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狂攬多個大獎,這部華語爆款電影講透了成年人的痛苦與選擇

2024-04-25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夏天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近兩年,台灣影視業仿佛找到了低成本小制作的有效路徑,高品質佳作頻出。前有在大陸上映的【周處除三害】掀起熱議,後有在串流媒體上線的【不夠善良的我們】話題不斷,中間還有一部無緣與大陸觀眾在影院見面的【老狐貍】。

【老狐貍】不久前剛於串流媒體上架,人們終於得見這部2023年金馬獎「最大贏家」的真面目,它沒有【周處除三害】那種淩厲的爽感和商業的賣相,卻一舉奪得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和最佳造型設計四項重量級獎項,復古而文藝的風格自成一派。

影片的導演蕭雅全是位「60後」,目前為止只有四部長片作品問世,每部作品之間的間隔時間都很長。他與侯孝賢淵源匪淺,曾擔任電影【海上花】的副導演,自己執導的每部長片都請來了侯孝賢做監制。在侯孝賢宣布因罹患艾爾茲海默癥而息影後,【老狐貍】成了他最後深度參與的作品之一。

小孩視角的寓言故事

【老狐貍】一開頭便出現了一行字幕,鋪墊出殘酷動蕩的社會氛圍: 「1990年,台灣股市在兩年半內從2000點沖擊到12000點,隨後又在八個月內跌回到2000點。」影片將故事背景放在了台灣經歷劇烈社會變革的九十年代,那時政策法規急速變動,股市隨之大幅漲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普通人的處境、欲望與心態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子,年僅11歲的廖界(白潤音飾)和他的父親廖泰來(劉冠廷飾),兩人為買下一套房子年復一年地努力,最後依然無法如願以償,少年廖界的殘酷成長物語便在其間徐徐展開。

影片聰明地選擇了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在追逐買房夢的過程中,他見識到了普通家庭在時代翻滾中的命運,體會著成長過程中不同價值觀的撕扯。 廖界的媽媽早逝,爸爸廖泰來只是一家酒樓的服務員,兩人為了不再過著租房、打工的生活,努力計劃著買房開理發店,等到終於攢夠預計的房款時,卻發現市場已經變了,房價突然翻倍,多年的夢想撲了個空。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普通家庭渾然不知被命運捉弄的真相,孩子滿腹委屈地問爸爸為什麽:「我們明明有錢了」,爸爸只能失落地喃喃自語:「我也不知道為什麽」。

這時,少年遇到了一個可以扭轉命運的機會,他認識了掌握著大量房產和財富的「老狐貍」謝老板。精明冷酷的謝老板教會廖界許多在社會叢林中生存的法則,向他揭示了貧富差異形成的秘密,而這直接決定了他和爸爸能否買到房子,也關系著少年要如何長大成人。

「老狐貍」的生存法則簡單明了——斷絕同情,成為一個只關心自身利益、不在乎他人死活的狠角色。 他給廖界上的第一課,便是闡述社會的執行規則,將廖界接上豪車送他回家的途中,他告訴廖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於資訊的不對稱,「不知道的,輸給知道的」,這是社會關系的不平等,也是通往輸贏的地圖。懵懂的少年一時難以消化這深奧的道理,但他透過「老狐貍」掌握了一個秘密:經常欺負他的大塊頭同學有一個「不堪」的媽媽,這位媽媽在工廠打工的同時還出賣身體賺錢。廖界知道,這個秘密至少可以成為他用來自保或反擊的武器。

當一只柔弱的「小白兔」遇到久經沙場的「老狐貍」,他身上「食草動物」的認知開始模糊,並逐漸向「食肉動物」傾斜。廖界的名字諧音「了解」,這何嘗不是寓意孩子了解成人世界的過程。貧苦家庭出身的「老狐貍」在廖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願意偶爾親近待他,但這並不能動搖他長期以來樹立的叢林價值觀,面對廖界買房的哀求,他又戴上了堅硬的面具,冷冷地告訴他:「繼續存錢就好了。」並且希望將廖界塑造成跟自己一樣的人,傳授他斷絕同情的方法: 喝一口冰開水,閉上眼睛,告訴自己「幹我屁事」。

為什麽要斷絕同情? 不難理解, 「老狐貍」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靠剝削、蠶食別人的利益來攫取自己的財富。隱藏的含義是,對他人充滿善意的人發不了財。 這是「老狐貍」從底層爬到高處的手段,是他僅憑自身白手起家的利爪。

跟著爸爸一同遭到社會毒打的廖界被「老狐貍」的成功吸引了,剛剛萌生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動搖了,也慢慢長出了「利爪」和「毒牙」。他生氣地質問爸爸,為什麽不跟其他人一樣去炒股賺錢?冷酷地奚落爸爸那些省錢的生活小妙招「蠢死了」,對積累財富根本沒有幫助。但偏偏爸爸廖泰來是個跟「老狐貍」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塔克辛奉傳統樸素的為人方式,待人友善,甘於平凡,從未想過靠勞動以外的手段換取利益。小小的廖界就這樣在「窮爸爸」和「富爸爸」的夾縫中艱難地探索成長的道路,他要成長為怎樣的大人?影片的敘事線索便在這個孩子的掙紮中蜿蜒前行,也留給觀眾無限的唏噓和思考。

【老狐貍】是個主題先行的寓言故事,能看出導演是先想到了表達的主題,繼而一點點構建起承載主題的故事。 也由於想要表達人生理念的願望過於強烈,影片處處都在利用台詞點題,省去了觀眾細細琢磨創作意圖的力氣,卻又顯得過分直白而不夠節制。

與人為善的人註定失敗嗎?

導演蕭雅全曾在接受媒體存取時說, 【老狐貍】的立意點是講同理心,人是否要為向上爬舍棄同理心,是成人世界經常要面臨的選擇題。 蕭雅全說,自己一生中遇到過很多「老狐貍」,而他的媽媽卻是現實中的廖泰來。在社會中打拼的幾十年裏,他不斷遭遇選擇的考驗,而隨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困惑於該教給孩子怎樣的為人之道。這樣坦誠的內心剖析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隱秘心事。

廖泰來是個怎樣的人?影片中「老狐貍」給出了具體的闡釋: 一個在乎別人感受的人,一個失敗的人。言下之意,這兩者可以劃等號,甚至,存在因果關系。

廖泰來是個埋頭過日子的老實人。妻子過世後,他成了全能爸爸。親手給兒子縫制衣服、準備便當,工作時也把兒子帶在身邊做作業。在生活中歷練出各種省錢的本領:為了不讓水表跑,把水龍頭擰到慢慢滴水;為了省瓦斯,洗澡洗到一半就關掉瓦斯;酒樓客人吃不完的剩菜,就打包回家。在瑣碎的日常中,他還保留了自己的小趣味和小浪漫,喜歡聽唱片、吹薩克斯風。最重要的是,他總是處處替他人著想,哪怕因此讓渡自己的需求。他會隨手把客人不吃的飯菜送給門口的流浪漢;他不願去央求對自己有好感的「漂亮姐姐」幫忙買房,擔心這會讓對方為難;為了顧及醫院裏失去親人的人的痛苦,他不願展露自己剛收獲新生兒的喜悅。

「老狐貍」的母親也是這樣的人,一個傳統女人,一生信奉靠一手一腳的勞動立足於社會,撿了一輩子垃圾,卻換不來一套房子。她不贊成兒子的虎狼之道,是那種見到兒子炫耀自滿時會批評他的人。「老狐貍」的兒子也是這樣的人,他憎恨父親的不義之財,不惜與他撇清關系,投身於國際醫療隊,為人道事業獻出了生命。

小小年紀的廖界會成為哪種人?為了那套心心念念的房子,他差點變成另一個「老狐貍」。 他將「漂亮姐姐」在酒樓的密謀通知「老狐貍」,以此彰顯自己的能耐,博取對方的信任,全然不顧漂亮姐姐平日對他的呵護和照顧。他急於低價買進樓下剛死了人的兇宅,等不及這戶人家辦完喪事,哪怕死者也是友善待他的鄰居。這讓一向溫和的爸爸徹底破防,怒扇了他一個耳光。與此同時,廖界也並沒有完全喪失同理心。他掌握了傷害大塊頭同學的武器,但並沒有使用它,而是選擇善意地提醒這位同學的媽媽守住秘密。

而在得知爸爸居然把他從「老狐貍」那裏要來的兇宅讓給更需要的人後,少年再也無法控制內心的憤怒,大聲朝爸爸嚷道:「你很討厭」。這種憤怒,與其說是對爸爸的憤怒,不如說是對自己撕裂的內心的憤怒,對這個沒有公道可言的世界的憤怒。廖界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11歲正好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開始萌發的階段,導演刻意選擇了這樣一個年齡設定,來昭示人在關鍵階段的抉擇,以及抉擇會如何影響自己的未來。

由於這是一個主題先行的寓言故事,導演不得不努力構建貼切的故事來完成他想表達的立意,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他將故事背景放在了社會激烈變革的時代,以此凸顯人的價值觀所會遭受的巨大考驗,也選擇透過小孩的視角來展現人在成長過程中的陣痛,敘事進行到這裏一直表現得熨貼而精密,但相比之下,故事最後的落腳點卻突然疲軟下來。站在十字路口的廖界最終選擇向「窮爸爸」靠攏,是在遇到那位自己保護過的大塊頭同學的媽媽後,他收獲了對方的感激,似乎突然因此明白了同理心的價值。

這樣的潦草收尾仿佛是導演無法找到更好的理由的結果,當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如何抉擇時,究竟,什麽樣的理由足夠讓他選擇後者? 故事的結尾顯得如此無力, 如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選擇時的無力一樣。不知道在現實中,導演是否如同在影片中一樣說服了自己。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又要如何才能找到那個舍棄自我利益的理由?

你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整個影片中,導演並沒有用簡單的「好人」和「壞人」來給人物貼標簽,「老狐貍」的自私冷酷和廖泰來的善良樸素不過是不同的人生選擇。畢竟時代在不停變換,社會執行的機制在不斷變換,鑲嵌在巨大系統中的個體有時只能被裹挾著前行。而與其拷問人性,不如問問是什麽樣的外部環境讓人被困在艱難的抉擇中。當「老狐貍」告訴少年:「郵差送信,小偷偷東西,收垃圾的人被割傷,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世界不會變,我們只能換位置。」 是否意味著系統的執行哪裏出了差錯?

在看【老狐貍】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了演員費翔早年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主持人問他是否想要個小孩,費翔認真地給出了答案:「因為年紀大了,顧慮越來越多,如果你今天養一個孩子,你要教育他做一個好人嗎?要教育他成為一個非常善良、非常有原則的好人嗎?那被吃死了,出去等於餵鯊魚一樣。」直到如今,費翔依舊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不知道跟他的顧慮是否有一定關系。我又想到了看電影【熱辣滾燙】時的感受,當觀眾都被樂瑩(賈玲飾)的脫胎換骨激勵得熱淚盈眶時,我卻忍不住想:「錯的是樂於助人的樂瑩嗎?為什麽她必須要自我改變?」

【老狐貍】的故事內核不難在一些老電影中追溯到前史, 比如1993年的美國電影【布朗克斯的故事】。影片講述了一個九歲男孩C在意外與黑幫老大辛尼結緣後,如何在這個「富爸爸」的影響下長大成人,與此同時還要面對安分守己的親生「窮爸爸」的教誨。故事改編自編劇查茲·帕爾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的童年經歷,他同樣是飾演辛尼的演員。辛尼信奉「鐵血」手腕,經營著大量灰色產業,面對侵犯者毫不手軟留情,但與「老狐貍」不同的是,他並不希望把少年塑造成跟自己一樣的人。

辛尼曾有十年牢獄經歷,他告訴C自己喜歡在獄中看書,主要看五百年前一位義大利思想家的書——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這個不經意間的細節道明了辛尼選擇信奉的價值觀。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出的「政治無道德」的權術思想,被後人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書中寫道:「君主不應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只需考慮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內懷奸詐,亦可效法狐貍與獅子,詭詐殘忍均可兼施。」這種個體利用他人達成目標的行為傾向,在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中進一步鞏固,對他人持一種「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態度在商業社會中找到了理想的宿主,感性與道德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老狐貍】中長大成人後的廖界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是被哲學家韓炳哲稱之為績效社會的時代,績效考量成為支配一切價值評價的機制,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無處不在,功利主義思維導向至上。因此,在故事結尾,導演讓長大成人的廖界綜合了「窮爸爸」和「富爸爸」兩人的特質,既保留了同理心,又學會了狐貍手段,成為了一個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人。

在【布朗克斯的故事】中,辛尼雖然將C視如己出,展現出從未有過的鐵漢柔情,但自始至終他都未曾對C放下過戒備,在被炸藥暗算後他第一時間是去找C算賬。他告訴C,他不敢相信任何人。而在【老狐貍】中,「老狐貍」也是直到最後仍然難改本性。他先是無奈答應了廖界便宜賣給他們兇宅,但當得知死者家屬願意出更高的價錢買房後,他找到廖泰來,告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等著「老好人」廖泰來做決定。果然,「老好人」如他所料,把房子讓給了死者家屬。「老狐貍」狡詐地笑了:「你真的沒讓我失望。」

然而,簡單地將「成功與否」和「善良與否」畫上等號的邏輯,未免有失偏頗,就連「善良」、「正義」本身有時也很難被明確地定義,尤其是涉及到廣泛群體的社會範疇。 需要納入考慮的前置條件太多,畢竟那是哈佛大學專開一門「公正」的公開課也未能盡述的議題。但回歸到每個個體,人們內心的那桿秤多少能感知到選擇的好與壞,如同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曾在其心學體系中提出的「致良知」, 他認為「良知」是人格修養的終極目的,而「良知」又是「心之本體」,先天存乎於人的本性和內心。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