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空有想法卻難以行動,你不是懶,而是——

2024-05-08情感

策劃、撰文 / 丸子

專業支持 / 譚靜茹

編輯 / KY主創們

突擊檢查,你在新年時 flag 完成得怎麽樣了?

每次看熬夜危害的文章,都下定決心要早點睡,但經常淩晨 1 點了還在被窩裏刷手機,是不是你?

打工打久了,圓肩駝背頭前伸,我的最愛裏存了一堆天鵝頸運動視訊,拿出來練一兩次就開始擺爛了,是不是你?

看了無數的「提高行動力」視訊,但 flag 還是年年立、年年倒,是不是你?

先別急著劃走,今天不是來罵醒大家的,而是想來提個醒: 目標完不成,可能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行動沒有精確性。

缺少精確性

是阻礙你行動的關鍵

我有個朋友,天天把「我要早睡」掛在嘴邊,卻從來都沒做到過,經常淩晨三點還活躍在朋友圈。

「我要早睡」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承諾, 「早」具體指的是幾點?為了實作「早睡」又需要做哪些準備?怎麽清除阻礙早睡的卡點?

這些他都從未想過。

其實細細觀察會發現,生活中絕大部份人都是像這樣,以為只要立了 flag ,然後靠決心毅力就能達成,但實際上,想法距離行動差了十萬八千裏,最後絕大部份計劃都不了了之。

圖片來源:小紅書@梗科普

那麽,大家不去做,是因為不知道怎麽做嗎?

專註行為設計學領域 20 年的 Fogg 教授,在他的書【福格行為模 型】 (Fogg, 2021) 提出了一個很有洞察的觀點: 認為只要獲得充足的資訊就能獲得改變,這是一種「資訊-行動謬誤」 (Information-Action Fallacy) ,人們經常陷入這種謬誤,即使是專家們也不例外。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看到「每天 5 點起床,身體會發生什麽變化」、「每天一遍,消除斜方肌教程」這種視訊都會放進我的最愛裏吃灰。

我們以為看更多的幹貨、收集更多的資訊,就能獲得改變,然而事實是, 只要我們不具備把幹貨轉化成精確行動的能力,改變就會一直離我們很遙遠。

大腦天然對

模糊不清的東西感到抗拒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種體驗,看完恐怖片後,不敢關燈睡覺。在黑暗中,由於缺乏視覺資訊,人們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變得模糊不清,從而感覺恐懼,這是大腦的模糊性厭惡 (Ambiguity Aversion)

和模模糊糊的「早點睡」相比,大腦顯然對於熬夜打遊戲的快樂更有畫面感和確定感

經濟學家艾爾斯伯格 (Ellsberg) 就提出了一個悖論:一個人傾向於選擇具有可量化風險的選擇,而不是那些具有未知、不可計算風險的選擇 (Wikipedia, n.d.)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的研究 人員也在實 驗中發現, 在自主設定目標的前提下,計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實作目標的學生,會更努力地完成任務,實際的表現也會更好 (Seo et al., 2018)

那麽問題來了,怎麽有效提高精確性?難道都要像 J 人一樣做周全的計劃嗎?P 人表示真的做不到啊!

其實提高精確性並不難,行為設計學領域已經花了 20 余年來研究,如何讓普通人不用強迫自己努力和自律,就能獲得有效的改變。

第一步

精確化行為, 並作出承諾

Hagger 等人 (2010) 在一次元分析中發現,引起 意誌力損耗的 5 個重要因素是: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和血糖水平。

「感知難度」這個因素經常被我們忽視,大家總以為,定個令人興奮的大目標就會鬥誌滿滿地前進, 實際上卻是,大腦一旦感知到這件事兒難度很大,一步都還沒行動呢,意誌力就已經損耗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海綿寶寶向前沖

在降低「感知難度」方面, Guise (2016) 在他的書中提出的 微習慣理論 (Mini Habits)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設定的行為改變要足夠小,小到不讓大腦在還沒做的時候就感覺困難。

如果你每天淩晨 3 點睡覺,不要突然改成 12 點入睡,可以花兩周時間,把每天的睡覺時間都提前 15 分鐘,這樣好欺騙大腦——看,也不是什麽大改變嘛,別怕。

如果你想要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就先精確到「每天做一個開合跳」;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個人自媒體帳號,先精確到「今天花 5 分鐘想一下帳號名」。

我要寫一篇文章:

☑️ 睜開眼

☑️ 從床上坐起來

☑️ 穿上拖鞋

☑️ 開啟筆記本

☑️ 從腦子裏最先想到的東西開始寫 5 分鐘

……

別看這個行為小,每個微小行為的成功,都會增強我們的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這種持續不斷的正反饋很容易提升我們的內在動力,從而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完成大目標 (Schunk, 1995)

精確化行為後,再對自己作出承諾,根據承諾一致性原則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人們渴望保持自我概念、自我表現、價值觀和行為的一致性,會更傾向於執行自己認真承諾過的行為 (2022)

☑️ 我_____,承諾在接下來的_____(時間段)內,致力於_____(具體目標)。我將透過_____(具體行動)來實作這一目標,並確保在_____(時間點)檢查進度。

第二步: 增加提醒

在Pirolli等人 (2017) 進行的一項為期四周的臨床試驗中,研究者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別,其中一些組別會收到健康計劃的手機提醒,而另一些組別則不會。 實驗結果表明,收到手機提醒的參與者在實作健康目標方面做得更好。

一個簡單的簡訊提醒,執行力飆升!

其實在很多場景下,「提醒」都是讓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各大 App 就是利用了小紅點對於人視覺上的提醒,勾引我們一次次點開軟體。

上面那個提醒實驗數據中顯示,參與者確認收到提醒後的時間越長,他們實作目標的可能性越小。

所以,提醒需要根據日常的生活安排合理設計,最好在看到提醒的當下,就有能力順手把這件事做了,千萬不要「看到提醒了,好的我記住了,待會兒做」,等會兒做=或許永遠不會做。

圖片來源:小紅書@小沈碎碎念

像定鬧鐘、貼便簽這類提醒還只是最初級的提醒,更適合免洗的行為(比如去看醫生)。

而更堅固的提醒,是把新行為牢牢繫結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步: 習慣疊加

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 (2019) 在書裏寫了「習慣疊加」的概念—— 「建立新習慣的最佳方法是確定你已有的習慣,然後把新行為疊加在上面」。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梅麗莎·明·福因斯 (Melissa Ming Foynes) 博士的解釋是, 大腦中已實踐行為的神經元連線最強,而未實踐行為的連線較弱或不存在。習慣疊加是一個透過利用現有神經網路來培養新習慣的有效策略 (Seaver, 2024)

圖片來源:imfusio.com

如果我們想要養成堅不可摧的新習慣,就可以嘗試把新行為和舊習慣繫結在一起。

或許你每天都會在睡醒後下床,然後開窗通風,接著刷牙洗臉化妝,這些行動已經形成固定流程,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流暢完成。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加入「深呼吸」的新行為,就可以把它疊加在早晨開窗的動作上, 讓大腦建立「一旦開窗,就深呼吸」的流程。

圖片來源:imfusio.com

在嘗試習慣疊加的時候,一旦覺得有點別扭、尷尬就可以立刻調整,直到讓你覺得舒適絲滑不費力為止。

其實,日常生活中還有非常多碎片化的等待場景可以利用,比如在腦中植入「一等待,就做一兩下運動」的流程,在等人、等車的間隙,與其悶頭玩手機,不如扭扭頭、轉轉身,力所能及地動一動。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坐電梯的時候拉伸斜方肌,那 ta 一定掌握了行為設計的精髓。

更妙的是,依據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利用生活中難以改變的小煩惱建立新行為,這也是行為設計教授福格提出的 珍珠習慣 (pearl habit) :就像是蚌裏進了一顆沙子,卻孕育出了珍珠。

如果每天傍晚,你家樓下都會準時響起廣場舞的噪音,與其在家生悶氣,可以出門散步,把散步習慣疊加在廣場舞的噪音上。

記得,每次計劃執行後,就立刻在心裏喊一句「耶!」,這對於新行為的建立有奇效, 因為良好的感受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相當於小小地獎勵了一下大腦,大腦就會期待下一次的行為達成。

第四步

清除卡點, 復盤叠代

如果你按照以上步驟一步步執行,卻失敗了,先別灰心,可以利用 KISS 復盤法,定期復盤,清除行動中的卡點。

KISS復盤法包含四步驟:

保持 (Keep) :辨識並保持那些有助於習慣養成的積極行為。

改進 (Improve) :找出那些效果不佳或阻礙習慣養成的行為,並制定改進措施。

停止 (Stop) :停止那些對習慣養成有負面影響的行為。

啟動 (Start) :開始實施那些能夠促進習慣養成的新行為或策略。

圖片來源:imfusio.com

復盤的時候切忌自我批評,可以當成是在做一場實驗,允許實驗失敗,只需要找到卡點,然後清除卡點、重新設計並執行。

如果你發現,睡前玩手機是阻礙你早睡的很大原因,就可以針對「睡前不碰手機」進行新一輪的行為設計。

比如把手機充電器從床邊移動到書桌上,或者在躺上床後立刻撕開一包新的蒸汽眼罩戴上,你可以盡情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適合你的持續做下去。

比起迷戀口號

關註具體行為才是改變的根本

或許每個人都會在年輕的時候幻想過,我們可以像武俠小說的主角一樣,進入某個洞穴,獲得一個武功秘籍,突然練成一個絕世高手。

我們會迷戀「一周打造天鵝頸」、「 3 天學會自媒體起號」的內容,期待某天突然獲得什麽啟示,然後生活煥然一新。

但這終究只是幻想, 真實的生活裏,沒有速成,有的只是一點點把大目標研磨成精確細小的顆粒,然後讓這些顆粒深入我們生活的縫隙。

最後,分享【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的一段話:

「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變化,會隨著歲月的積累,復合成顯著的結果,就像金錢借助復利倍增一樣,你的習慣,也為你的生活品質帶來復利。」

*KY知我心理入駐咨詢師譚靜茹對本文內容有貢獻。

今日互動

你維持時間最長的習慣是什麽?

又是如何養成的?

References:

Fogg, B. J. (2021). Tiny Habits: The Small Chang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X. Yi, Trans.).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ISBN: 9787557696672

Wikipedia. (n.d.). "Ambiguity aversion." Retrieved April 23,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biguity_aversion

Seo, E., Patall, E. A., Henderson, M. D., & Steingut, R. R. (2018). The effects of goal origin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on goal commitment, effor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 86(3), 386-401.

Hagger, M. S., Wood, C., Stiff, C., & Chatzisarantis, N. L. (2010).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36(4), 495.

Guise, S. (2016). Mini Habits: Smaller Habits, Bigger Results (J. Gui, Trans.).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SBN: 9787210086741

Schunk, D. H. (1995).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 7(2), 112-137.

Isenberg, N., & Brauer, M. (2022).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367198459-REPRW126-1

Pirolli, P., Mohan, S., Venkatakrishnan, A., Nelson, L., Silva, M., & Springer, A. (2017).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and reminder effects on behavior change in a mobile health system: a predictive cognitive model.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 19(11), e397.

Clear, J. (2019).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D. Er, Trans.).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 ISBN: 9787559632265

Seaver, M. (2024). Habit stacking makes new habits last—here's how it works. Real Simple . https://www.realsimple.com/work-life/life-strategies/inspiration-motivation/habit-stacking

本文關鍵詞:精確性、福格行為模型、原子習慣、承諾一致性原則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點點 在看 ,鼓勵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