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9.3分爆款懸疑劇完結:它為什麽是十年來最好看的英劇?

2024-07-03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朱玖

數位「9」歷來有層玄學色彩。音樂史上也有神秘的九號詛咒:無數大師——貝多芬、德弗札克、舒伯特、布魯克納——在寫完第九交響曲之後死去。馬勒為了避開這種不詳的玄學,拒絕將自己的交響曲編號為九,而將其稱作一套聲樂組曲,卻還是騙不過死神。

以上資訊,我是從一個劇裏看來的,此劇名字裏也帶一個9:【九號秘事】(Inside NO.9)。自從2014年第一季驚艷亮相以來,此劇在豆瓣評分基本沒下過9分。 而剛剛播出的第九季,已經確認是全系列的最終季 (豆瓣9.3)

這個終點既令人遺憾,又最是順理成章。除了主創對於數位9半真半假的迷信以外,也表明了他們對於藝術的負責。 如同賈伯斯死前在一家日本壽司店寫下的箴言:「所有的好東西,都必有一別。」——而告別,當然最好在好東西變質以前。

如果要向一個從未接觸過此劇的人做一番介紹,【九號秘事】倒還真的很難概括。 它是一個單元劇,每季六集,人物和故事互不相幹,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發生在一個編號為9的密閉空間裏 。編劇兼主演是一個英國喜劇二人組史蒂夫·佩姆波頓和裏斯·謝爾史密斯,他們會在每集裏面扮演不同的角色,觀眾很多時候都沒法一下子看出來。不過說他倆是喜劇組合,還不夠確切,因為他們的故事非常黑色。 搞笑只是最初的一層糖衣,後續的反轉裏往往藏著驚人的苦澀。

【九號秘事】之所以是口耳相傳的神劇,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它太聰明了,一波接一波的反轉讓觀眾不得不服。 如果說在歐·亨利寫小說的年代,只需要結尾處的一個反轉就可以封神,那麽到了今天,必須三五分鐘一個小反轉,三十分鐘裏必須有兩個大反轉,才能博得觀眾的喝彩了。 【九號秘事】為當代的編劇藝術,設立了一個新的標桿。

其實每一集的開頭,就是一個小型的腦筋急轉彎,有種開盲盒的趣味: 這次被標記為9的又會是什麽房間?你會發現,「房間」的彈性原來這麽大,能變出那麽多花樣:它可以是普通人的家,也可以是大富翁的豪宅,它可以大到一個古堡,也可以小到一個廁所,它可以是閑人莫入的後台,也可以是坐滿路人的地鐵車廂…… 九季看下來,我們大概只能承認,什麽都可以是九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九號。

不論九號具體是什麽地方,它本質上都是一個囚籠。 形形色色的人困在其中,無法閃躲騰挪,只能短兵相接,直面最討厭的宿敵,也直面最討厭的那個自己。讓我們回到整個系列第一季第一集,它名叫【沙丁魚】:一家人玩一個類似捉迷藏的遊戲,最後全部11口人擠進一個衣櫥裏,這時衣櫥從外面被人反鎖、點火——而那個人正是多年前被這家人性侵並冷漠對待的鄰家小男孩兒。

這集一炮打響全劇的名聲,現在回過去看,也可以看做整個系列的提喻:困住人物的,不只是那個衣櫥,其實是每個人的過去。 生活空間之所以總是如此狹小逼仄, 是因為和你在一起生活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欲念——「九號」房間,正是薩特意義上的「他人的地獄」。

而此劇之神奇,不僅在於故事本身,還在於敘述手法。人物雖如困獸,但敘述手法卻總是打破常規。 比如說,它可以用默劇來表現一場偷竊、用莎劇來表現吵架,它可以是一部老電影,也可以是一場真人秀,它可以用辦公室的一連串監控來講述同事的變態,也可以只用家門口的一個網路攝影機來講述鄰居的陰暗。最可怕的故事,往往要用最好玩的方式講述。

其實【九號秘事】一直都有一種喜劇的遊戲精神。遊戲是編劇和觀眾之間的一種默契,我炫技來你喝彩。 但是對於劇中人物來說,遊戲還有別的意義——它可以打破無聊死板的日常生活。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劇中很多情節,都是從一個相當孩子氣的遊戲開始,然後漸漸玩脫,前面提到的經典的【沙丁魚】,就是如此。我還隨機想到另外一些例子,比如女婿非常幼稚地把頭藏進生日蛋糕,結果時刻面臨被斬首的危險,或者一群男人搶著買單,最後動了刀子,卻殺害了旁邊的女服務員……

而遊戲精神其實也有其道德內容,它嘲弄「歲月靜好」的假象,質疑「正確選擇」的準則。 雖然【九號秘事】不搞道德說教,但卻經常引發觀眾的道德思考。 很多時候,它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哲學/社會學實驗。比如備受好評的第九季第一集:一群身份各異的乘客困在故障的地鐵裏,要抓出黑暗中的小偷。誰有權搜身,誰有義務配合,對特定階級和身份的人的懷疑是不是歧視,這一連串的道德拷問就在這小小的車廂和30分鐘的時間裏非常尖銳地拋了出來。此處我不會劇透最後的反轉,只是想說, 即使做出勇敢的、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就有好結果。

結局的不確定性,一直是此劇的一大看點。聰明的壞蛋總是反被聰明誤,但是好人也不見得就有好報。 在單元劇裏,命運的賭註總是很高,因為一切都要在一集裏有個了斷,誰也得不到下一集裏的救贖。不過說起來,每一集的內容雖然互不相幹,但擺在一起,還是能品出一種整體性的社會圖景。 也許是由於歷史悠久,階層相對固化的緣故,英劇對於尊卑有別、新老沖突,似乎特別敏感。 比如說在原本英國版的【黑鏡】裏,把首相降格為豬這種地獄笑話,美劇裏就不太可能出現。這方面拼的不是腦洞,而是無意識裏對於社會焦慮的應激反應。

在第九季第五集——開頭提到的作曲家九號詛咒便是出自這集,是這種焦慮的經典體現。故事說作曲家在完成九號作品前夕自殺,其遺孀設下圈套,引誘他的學生——一個以給富人調琴為業的普通男人——將被詛咒的作品補完。這就是所謂上流社會對下等階層的「利用」,不僅要收割後者的勞動果實,甚至還要收割後者的生命,洗去自身的罪惡,代自己應劫。另外,非常典型的是, 一個看似關於藝術的故事,最終總是要鬧出人命,而最先受害的總是那個和藝術毫無關系、社會階層最低的人:一個女傭。

【九號秘事】就像那些經典的相聲小品一樣,經得起反復播放,哪怕我們早就知道一切反轉。拋開一切噱頭,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到底還是塑造了何種人物,能夠引起觀眾何種共情。所以有些搞笑的台詞我們百聽不厭,不是為了再笑一次,而是因為它用搞笑的方式說出了某種人間真相。雖然喜劇的人物總是有一些誇張的, 但在【九號秘事】裏,他們並沒有淪為單薄的工具人,其存在並非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復雜精致的智力拼圖。

他們的嘴臉,雖然經常是勢利的、刻薄的、醜陋的,但是我們的確能從中感受到真實的人類的情感。 如果給九季以來五花八門的人物,做一個高光時刻或者怪誕行為(這兩者在此劇中常常難以區分)大集錦,那麽它會像一部當代微縮版的【人間喜劇】——最終我們的反應不是嘲笑,反而是一種釋然——讓我們原諒人類的種種愚蠢吧,因為活著就是不斷地犯錯和將錯就錯,也許別無他法。

這並不是我的想象,因為這樣的一份集錦的確做了出來——就在全劇的最後一集。作為一部以聰明世故而著稱的劇集,它會如何收場,本身也變成一種懸念。 它似乎有一百種方法來告別,而最終的結果來看,它似乎選擇了最好的那一種。 我們必須回到主創兼主演史蒂夫·佩姆波頓和裏斯·謝爾史密斯,在演過無數種他人的生活以後,他們終於只剩下最後一個可能:那就是扮演史蒂夫·佩姆波頓和裏斯·謝爾史密斯本人。

早年他們合作的【紳士聯盟】(1999)和【瘋城記】(2009),已經展現了獨樹一幟的敘事天才:包括喜劇和悲劇的無縫銜接,以及一人分飾多人的表演。後來【九號秘事】的火爆,對於追隨他們的老觀眾而言,並不意外。他們一直很成功,也從未聽說過什麽不合的傳言,所以第九季的第六集——虛構兩個人分手單飛的故事——顯得格外有趣。畢竟一對成功的、曾經親密的拍檔,後來為了名利或者「創作分歧」而決裂,這種事在演藝圈可太多了。觀眾完全有理由懷疑,甚至暗暗擔心,他倆其實真有此意。

當然,他倆最終沒有決裂,也不能說是一種「聰明的」反轉——到了這個時候, 我們不再要求聰明,也不再要反轉,毋寧說,我們喜歡這對拍檔的關系,永遠不要反轉。

就像所有獲得過足夠的愛,因而足夠長壽的劇集一樣,【九號秘事】也在時間中秘密發酵,為戲外的現實生活也染上一股自己的氣味。 我們艱難的告別,永遠是雙重的告別,既告別戲內的那些世界、那些人物,也告別自己一路追來的十年。

唯一的慰藉,就是史蒂夫·佩姆波頓和裏斯·謝爾史密斯還在一起,我們還可以期待他們的新作。在最後一集中,他們虛構中的下一部作品叫【艱難前行】(這也是最後一集的標題)。 那麽好吧,與其被困在九號房間裏,不如走出去,雖然艱難,也是前行——陪伴他們的總有彼此,還有我們信任的目光。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