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本能,回憶起童年,你最美好的回憶大機率是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光。
但當大人面對孩子時,玩似乎又變成最不重要的——
▨ 去年新聞裏曝出一些學校取消課間休息十分鐘,讓孩子為了「安全」安靜地坐在座位上
▨ 一些父母經常會說孩子在「瞎玩」,或者玩就是不務正業
▨ 也有一些時候,一開始的玩耍不知不覺變成「競賽」,孩子被逼著上興趣班,興趣全無
事實上,「玩」的重要性被人們大大低估了。 樂高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創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釋放玩樂超能力」。孩子們在玩耍中鍛煉肌肉,感受快樂和放松,接受挫折,學習人與人相處的規則……這些能力甚至會陪伴他們的一生。
甚至, 透過玩耍還可以開展心理治療。 兒童遊戲治療就是透過遊戲給予孩子「玩出」他的情感和問題的機會,就像在成人在心理咨詢中「談出」他的困難一樣。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邀請到 資深兒童心理遊戲治療專家 王文秀 老師 ,請她聊了聊:玩到底對孩子有什麽意義?會玩和不會玩的孩子在長大後會有什麽不一樣?以及我們如何透過「遊戲」——這門孩子使用的語言,來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幫助孩子。
王文秀, 中國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前理事長,中國台灣遊戲治療學會遊戲治療督導,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咨商系退休教授,清華大學(前)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咨商系教授兼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中國台灣咨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中國台灣輔導與咨商學會理事長。 曾 擔任遊戲治療師、遊戲治療師督導、開設碩士班遊戲治療課程與帶領遊戲治療工作坊多年;曾於 2008-2009 至美國北德州大學(UNT)遊戲治療中心休假進修一年。
以下是王文秀老師的自述:
01
你做所有正確的事情,然後失去所有的樂趣
很多人會覺得,「玩」,這就是一個本能,有什麽好會或者是不會的?但是的確在我的經驗裏面,有一些成人,他們來處理一些困擾的議題,通常會談到自己的童年經驗,真的就不知道什麽叫做玩,或者玩的記憶非常有限。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整個成長經驗讓他不敢玩,因為他覺得玩可能會涉及到輸贏,或者有被嘲笑、被孤立這種很不堪的經驗。還有一些孩子雖然在玩,但還是很局限的,玩一玩就會被大人說你不能玩這個,你要用功讀書,你要去補習,你要去做什麽……甚至有的「玩」會被大人責備,說你就是玩物喪誌,你玩這個昆蟲,玩這個樂高,玩一玩可能你的學業就會跟不上,所以導致整個玩的過程裏面都沒有很好的體驗。
也有一些孩子根本不能玩,家裏的經濟比較困窘,可能放學回家就要幫家裏做這個做那個,沒有時間玩。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 「親職化」,很小的孩子要做超乎他那個年齡應該做的事情,或是被迫要當成懂事成熟的小大人,就錯過了要玩的那個階段。
如果這樣一個孩子,他不知道怎麽玩,也不允許自己玩,或者是他玩的經驗都很挫敗。那我想象他長大了以後,如果真的碰到挫折,他們沒有辦法讓自己回歸到本心,用最單純的方式來陪伴自己,他可能就只會買醉,或者其他一些方式(讓自己好受一點)。但如果他可以 讓自己回到很單純的「玩」的狀態,舒壓方式或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比較多元一點。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會玩的人能夠允許自己失敗,碰到挫折可以再站起來, 因為在玩的過程裏面,絕對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你所願。比如今天我玩騎馬打仗,我們這隊輸了當然會不開心,可是明天這個事情過去了就好了,或者我今天玩個折紙,沒有折得很好,但也不是世界末日。如果沒有這種輸贏平常心的心態,他長大以後就會認為,所有的事情我只要投入時間心力,就一定非贏不可,沒有辦法放松,一直處在很緊繃、很高壓、很焦慮的狀態裏面。他會把很多事情的失敗歸因到自己身上,傾向 於認為是我的問題,我就是一個很沒有價值的人,或是怨天尤人,認為都是別人造成他如此痛苦。
這樣的人價值觀或行事風格可能會比較單一,對錯好壞只能二選一,我要麽就是一個好人,一個好爸爸、好媽媽,要不然我就不是一個好人。日子會過得很嚴肅,因為他不敢輸,不敢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周圍人也可能會覺得他很無趣,因為永遠都是板著一張臉,看到有人在玩手機或者手遊這些,他就會覺得你在玩物喪誌。但事實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關鍵看你怎麽玩,你怎麽用它來幫你解決壓力,怎麽跟人互動。而不是單一地說玩這個就完蛋,你就死定了,你就是一個糟糕的人,不是這樣的。
02
會玩的孩子,反而是不會變壞的
但「玩」在很多人的眼中,重要性可能被大大低估了。我記得之前看新聞,一些學校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不讓學生隨意打鬧,就取消了課間 10 分鐘活動,聽說還創造出一個名詞叫「廁所社交」,很多小朋友必須要到廁所、洗手間的時候,才能簡短地交談幾句。
我第一個感受是震驚,第二個是心疼,這個其實對孩子來說非常不好。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就是瞎玩,而且玩的時候大人越不喜歡你就越開心,雖然會有點緊張,也可能會弄臟、跌傷什麽的,但好像也不是什麽大驚小怪的事,頂多就是傷口不要給大人看到,免得又挨罵又挨打。而且那些跌傷如果不是很致命的傷,反而會讓孩子越挫越勇,越受傷就越知道要怎麽保護自己。
我理解家長疼孩子,擔心孩子在玩的時候會有碰撞、受傷,但我們大人是不可能一輩子都跟著他(孩子)的, 避免孩子受傷,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從小挫折、從「受傷」裏面去學習的能力。
孩子們到學校去,當然他的學習非常重要,但不要小瞧下課這 10 分鐘。我記得之前到小學裏面去做督導或者去開會,我最喜歡下課的時間站在走廊上看,有些低年級的小朋友,他們手牽手去到池塘邊,看蝌蚪,看生態,他其實是在觀察,獲得第一手的資料。也有的三三兩兩在玩跳橡皮筋或者是踢毽子,看著很簡單的遊戲,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因為它在練習平衡。有的孩子可能會去爬遊樂場的那些設施,在這個過程中訓練他的大肌肉、小肌肉。
中高年級的孩子可能去踢足球,玩籃球,這整個動態的過程就更重要,他們要練習自己技術的精進,不然會被嘲笑;因為是 teamwork,要有團隊精神;還要研究策略,我們這一隊這次輸了,那下一堂課 10 分鐘,要想辦法重新調整我們的布局;有的孩子輸不起,他可能會賴皮,會作弊,但這樣就會被別的小朋友唾棄,大家就不跟他玩,那他可能就要去學習(這個規則),學會妥協。這裏面能學到的東西太多了,都是上課學不到的。
▷ 【追風箏的人】但我們現在讓孩子整天坐在教室裏面,用到的只有大腦,對他的學習效果反而不好,因為他沒有辦法從靜態到動態,讓大腦的不同區塊去做一些調整。當然我也很理解,因為現在不管幼稚園或者是小學,我相信大家都很怕出事情,因為被申訴太可怕了。但我希望家長碰到孩子在學校跟人有沖突的時候,是不是也能多一些客觀的理解。
舉例來說,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先問孩子,你要不要告訴爸爸或者媽媽發生了什麽事情?(先不預設怎麽樣,也不要兇神惡煞地去問。)而不是馬上就要去跟校方去控訴,說你這邊做得不好,讓我的孩子受到傷害,或者是對方家長必須要來跟我道歉,否則我要去報警之類的,這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反效果的。
當然一些基本的安全真的是需要註意的,但除此以外, 小朋友之間基本的這種互動、沖突、碰撞、跌倒(走路都會跌倒),我覺得都不用特別地擔心。 我之前甚至開玩笑地說,一群孩子裏面通常有一個看起來就是孩子王,他可能書讀得不好,但就是有領袖特質,大家都會跟著他,他的點子特別多、特別壞,屢屢可見其功。然後這個團體裏面還會有一個比較聽話的,乖巧的孩子,書讀得很好,但搞不好下半輩子你要靠那個孩子王。因為他腦筋動得快,很靈活,也有能力操縱局勢。
所以 其實會玩的孩子,反而是不會變壞的 。但是我們今天抹殺了孩子(玩的能力),不讓他們玩,某種程度上真的很可惜。
03
當玩耍成為「競賽」
到底什麽是「玩」?
「玩」的第一個特質就是它是自願性的、是自發的。 比如一些小孩子被父母逼著去上培訓班、練琴什麽的,這就違背了「玩」的本質了。外人當然也可以鼓勵,但並不是說你非得(做)不可。大人如果有別的期待,比如我們家的小孩現在對這個鋼琴好像有興趣,會不會是將來的貝多芬?最起碼「演技」好一點,先不要把你的意圖顯露得太明顯,可以心裏面默默觀望,因為一旦「汙染」了,就會讓這個事情不再是自發性的。
第二個特質是玩的過程裏面是沒有輸贏,沒有好壞的。 我記得以前去台灣一個小學,在教室裏看到每個小朋友的桌上都放了一幅畫,其中有一個小朋友畫得很天真,我拿起來說,誒,這看起來還不錯。旁邊跟著的那個老師馬上就跟我說,這個如果拿去比賽的話一定不會得前三名。他們有標準答案,這個孩子的畫某個地方有留白,所以一定不會得獎。我在想如果我是這個孩子,我本身喜歡畫畫就去畫了,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留白,可是我就覺得這樣子漂亮,但你今天告訴我說不能留白,然後我才能夠得獎,或者我這幅作品才會被認為是一個好的作品。我覺得已經離「玩」很遠了,是為了滿足一些世俗的標準,那就不是玩的本質。
第三個就是沒有時間感 ,孩子可能一投入之後,天吶,怎麽兩個小時都過去了?我怎麽可以專註這麽久?老師都說我是多動癥,註意力不集中,可是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完全沒有時間感,就是很全神投入。
最後,「玩」的過程中,你的內在會有那種成就感,或者是很有掌控的感覺。 比如我想做這個事情,我今天先練到這裏,明天再繼續,但我雖然已經離開,但是腦袋裏面會想,明天從哪邊開始?要去補強什麽?這個孩子本身就是很投入,很自在的,是他可以掌控的,那不是外人來說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麽樣。
如果從這幾個角度來說,大人可能真的要捫心自問, 你一定要讓孩子學,你的目的是什麽? 是不是只是讓孩子在滿足你的願望?
▷ 【小歡喜】還有一種情況是,哪怕孩子一開始真的有興趣,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他很可能會有個撞墻期、高原期,就是不想學了,覺得累了,沒意思了,可能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但這個時候大人常常會說,你知不知道我在你這上面投資多少錢了?你不是答應我要練嗎?這些話也都沒有錯,但你逼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是一個順從型的孩子,他會聽你的,可他不是為自己,是為你。那如果是一個很反抗的孩子的話,他可以用陽奉陰違的方式,只要你靠近了就假裝就彈一下、練一下,然後你走開就隨便亂彈。只是讓孩子更覺得這件事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義務,那個就真的已經脫離他原來想做事情的樂趣,非常地可惜。
我有好幾個朋友,六十幾歲了,他們是大學教授,退休以後再重新自己請老師來教她彈鋼琴什麽的,重拾小時候的興趣,好像那個夢幻一直都還在, 現在已經不為任何人,就是為自己想彈,然後一次一次,一曲一曲,從很簡單的到比較復雜的,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 。所以我真的很希望我們大人,能夠多給孩子這樣一些呼吸的空間。
04
「玩具是兒童的文字,遊戲是兒童的語言」
其實我們還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玩的本能來做很多事情。我是做兒童遊戲治療的,直白點理解就是透過「遊戲」來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當然這個遊戲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那種兒童遊樂區還是不一樣的。
專業人士的遊戲治療有三個要素, 一是遊戲師這個人,二是遊戲室的整個空間,再加上這個空間裏面的這些玩具,組合起來形成治療性的因素, 可以讓孩子在遊戲室裏去克服他的逆境,突破他創傷的地方。比如一個孩子是家裏的獨生子女,但是 5 年以後爸媽決定生一個弟弟或者是妹妹,那這個孩子可能就覺得被疏忽了,很想要掐死那個小 baby,又覺得自己不應該,就陷入了沖突的情緒中。或者孩子第一天到幼稚園,或者到小學一年級,會出現分離焦慮,如果沒有辦法靠自己的方式或者大人的支持度過,也會來到遊戲治療室裏面。
當然不排除有的孩子真的需要精神科醫師幫忙用藥控制他的情緒,或者多動癥或者自閉癥的孩子,也需要透過特殊教育的渠道,這樣多管齊下一起來幫他。
▷文秀老師訪談過程中向我們展示的兒童遊戲治療室一角遊戲治療界有一句名言, 「玩具是兒童的文字,遊戲是兒童的語言」。 平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用語言和孩子交流,但其實孩子太小,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那麽強,他的右腦是已經啟動了,所以直覺性的這些東西他都有,但是左腦還沒有那麽發達,很多時候沒有辦法付諸於文字和語言。所以才需要透過玩具,透過遊戲,讓我們大人來解讀。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能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事實上是 OK 了,但是他不想說,拒絕溝通。可能他曾經也願意講,但是沒有得到好的回應,大人會說你胡思亂想,或者都是你的錯,久而久之就讓他決定我不說了,反正說了也沒人了解我。再或者有些事情對孩子來說太痛苦了,太羞愧了,他甚至都想用個黑盒子蓋起來,永遠不要去揭露,但(創傷)是掩埋不掉的,在學業,在人際關系上的困擾都會顯現出來,但是他就沒有辦法說。這個時候,遊戲治療也可以幫助大人去理解他到底發生了什麽。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具體這個過程是怎麽透過「遊戲」進行的?我可以分享一個故事,是美國的教科書上的例子,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一個小男孩大概有五六歲,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關系很好,五六歲的時候父母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後來奶奶生病住院,沒隔多久,孩子聽到爸爸媽媽在說,奶奶去世了。但不知道什麽原因,父母沒有帶孩子去參加奶奶的告別式。其實小男孩不懂什麽叫去世,也沒有辦法很清楚地知道死亡的意思,他就繼續這樣過日子。可是後來父母就發現這個孩子的情緒起伏變得非常大,還經常很暴躁,於是就帶他去做遊戲治療。
到了遊戲室,小男孩一開始就在玩,和一般五六歲的孩子玩法一樣,沒什麽特別的。後來他經過一個玩具電話(遊戲室的東西都要擺固定的位置),就是那種傳統電話的樣子,孩子繞來繞去,晃一圈晃一圈,每次看到那個電話就稍微停頓一下,但是也就視若無睹地走過去了。大概是第四次,孩子走到那個電話旁邊,拿起話筒,然後就餵餵餵餵餵,再掛掉電話,治療師也沒有說別的,只是看到孩子把這個拿起來,放下去,然後孩子就繼續玩別的。下一次孩子還是走到這邊來,撥了號,但是他這次說: 「餵,是奶奶嗎?」 就這樣又過了好幾次,孩子每次來不管前面玩什麽,這個(電話)就是他的一個主題,所以他在遊戲室裏跟奶奶的對話就越來越多,甚至後面他會說: 「奶奶你在天國好嗎?爸爸媽媽說你在天國,可天國到底在哪裏?天國離這裏很遠嗎?」 當然,電話那邊不會有人回答他,於是他講完就掛掉了。
又隔了一兩次,孩子還是繼續用這個電話,他說, 「奶奶你騙人,你有答應我要帶我去迪士尼,可是你都沒有,奶奶你騙人,我討厭你。」 然後就很生氣,把電話掛掉。再隔一兩次,這個孩子還是把這個話筒拿起來,他跟奶奶說, 「奶奶,我上次說我很討厭你,我跟你道歉,其實只有一點點的討厭,但是我更想你。我好希望有機會能夠跟你再玩,不管是去天國或者去哪裏玩。奶奶,我真的好想你。爸爸媽媽說天國很遠很遠,要等到我死掉才能去,所以我希望你在天國能夠過得很快樂,再見。」
然後你猜下次這個孩子還有沒有玩這個電話?對,他就沒有再玩了,他完成了對奶奶的哀悼跟告別。
透過他自己在這個遊戲室玩,允許他用自己的步調、他的速度、他的方式去表達。從一開始的試探,中間一度是生氣的 ,直到最後他把那個哀傷表達出來,他就完成了哀悼之旅 ,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就過去了。如果真的讓這個孩子用語言和大人說,我不相信他可以說得這麽完整,他頂多說我很討厭奶奶,或者是我很思念,但是可能很難用嘴巴說出我的困惑到底是甚麽,或是我有這麽多復雜的情緒。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我想,這個就是遊戲治療比較特別的地方。有時候語言是被社會化的歷程,但是不說或者是說不出口的那些東西,其實都還在心裏面,也會影響孩子當下,甚至長大以後的人格發展、自信心或是人際關系。
如果父母也能了解一些遊戲治療的基本知識,就可能開啟一扇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視窗,能更好地去理解孩子。當然,如果說真的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的)端倪了,或者說超出你的能力的話,還是要盡早去求助找專業的治療師,用合適的方式跟家長一起來協助孩子突破困境,順利成長。
🎮 🎮 🎮
時隔三年,王文秀老師專程從中國台灣來到北京。 為簡單心理的學員帶來 【兒童遊戲治療地面工作坊】, 助力掌握遊戲治療的精髓,成為孩子們心靈旅程的引導者。
王文秀老師致力於傳承以兒童為中心療法的理念和技術,帶領兩岸遊戲治療工作坊多年,積累了深厚的理論與實戰功底,課程內容貼合實際,實操性強。
全新 4+3 授課模式,集學、練、督三位一體。 4 天地面集訓,聆聽、演練、討論、問答等多種學習體驗形式。
3 場線上團督,有機會匯報個案接受督導(內圈席位僅限前 6 名)
內容涵蓋理論、技術、套用場景及重難點答疑,生動立體地帶領學員學會利用遊戲治療在實踐中接待、評估、制定治療方案,開展咨詢工作。
👇上下滑動了解詳細課程內容👇
授課安排——
線下集訓:
7 月 4 日-7 月 7 日(周四-周日)9:00-16:00
線上團督:
8 月 3 日(周六) 9:00-12:00
8 月 10 日(周六) 9:00-12:00
8 月 17 日(周六) 9:00-12:00
招生人數——
精品小班,滿 30 人開班, 40 人滿員
外圈席位原價 5499 元,大促價 4999 元
內圈席位原價 5799 元,大促價 5299 元
並加贈【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指南 36 講】
👇立刻掃碼檢視課程詳情👇
如果對於課程有疑問, 請添加簡老師詳細咨詢。
👇立刻掃碼添加👇
采訪&撰文:寒冰
封面:【穿條紋睡衣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