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Lenu
編輯|王海燕
日光猛烈,萬物顯形。在套著衛衣戴著耳機頂著墨鏡擠地鐵的某個周一早上,我突然理解了「偷感」這個詞。那不是一種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害怕被人群關註,恨不得縮在角落成為透明人的i人內容嗎?
而墨鏡絕對是治愈「偷感」的重要存在。 無論男還是女,出門戴上墨鏡,不僅擋烈日、防沙塵,還能遮住長期熬夜加班的黑眼圈, 還在無形中釋放了「本月social額度已透支」的強訊號,避免掉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交局裏的尷尬場面。
連自律幾十年如一日,精致到頭發絲兒的貝嫂都表示,內衣可以不穿,但墨鏡必須要戴。而「松弛感的神」達妹無論是騎行、逛街還是去吃brunch,出現在街拍中總是戴上復古感十足的方形墨鏡。
再想想看時裝周秀場上的時尚編輯、設計師及明星們,總是被墨鏡擋住三分之二的臉,當夜幕降臨或者進入室內,他們甚至也不打算摘下墨鏡。華倫天奴創意總監 Pierpaolo Piccioli 談到自己室內戴墨鏡的原因時說, 「它幫助我與自己所做的事情保持距離,令我擁有一種被保護的安全感」。
【穿普拉達的女王】劇照
當然,對於打工人而言,想要獲得這種被保護的安全感,還要考慮一下同事及老板的目光。畢竟在室內戴墨鏡,總有種「裝杯感」。
打工人的室內墨鏡更有借鑒意義的搭配方式,或許是半透明鏡片以及極簡鏡框 。遮臉顯瘦,修飾五官比例的同時還低調簡約,完美契合了近年來流行的「書呆子」風,為OOTD增添了一點書卷氣。 剛剛結束的白玉蘭獎上,周迅就頂著一副細框眼鏡二封視後。
其實,回歸到日常,墨鏡更常出現的地方是旅行拍照的時刻。 除了功能性的防曬,墨鏡深度治愈過每一個鏡頭恐懼癥患者。戴上墨鏡,拍照像陳嘉玲(【俗女養成記】女主)一樣閉眼也沒所謂;方圓臉、左右臉不對稱,臉型不流暢等等這些問題幾乎統統可以靠一副墨鏡解決。再不濟,把墨鏡直接卡在頭頂,既營造了松弛自在的氛圍感又拉長了臉型,一秒get高顱頂,視覺顯瘦。
在這方面,貓眼墨鏡和方框墨鏡堪稱是最佳選擇。 經典貓眼太陽眼鏡,深受五、六十年代的造型風格影響,復古時髦,摩登範兒十足,而鏡框外邊緣線條高高揚起至太陽穴的造型設計也可以在視覺上弱化顴骨的存在感,呈現更柔和的面部輪廓。在【蒂凡尼的早餐】裏,奧黛麗·赫本就佩戴了一副超大貓眼墨鏡,搭配小黑裙以及一支長煙鬥,營造了Holly Golightly這一經典熒幕形象。
【蒂凡尼的早餐】劇照
至於方框墨鏡,則對修飾下頜線超級友好,oversize大方框墨鏡在瘦臉神器這個賽道上堪稱一騎絕塵。 這兩年不少品牌都開始做眼鏡配飾系列,方框墨鏡幾乎是其中必出現的經典款的存在。當然,方框墨鏡的流行與80年代全球流行文化的興盛脫不開關系。那一時期,Georgio Armani 推出了權力套裝 (Power Suit) ,主打大廓型和誇張的墊肩,來充分展示女性的氣場和力量感。
在該潮流之下,不少經典墨鏡品牌力推棱角分明、率性勁黑的方框墨鏡,再加上流行文化偶像麥克·傑克森與麥當娜等人的加持,方框墨鏡一時之間成了幾乎人人必備的墨鏡款式。
【玫瑰的故事】劇照
其實,旅行中不一定要非要帶全黑方框墨鏡才稱得上是酷girl,如果想要增加旅途的玩趣感,彩色粗框眼鏡則是比較好的選擇,搭配同色系的服裝,令人眼前一亮。【玫瑰的故事】裏,劉亦菲飾演的黃亦玫就有不少類似的造型。
另外,最近被大多數人盯上的墨鏡大概是 6月28日在中國大陸預售的蘋果 Vision Pro 。回想 Vision Pro 開售前的預熱廣告,20秒混剪了11部影視作品裏關於眼鏡、護目鏡、頭盔等眼部佩戴物的片段。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麽功能和造型兼得的眼鏡會成為電影及秀場裏的經典配飾。
從顯性意義上說,墨鏡絕對是提供強烈風格化的服飾配件。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墨映像是某種制服,矩陣世界裏主角們從頭到腳全副武裝,在隱匿身份的同時也令角色成為無情的殺人機器。然而真實世界的他們穿得無比樸素,連武器都沒有,遑論墨鏡。
【黑客帝國】劇照
至此,黑色及踝皮革風衣和超窄墨鏡形成了一種獨特「黑客帝國」式美學,代表某種冷酷、神秘的未來主義,眾多時尚品牌的廣告大片中都曾讓模特戴上超窄墨鏡,傳達一種神秘的、未來主義的氣息。肯豆、卡戴珊等人的私服裏也無數次出現類似的造型。
而在「墨鏡王」的電影【重慶森林】裏,林青霞與王菲飾演的角色都愛戴墨鏡,只不過兩個人是同款不同色。女殺手(林青霞飾演)戴著紅框,眼睛被墨鏡遮得嚴嚴實實,頗有點冷酷的味道,而阿菲(王菲飾演)戴著白框,總愛從眼鏡上方看人,靈動俏皮。 眼鏡的顏色似乎也成了兩種不同性格的符號化標簽。
【重慶森林】劇照
而在秀場內外,從橢圓玳瑁眼鏡到全包裹式盾形墨鏡、再到慵懶迷人的貓眼墨鏡,不同風格的墨鏡為品牌的成衣系列風格提供了完整度的證明。就像趕去今年米蘭時裝周看秀的某位演員說過的,「如果我的造型是一個句子,那麽墨鏡就是那個句號。」
當然了,無論是電影還是秀場,對於都市麗人而言,都始終存在距離。在每個疲憊的工作日裏,在人擠人的特種兵旅行路上,墨鏡提供的是另一種功能。
【北京愛情故事】劇照
比起冒著精致醜和遺失半小時睡眠的風險,墨鏡對於穿搭能提供的減法美學堪稱一種魔法,讓人將極度精致,簡化為很法式、很慵懶的時髦感 (effortless chic) 。一件襯衫+一件牛仔褲,或者直接one piece,戴上同色系墨鏡,拋開純粹的時髦內容,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可稱作是一種勞保用品。作為防曬剛需,它不在鼻梁,就在頭頂,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在幾天沒洗頭的帽子上,或者是忘記戴項鏈,需要營造一點「V領」感的衣領上。
墨鏡就是像是勤勤懇的打工人,哪裏需要哪裏搬。喊出「都想避風,誰當港啊」這句話的人,應該來問問墨鏡,如果墨鏡會說話,它一定會回答,「我就是那個港!」 墨鏡令你堅持素顏、拒絕服美役的同時,也能忘記偷感,自由地按下自拍按鈕,來一張「隨時在路上」的氛圍感自拍。
【風吹半夏】劇照
從這一角度來說,墨鏡更像是一種低調的自我防禦,一種盔甲讓人可以放棄表情管理,在社交場擁有片刻的做自己的余裕。
仁科最近在【桃花塢4】裏就說,自己喜歡用戴著墨鏡消化悲傷,「悲傷是我的底色」,我不需要融入他們,融入進去那就一起,融入不了就散了。所以才有眼鏡品牌打出概念,認為墨鏡是社恐希望拒絕無效社交時,在感覺尷尬不想被別人的目光處刑時…… 在每一個希望不被打擾的每一個時刻,賦予人們勇於「關門」自由的利器。
事實上,墨鏡從一開始出現,就擁有了物理意義上的身體保護以及心理意義上的情緒保護的雙重功能。 據說,第一副眼鏡被發現於魁北克(十三世紀),愛斯基摩人在打獵時,為了避免被反射在冰面和雪地上的光線晃到眼睛,發明了一種由骨頭制成的眼罩。而在大約十二世紀的宋朝還出現過深色鏡片的眼鏡,判官戴上,會在最終判決時掩飾眼中流露的情緒。
到了現在,愛戴墨鏡的文化名人實在太多,從導演界的戈達爾、王家衛、賈樟柯,到音樂界的鮑伯迪倫、約翰列儂以及時尚界的老佛爺和安娜·溫圖爾,從根源上來說,為什麽人們墨鏡愛不釋手?是出於醫療原因,保護眼睛以免受到強光傷害?還是滿足時尚配飾帶給他們的身體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又或者是在試圖建構某種墨鏡文化上的自我表達?
瓦妮莎·布朗 ( Vanessa Brown ) 在 【Cool Shades: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Sunglasses 】 一書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了墨鏡近幾年在大眾市場廣泛流行的原因時,她說「在一個充滿威脅的世界裏,人存在的連貫性受到沖擊,這種時刻,一個能夠表明堅不可摧、內在鎮定和外在堅韌的事物(太陽鏡)就會產生異常廣泛的潛在共鳴」。
換言之,在疲憊脆弱的生活成為常態時,比起張揚地向世界展示自己, 我們更關心的是擁有喘息的瞬間以及做自己的松弛和余裕,而這竟然可以靠一副墨鏡實作,最起碼是無限地接近那個理想中的松弛自信的自己。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同同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