下,每周平均工時也能達到70小時,按每周單休來算,一天要工作將近12個小時。而這樣的工作時長,在他們公司屬於墊底,是需要被通報批評的。

在這樣的環境,效率再高的人也沒有喘息的機會。 即使自己手上的工作已經完成,也需要到公司加班,如果想提前走,要麽被塞更多的工作,要麽被領導約談。公司流動性很大,她後來才想到:「每天都有人入職,也就意味著每天都有人離職」。

3

互聯網大廠也是眾所周知加班嚴重的行業,但高強度工作起碼與高薪資掛鉤,建築行業的局面卻是 「又忙又窮」。

在上海的設計院工作時,李曉的薪資到手只有幾千塊,除去房租,基本生活都很難維持。在北京的一位朋友更是如此,擠進名頭響亮的大院,看上去做的都是大計畫,工作四五年,薪資才勉強過萬。

另外一個朋友也在上海一家知名建築設計公司工作,不但工作強度大,直屬男領導還脾氣火爆,經常當眾罵他,甚至用上了侮辱詞匯,聲音整個樓層都能聽見。他一直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和後來進公司的人聊,在他離職後,另一個年輕人就成了被罵的物件。而如今行情越來越差,那家公司已經從900多人縮減到300多人。

【建築學概論】劇照

高強度、低薪資跟設計院攬活模式有關。 上個月和同學見面,他在上海一家老牌的大型設計院工作,在去審圖的中午匆忙來吃了一頓午飯。他說他們所目前的工作基本都是老計畫的後期服務,接不到新計畫,領導有了一種新的攬活模式,就是看到哪個地塊閑置或有新計畫意向,就要求下屬們出多套方案,主動找到甲方問:「你看還能這樣建,喜歡嗎?喜歡的話,交給我們做。」另一個在西安大型設計院的朋友也提到了這種做法,如果不喜歡,就免費重做。

但很多甲方即使拿到了中意的方案,可能也轉頭找熟悉的公司做了。更重要的是,設計院的薪資模式並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和實際產值效益掛鉤。 這意味著,大量年輕設計師都在被迫做沒有報酬的工作,絕望感堪比西西弗斯每天推石頭上山。

李曉和室友都先後從上海那家獲獎項眾多,並以「建築美好生活」為口號的設計院離職。

李曉轉去了一家小型的建築師事務所,稍微自由一些,但家人生病後,她幾次請假招致領導不滿,也離開了。裸辭後,她開始思考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麽。

【理想之城】劇照

4

在和朋友們的聊天裏,很多人都會提到「價值感」「正反饋」的重要性。

和一些知名的資深建築師聊天時,他們很多都會回憶,自己從大學時代就能接到不同的實際計畫。那個年代建築計畫多,但專業人員少,甲方甚至會自己跑到高校建築系館裏找人,拉住學生就問能不能做設計。比較活泛的同學,大學就能賺到第一桶金,因為計畫來源廣,創業是順理成章的事。

而現在,計畫量有限,年輕人能靠建築創業艱難狹窄。而留在設計單位,天花板肉眼可見,看不到什麽希望。

【新居之約】劇照

從前,考取一級註冊建築師(簡稱「一註」)是建築行業裏一個明確的成熟標誌。這個考試難度大、科目多,在計畫量龐大、各個建設單位都需要資質的情況下,考取之後選擇掛靠,每年能有十幾甚至幾十萬的灰色收入。近幾年規定了建築師終身責任制,工程出現問題將終身追責,並且要求人證統一,掛靠亂象才少了很多。但除了經濟收益外,「一註」從前也是晉升和獨立的必備,含金量不言而喻。

如今再考這個證,很多人都覺得情懷大於實際用途。 我的一個本科同學,畢業後去了南方省會城市的設計大院,勤奮用功,可能是同齡人裏最早考下一註的那一批。我問她考上一註後有沒有升職,她說只是每個月薪資多了幾百塊。按往常來說,她的資歷足夠轉向管理崗,但單位已經留不住新鮮的血液了。她說:「升職本質上要踩著人上去,當下面不再來人的時候,等於我永遠都在最下面那一層。」

這幾年建築行業降薪裁員嚴重,很多報道都集中在中年人,描寫他們陷入一家老小生計的困境,還不起的高額房貸、交不起小孩學費。但在年輕人眼裏,那些至少是嘗到過甜頭,趕上過時代紅利的人,他們那麽強烈的落差感和崩盤,來自於他們有過不錯的待遇和預期。而對近幾年的畢業生而言,入行即低谷,使他們難以與那些中層困境共情。

有趣的是,近幾年的建築畢業生,很多家裏長輩也是從事建築行業的。正是他們經歷了那個火熱的時期,才有信心讓下一代入行,沒想到光輝一去不返,很多年輕人因為行業薪資太低還需要家裏接濟。在需要資助的時候,有朋友和家裏人開玩笑:「誰讓你們把我的計畫都提前幹完了呢?」 從前大量的舉債建設還需要很長時間彌平,建築行業的興衰,在家庭內部的兩代人之間形成了時代的小小對映。

5

不過,沒有趕上歷史機遇的好處就是沒什麽包袱,至少沒有背上太多負債。我翻了翻朋友圈裏那些海內外名校建築畢業生,轉行裏與原專業稍微挨邊的,在做商場展陳、家具設計、互動設計、建築科技、民宿,稍微遠一些的在做創意策劃、產品經理、兒童教育、視訊拍攝,更放飛一點的則是藝人經紀人、電商帶貨、醫美銷售,也有好幾個清華、同濟、港大的畢業生在賣保險、搞金融。還有的考公進了相關建設、文保單位,或者去學校做了老師。當我問起他們的近況,大家幾乎都會說,對現在的狀態很滿意,生活至少是有奔頭的。

李曉在第二次離職後,看了聽了很多心理學、人文社科的書籍和播客,發現自己還是 「想要珍惜自己重視的人和事」,比如多陪伴家人朋友,多把時間放在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

【編舟記】劇照

她回到了長沙,休息一段時間後,在招聘軟體上投遞簡歷,誤打誤撞進入了此前完全陌生的領域,做工藝方案設計。和已經固化的建築行業相比,她喜歡現在不斷在發展探索的感覺,「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能感覺到自己在進步」。

她目前的薪資和在上海時持平,但房租少了大部份,算下來還算是漲薪了。而且她很快發現,自己的設計經驗在鋰電行業也能派上用場,同事有時候對工藝和裝置描述不清楚,需要找很多參考圖,但她靠手繪就能溝通到位,效率提高了不少。

另一個本科同學和李曉的轉行思路一模一樣。他算是比較有「設計理想」的人,在日本一所知名大學讀完研後,去了杭州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飯,而且在工作中得不到什麽成就感。讓他真正下決心辭職的,是女朋友的一次崩潰。當時他已連續十幾天加班到淩晨,明明兩個人在同一個城市,卻連面都很難見到。 工作本身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但連生活的時間都被全部擠占了。

【平凡的榮耀】劇照

正好新房需要裝修,他辭職後就專心忙家裏的事,準備靠家裝做自媒體博主。雖然點贊量不多,但是他喜歡這種即時的反饋,可以隨時修正設計,畢竟在公司都是老板對接甲方的需求,他只能接受老板的指使,連真正的使用者都接觸不到。

前幾天和一個本科畢業就去了美國學習CG技術的朋友聊天,以前上學做設計,他最喜歡的環節就是畫效果圖,後來接觸到數位雕刻軟體,一發不可收拾,發現視覺表現才是他的熱愛。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他不眠不休地調整模型,他說好萊塢目前的就業也不容樂觀,但能做喜歡的事已經很滿足。

關於轉行,我和他有共同的感受,就是建築業衰落後,我們這些曾被半推半就進入的人,反而少了很多顧慮和心理壓力,終於能大大方方地離開了。 在我幾年前轉行的時候,家人頗有微詞,覺得所學太浪費,經常念叨讓我好歹去考個一註,最近一年再也沒提過。

那幾個在設計大院的朋友都有辭職的念頭,但一路都是按部就班走過來的,發現對工作生活痛苦厭倦的時候,又沒想好要做什麽。 按其中一位朋友話說就是「自我意識覺醒太晚了」,而被迫探索自我,找到更合適的領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中李曉為化名)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