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最糟糕的原生家庭,其實不是窮,也不是沒能力幫你,而是一個窒息的成長環境。通常來說,這樣的家庭會有以下三種典型表現:
1、 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善於制造內耗。
比如說控制欲強,不管什麽事,都一定要按他的來,但凡有什麽不按他的心意,他就開始指責、 嘮叨、擺臭臉。再或者就是不會冷靜地溝通,整個人非常情緒化,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不斷消耗別人,比如說摔了一只碗,打破了一只杯子 ...... 明明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但他就是會不斷指責、抱怨 ......
那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小孩,長大後就會變得自卑敏感,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也大多會變成討好型人格,很難相信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也非常容易吸渣。
因為這種家庭環境,猶如在孩子大腦中內建了一個高敏感危險雷達,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被孩子迅速捕捉,他們的大腦神經都用來發展這方面了,根本沒有辦法去完善自我,發展自己的生命動力,更沒有能力去辨別一個人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
他們甚至可能還會反復愛上那種強勢的、喜歡打壓、控制自己的伴侶,就像斯德哥爾摩癥一樣,有些被家暴的人最後會選擇認同施暴者,被打罵大的孩子最後也會相信打是親罵是愛,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是他們所熟悉的,對愛的體驗。
2、 父母有「債主心態」。
這類父母呢,他們養育小孩,就是抱著投資收割的心態,期待孩子長大以後能償還他們,甚至很多父母還會把自己性格和生活上的種種無能、過往的遺憾,以及當下的不如意,全都怪罪到孩子身上,動不動就說「你不知道我有多辛苦」、「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
而這就導致很多小孩從小心裏就充滿了深深的罪惡感,所以出生在這樣原生家庭裏的孩子,幾乎都是外人眼裏的孝子賢孫。
但這種「孝順」裏面,大概一半以上由深層的罪惡與虧欠感組成,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講,這就是典型的「愚孝」。因為你不是拯救者,你改變不了 父母一輩子的思維模式,你可以愛他們,理解他們,但你唯獨不能承擔父母種下的因果和命運。
所以如果一個人一輩子沒看清父母的「債主思維」,不懂得與父母建立適當界線,那他可能一輩子都會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無法發展出「真性自體」,他也沒有辦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不敢讓父母不開心,甚至在自己的戀愛、結婚方面,都不敢自己做決定。
3 、父母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溫暖和愛,而是冷漠和自私。
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遭遇一段巨大的孤獨,如果他沒有選擇去依賴別人,從別人身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關心,而是靠自己去習慣,去做其他事情來緩解這種孤獨,那麽他長大後可能會變成一個獨立的人。
因為 缺愛必定代表著需要從小自立。每當別的小孩遇到困難時,總會有父母對他的關愛來鼓勵他解決,而他沒有,只有靠自己腦子思考去如何解決,久而久之,他對於想從父母身上獲得愛的欲望就會減弱。
所以習慣這種方式的孩子 , 對家裏的歸屬感必定會很弱 ,同時他們也很難去建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比如我們常見的回避型依戀,他們就是外表看上去非常穩定可靠、獨立強大,但實際上你扒開他,就會發現裏面全是破碎。
因為心 的 成長是需要愛的,如果 父母 只 是 把孩子的身體養大,但是無法給 他們 提供情緒價值,滋養內心,那這個孩子只是身體長大了,心是完全沒有力量的 ,他們 不管做什麽都是半途而廢 的。
所以明白嗎?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災難可能是淪陷性的,當然我說這些,並不是想讓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到原生家庭上,而是你要意識到在這個過程裏面,你是存在創傷的。
你只有先意識到,才能知道如何去成長。因為 童年創傷真正的卡點不是曾經歷了什麽,而是如果 你 尊重和承認了童年的痛苦, 並且還認同了,那 這一點 才是致命性。你必須 要重新看待父母,重新理解人性,包括自己本身 。 所以 為什麽 我們要去挖掘 童年 創傷?因為這個過程, 其實 就 是改變對這個世界,他人,自我的根本性認知,相當於重新開機人生。
我是雨宸,如果你有其他情感或者心理上的困惑,每周三到周天中午 11 點,來我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