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長大後,我重新養育了自己

2024-02-18情感

每當我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時,「萬一做不到呢?」、「別人不開心怎麽辦?」這樣的聲音便會徘徊在腦海中,讓我瞻前顧後、左顧右盼,無法專心行動。

起初,我還常常用謙虛、善解人意來寬慰自己,直到聲音越來越大,甚至演變成為「你做不到」、「你首先要讓別人開心」這樣冷酷的否認、嚴苛的要求。我才發現,過去自以為的謙虛和善解人意實際上充滿了自我懷疑與忽視。

圖片來源: 【我的事說來話長】

生活在一個崇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家庭中,我從小接受著父母的「打壓式教育」:測驗考了94分被指責粗心大意;月考取得了年級第一被反復提醒不要得意忘形。父母暴戾的脾氣也讓我總是擔驚受怕,惶恐自己的任何舉動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於是我總是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努力在第一時間察覺他們的情緒變化,以做出合適的舉動來討得他們的歡心。

日積月累,「你不夠好」、「你的情緒不重要」這樣的聲音逐漸成為一種自我規訓,成為一個惱人的魔咒,阻斷我前行的步伐; 也將一部份的我滯留在了童年的泥淖中,留在了受傷的情境中,無法好好長大。

而那部份被滯留的我,便是我的「內在小孩」。

「測測內在小孩心理年齡」

👆🏻掃碼立即領取測評

01

受傷的內在小孩能被治愈嗎

「內在小孩」與原生家庭密切相關,凝結了我們孩童時期的生存模式。然而我們不可能乘坐時光器回到過去重新來過,所以,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內在小孩」就只能蜷縮在陰影中獨自舔舐傷口了嗎?

德國心理學家吉塔·雅各布認為並非如此:「透過深度的覺察和修正,我們可以覆寫自己的人生指令碼,創造新的關系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再在積習難改的命運中打轉」。

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沃克將這種「深度覺察和修正」稱為「再撫育」,即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父母,卻可以成為自己的精神父母;無法改變降生在舊有的原生家庭的命運,但卻可以透過「再撫育」來打造全新的原生家庭。換句話來說就是:讓我成為我的原生家庭。

圖片來源: 【心靈捕手】

02

如何成為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何才能為自己打造一個嶄新的、幸福的原生家庭,讓傷痕累累的「內在小孩」健康地長大呢?

皮特·沃克在【不原諒也沒關系】中提出, 「再撫育」的根本任務是在內心建立一種「我們可愛且值得被愛」的深刻感受。

在舊有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愛常常是有條件的,要獲得他們的愛,我們需要考取優異的成績、迎合他們的喜好。這樣有條件的「交換行為」常常會讓我們誤以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可愛的。

而「再撫育」便是嘗試在身體、情緒等層面接受並愛自己的內在小孩,是與那個誤以為自己不夠好、不可愛的內在小孩對話,告訴TA: 你的一切情緒都是允許的、也都是重要的,你不必迎合任何人也不必喜歡所有人,你可以犯錯、可以失敗、可以不完美,我愛你本來的樣子,我會盡我所能站在你這一邊。

豆瓣網友分享的「把自己當女兒養」的經歷

豆瓣網友發帖分享的「把自己當女兒養」的經歷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因為是我愛的女兒所以不精致也可以,胖一點也可以,和別人處不好也沒關系,薪資不高、考不上研都沒關系,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都可以,不優秀也可以」。

正是這樣的允許、接納和包容,為「內在小孩」開辟了一片安全區域 ,讓 TA 意識到自己不會被憎恨、不會被遺棄,讓 TA 不再感到害怕和畏懼,並擁有了勇氣和自信,踏出心理創傷的泥淖,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圖片來源: 【瞬息全宇宙】

重新撫育自己可能並不容易,認識那個住在內心的小孩,是行動和改變的前提。「內在小孩心理年齡測評」將從 反思能力、發現規律、情感調節、防禦機制、應對問題 五個維度了解內在小孩,切斷意識的臍帶,讓自己重新出生、重新成長。

「測測內在小孩心理年齡」

👆🏻掃碼立即領取測評

讓我們一起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開機嶄新人生吧~

參考文獻

————————

[1] 吉塔·雅各布:【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全新的人生指令碼】,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年。

[2] 皮特·沃克: 【不原諒也沒關系】,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

[3] 青年文摘:【第一批給自己當媽的女孩,已經爽翻了】,2023年7月21日。

作者:粥

責編:Lori

▽ 點選閱讀原文,了解你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