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當建築重新開口說「中國話」……

2024-04-25情感

中國煌煌五千年文明史,歷史人物群星璀璨、典籍卷冊汗牛充棟、文物遺存浩若煙海,被公認為歷史綿延最完整、也最重視歷史書寫。但在某些方面,卻也是對文明成果最浪費的。

當一個時代過去,另一時代繼起,往往鼎故革新,前代的偉大創造常常因此被摧毀,或被如同摧毀式地「改造」。人們主觀上也對前代遺存失去興趣。特別是建築領域,中國的歷朝歷代素無客觀鑒賞前人建築的習慣。

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指出:「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時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內容,不為古物原來面目著想。」近代以來尤甚,傳統建築全面失寵,廣受追捧的都是西式建築。

是時候跳出這種怪圈了。中國建築之美不斷被重新發現,「中國味兒」的建築話語體系正被重新構建。

未竟之夢,梁思成的遺憾

隨著西風東漸,從晚清起,城市裏就開始盛行「西式洋房」,而中式建築則被認為是陳腐的、土氣的。精美的中式建築,開始被舶來的西式建築取代。

新中國建國後,建築學家開始了對「建築民族性」進行大膽嘗試,傳統的「大屋頂」在建築界引起廣泛的爭鳴,繼而不斷推陳出新,當時仿古建築一度風行一時,遍布全國。

大屋頂設計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顯著特點之一,常見的有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

但是與普通建築相比,仿古建築的成本高出許多,這對於「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是沈重的負擔。很快社會上掀起了一場對建築業「形式主義和復古主義」的批判,中式風格建築的探索戛然而止。

此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建築設計、教學與研究中,始終強調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並試圖建立與西方相抗衡的中國建築話語體系。他的實踐和夢想,也因那場批判運動而止步,留下諸多遺憾。

特別令人遺憾的是「梁陳方案」沒被采納。1950年2月,建築學家梁思成和陳占祥共同提出了一份關於新北京建設的規劃,主張保護北京古城風貌,新市區移到復興門外月壇以西、公主墳一帶,新行政中心東連舊城,西接新市區的生活、商業、服務區,南向蓮花池和豐台鐵路交通匯合,將形成北京的第二條中軸線。

歷史沒有沿著「梁陳方案」的方向前行,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 梁陳方案」在保護歷史建築、葆有和發揮中式建築的美學價值等方面深具前瞻性。但現實的發展另有一番輕重緩急——隨著改革開放的行程深入,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搖搖欲墜的 古建築、敝舊的故居 老宅紛紛被拆掉,其中就包括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古都風貌中混雜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元素

中式建築成為非主流,英式、法式、德式、美式、地中海式等各種西式建築輪番流行,中國也成為西方設計師的試煉場,中華大地上崛起一座座西式地標。

今天,西式建築和現代建築已越來越多,但古城還是應該留有一些東方韻味,特別是應該保護好那些木結構建築。回首漫長的中華 文明史與建築史會發現,中國建築史的關鍵詞是:木頭。木構技藝,在一代代的演進中,形成了中國獨樹一幟的營造體系。木結構以及其他傳統建築技法的深遠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重新尋訪和發現,中國建築之美

但對中國建築的深刻認知不會與生俱來,往往是真正了解西方之後,才會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如此,1924年,兩人遠赴費城,在美國接受系統的西方建築學教育。

學成歸來後,他們開始對中國傳統建築進行調查、研究與保護。

當時有日本學者斷言「唐及唐代的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已經不復存在,只有日本奈良才有。」這種狂妄的論調,讓梁思成很不服氣,他一直堅信在國內肯定還有唐代的木構建築存在。可是,從1932年到1937年,他和營造社的同事們訪遍全國,都沒有找到一座宋遼以前的建築物。

直到他發現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1937年,梁思成、莫宗江、林徽因、紀玉堂一行四人到佛光寺調查、測繪。梁思成發現,佛光寺當時非常破敗,但正殿仍魁偉整飭,還是唐大中年間的原物。除了建築形制的特點清晰可辨外,梁間還有唐代的墨跡題名。殿內尚存唐代塑像三十余尊,唐壁畫一小橫幅。佛光寺成為梁思成實地尋訪到的唯一的唐代木構殿宇,被譽為「國內古建築的第一瑰寶」。

事實上,因為保存不力,不僅唐代的建築沒有留存,甚至宋代的建築留存至今的也極少,摩尼殿屬於難得的幸存者。

摩尼殿位於河北正定,是隆興寺現存諸建築中最大最重要的。摩尼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每面都有朝向前方的「歇山」,就像紫禁城的角樓,這種式樣在宋畫裏常見,而在遺存建築中卻已很罕見。

河北省隆興寺摩尼殿

從獨樂寺、西大寺,到摩尼殿、佛光寺,再到廣濟寺、應縣木塔……梁思成根據西方建築科學的研究方法,從 1932 年到 1941 年的十年期間,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一共調查了2700多處古建築,足跡遍及190個縣市,為研究中國建築發展史搜羅了充足的資料。

當時梁思成罹患脊椎軟骨硬化病,又處在抗戰期間極度艱苦的環境中,但他 根據這些第一手的資料, 在多病的妻子林徽因和莫宗江、盧繩等人的協助下,於宜賓的小山村李莊完成了巨著【中國建築史】。

此前,除了北宋末年的【營造法式】和雍正年間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國還沒有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建築的書。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梳理了中國建築的歷史和特點,總結出中式建築的話語體系。

中國的單座建築,一般都由三部份組成:下面有台子,中間有木構屋身,上面有屋頂。幾座這樣的單體建築,就組成了庭院。這種結構的房屋,已經有3500年的歷史,從春秋戰國的銅器上就可以看到。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元素「大屋頂」,早在【詩經】裏就被用「如鳥斯革,如翚斯飛」這樣漂亮的句子描繪過。

西方的建築像西方油畫一樣,單個看或精美或宏大或復雜,但是一覽無遺,缺乏層次和曲折,容易被迅速看完。但中國的建築設計則像中國的畫卷,特別像是很長的手卷一步步徐徐展開,最後看到高潮,意味深長,余味裊裊。

例如故宮,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於一幅大型「手卷」裏。時間流逝的同時,空間也在「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表面上雖有些雷同,但隨著移步換景,景色、輪廓、光影、線條不斷地改變著,透過遠比西方建築更大膽的配色,新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次第而出,千變萬化。

故宮

這樣的建築長卷,甚至可以延伸得更長,比如北京城的縱向中軸線:由永定門發端,經前門、天安門,再到神武門和景山,終結於鼓樓,一路上的建築風格統一,軒峻壯麗,共同構成一幅長達7.8公裏的「長卷」!

點選觀看視訊【建築裏的中國】

傳統文化,融入建築與生活

而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築探訪的「長卷」則是萬裏長征。他們透過腳下的「梁林之路」,為中國建築構建了完整的話語體系。在「梁林之路」的80年後,又有一批熱愛中國建築的人重走「梁林之路」,重溫中國建築話語,賡續千古文脈。

2023年夏秋之交,中建智地一行20余人,歷時38天,行跡8000余公裏,橫跨北京、西安、五台山、敦煌等地,沿著梁林的腳步,溯源佛光寺、南禪寺,尋訪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領略莫高窟壁畫的盛唐氣象。

中建智地一行的建築溯源之旅

萬裏采風的養分加上苦心孤詣的長時間醞釀,盛唐的規制、法式、氣韻由此融入北京國賢府的產品設計中。

北京國賢府

這些建築模擬了唐代大明宮的形制,設定了巨大的府門,高度是九米,氣勢極度恢弘;穿過這個府門就來到正殿,皆遵循唐風建築的比例和尺度;接下來的廡殿頂,整個屋檐和屋身的比例是1:1,采用了榫卯結構,構成了整個建築的骨相之美;而皮相之美體現在每個細節中,鴟吻、飛檐、鬥拱極盡精美與還原,處處體現唐風。

國賢府復刻了唐代建築的「蒼、雄、偉、逸」四大特點:「蒼」是指整個屋頂非常厚重;「雄」是指鬥拱極為碩大;「偉」指整個墻的體系魁偉巍峨;「逸」指鴟吻、飛檐以及紋樣等細節靈動俊逸。甚至還吸納唐代壁畫的精華,把彩色壁畫繪制在國賢府的墻壁上。因此,北京的國賢府被視為當代唐風建築的集大成者。

而當北京中建宸園計畫錨定「宋風」時,摩尼殿便成為了傳統建築溯源之旅的重要一站。中建智地團隊專程前往摩尼殿,對這個現存東方建築罕見珍例進行考察學習。

名為宸園,顧名思義就是想在望京這麽繁華的地方,造一個城市山水園林。步入園內, 禦道 漫步 林溪聽泉、疊石境逸、遊魚戲水…幾步一景,皆有宋畫的畫意,共同構成了一幅長長的山水「長卷」。

宸園

宸園建築設計承襲宋代的【營造法式】。院門形制則來自於【清明上河圖】,保留了宋代的古韻。院子裏有一溫泉,夜深時,會感受到「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的雅韻。宋畫的精華「輕、簡、雅、逸」被提煉到建築上,細節中處處體現文化新意。

宸園整體上則取意宋代「西園雅集」的意境。當年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名流,在駙馬都尉王詵府中作客聚會;今天,當世的教授、企業家、官員等各路精英,也在宸園雅集宴飲,追慕大宋風華。

中國建築是流動的「手卷」,宸園就是一幅幅典麗精工的宋畫,國賢府則表現出氣象萬千的盛唐風華,中建智地副總經理王瓊將其總結為:「把東方的蒼老變成風華正茂。」

自2020年起,身為央企的中建智地就開始以文化傳新的方式,堅持走文化地產之路,讓延續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留下來、傳下去。透過旗下的宸系、府系兩大高端產品系,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建築語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現中國建築之美。

中建智地不僅是中國建築話語的實踐者,也是堅定的倡導者。4月21日,中建智地於地標建築水立方,舉辦中國人居領域首場文化地產品牌釋出會。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琵琶演奏家吳玉霞,著名主持人趙普等建築和文化界嘉賓蒞臨現場,共襄盛舉。三聯媒體矩陣同步直播,共有500萬+人次觀眾線上觀看。

中建智地文化地產品牌釋出會現場,濮存昕與吳玉霞聯袂奉獻精彩演出

「身為央企,中建智地有責任,也有能力和意願,扛起文化復興的大旗。」中建智地董事、總經理吳國強誠懇地說道。未來中建智地將在古建保護、中國傳統建築學研、文化場景創新等方面繼續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建築與生活之中。

錢文忠的探討更加深入,他現場發問:「是否像GDP增長倍數那樣,我們的幸福感也成倍增長了?」中國為了實作現代化,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失去了很多傳統。他認為,失去優秀傳統的錨點,我們無法行穩;優秀傳統文化,是超越性的寶貴資源。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需要新的呈現或者表述,而建築永遠是闡釋文化和呈現文化的最具象、最具溫情的手段。

中建智地用建築話語,讓國人真正對居住空間產生精神共鳴與文化認同,共同推動中國傳統建築和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其建築實踐不僅局限於北京,而是將在全國鋪開。吳國強希冀:「未來,中華大地的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乃至多個地標是中式建築,希望有一天中式建築能夠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建築的美,我堅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點選觀看視訊【傳新更美的中國】

建築是傳承文明的最重要語匯之一,不僅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還能展示民族的形象,更可以塑造我們民族的氣質。當中國建築之美被更多國人領略到,我們勢將對我們的民族更自信、對未來更從容。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路瑞海

微信編輯丨 方禾

作者丨 方禾

設計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視覺中國、中建智地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