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在為過年胖3斤焦慮時, 有人已經乘坐subway(Subway),抵達了健康的終點。 」開工一周,原本蕭條一冬的Subway,如期迎來了它「減脂門徒」入學潮,比綠化帶更早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即便從去年開始,關於Subway的閉店說甚囂塵上,但是盤踞在北京各大寫字樓附近的Subway,仍是打工人首選的自律飯。 「除了健康之外,主要是吃了不犯迷糊,可以更高效地做牛馬。」
圖源@糯米糯糯nono
與此同時,在互聯網上還有一批自稱 「賽門」 的Subway死忠擁護者,高舉門派大旗——
圖源@肉桂桂桂桂貴桂
在他們看來,Subway從不會像其它速食店那樣,隔三差五推出新品,門店裏的選單因為太久不換,甚至有了一層模糊輪廓的 數位包漿 。 這種有悖於現代餐飲思維的營運策略,讓它常年被人忽視,人們每周四都為肯德基瘋狂,殊不知 Subway的周五買一送一同樣慷慨 。
而且,吃Subway沒有太多罪惡感,可消解掉總想來點高熱量下午茶的想法。有人甚至會在工作日,帶一根12英寸的Subway,作為啃一天的 「續命幹糧」 。
「它和漢堡最大的區別是,長條形狀使其更容易入嘴,而不是吃幾口就從圓餅變成巨大的圓環,給你的臉來一記沙拉醬暴扣。」
從配料到吞咽的全過程,Subway都在為打工人營造一種 克制 的氛圍。「它在告訴你, 菜要一樣樣選,註意熱量;飯要一口口吃,保持體面 。」
而在眼下,Subway成了一種救贖,一些亟需飲食贖罪的都市打工人,開始走進Subway。「Subway就是 食欲臨時拘留所 ,吃了後不至於犯罪,消化完畢可以毫無負擔地離開。」
都知有個「麥門」,卻不知有個「賽門」。跟互聯網上耳熟能詳的各種飲食幫派不同,Subway的信徒屬於小眾門派那一撮,你絕少能在大數據裏被動刷到他們,但這並不意味著賽門真的沒落了。
圖源@糯米糯糯nono
自封 「賽門P8」 的小韓解釋,「畢竟過去10年間,Subway推出的新品屈指可數,也不花力氣請明星代言,從不給賽門信徒的談資提供新物料。可以說 賽百門還能屹立不倒,地基都是被我們日復一日、一口口吃出來的。 」
據說,「賽門」主要分兩派,一派是Subway死忠粉。對別人來說,Subway難吃;對他們來說, 這種難吃天生適配他們的味蕾 。這種對Subway的偏愛甚至演變成了某種信仰。「一個喜歡吃Subway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裏去。」
圖源@Erstickt
「畢竟一個人的食道,如果連冰冷又粗獷的全麥Subway都能忍受,那他對世界的包容度,至少已經趕超了7成人。」
另一派追求幹凈飲食,對食物的要求就是 「能夠維持生命體征」 。在他們眼中,Subway的味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疊拼三明治是看得見的健康。 「一天一個Subway,keep the doctor away。」
走進Subway的門店,你會發現這裏的主色調只有紅、黃、綠。在賽門信徒心裏,這些顏色對應的概念是「健康紅綠燈」。「紅燈是彩椒和牛排,綠燈是蔬菜,黃燈是小麵包。遵守Subway的秩序,健康就不會扣分。」
圖源@Dumpling!
最近,對剛開工的北漂班女Abby來說, Subway是「讓失序的老家生活得以迅速回到軌域的必要選擇。」 跟往年一樣,除了制定健身計劃,Abby已經連續吃了一周的Subway。「平時,我每周一三五都會吃Subway。甚至面試的時候,也會下意識搜一下新司附近有無Subway,以此確認我的健康生活能夠無縫銜接。」
對Abby來說, Subway是她的生活圈層裏價效比最高的白人健康飯 。「比起動輒七八十一份的自選沙拉,Subway屬於健康餐裏的濟貧餐,吃飽只要二十多塊。」而Subway的味道也屬於健康餐裏好吃的那一掛,「他的麵包品質非常高,現烤出來表皮酥脆內部蓬松,加上起司和各種蔬菜,妥妥的涼菜卷餅。」
在北京,Subway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工餐選擇,除了健康,也因為出餐快。「前有壓縮餅乾,可以更快獲得熱量;今有壓縮輕食Subway,幫你壓縮時間。 肯德基還得炸一下,Subway只需要夾一下。 」
「Subway不光價格有優勢,而且 跟預制菜相比,疊拼三明治就是看得見的健康和幹凈。 」在國貿上班的阿關說,「三明治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做過的人都知道有多費勁。做一次得買齊兩種綠葉菜、番茄、青椒,外加一大包起司,用不完的放冰箱,最後都壞。與其這樣還是外賣Subway,價效比更高。」
都說冬天是Subway的蕭條季,吃完了都得打個哆嗦。但是這種飯後應激哆嗦,也被不少推崇生活化減脂人士,視為一種對自己很好的飲食苦修癥候,「這意味著你沒有攝入多余的熱量。」
「食材拿出來跟冰櫃溫度一樣,‘賽門’老手到了冬天都是放手裏捂一會才吃,而且只有門店堂食的第一口才是熱的。」
圖源@momo
有人曾在遊完泳後去吃Subway,本想攝入一些能量,彌補自己剛失去的體溫。結果吃了一份才發現,自己反而被Subway攝取了一些熱量。 「就像是它的名字subway一樣,如同地鐵一樣冰冷堅硬,開進我的嘴裏。」
新媒體營運文欣記得,某年冬天第一次吃Subway就是被它的「冷」背刺了一下。「豬頸肉連味道都幾乎沒有,就像是Q彈的模型,夾著雞肉的饅頭都比Subway好吃,但是如果你吃饅頭了,必然也會配點炒菜。 本質上,Subway賣給你的既不是食物也不是選擇,而是沒有啥選的。 」
圖源@小豬貝天天開心(求上岸版)
有人說,Subway就是 「白人齋飯」 ,一種與生活方式配對的飲食哲學。「你相信吃了這些冷餐,假以時日,就會獲得幹凈的血液。麵包吃進去,腸油都給你刮出來, 對於很多過年後迅速進入Subway的人來說,這就像是胡吃海塞後的贖罪券。 」
對初到中國的老外來說,Subway就是老家飯。這種不管是從味道還是服務上,都一以貫之從未進行過在地化更新的冰冷風格,讓他們在Subway找到了一種久違的熟悉感。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第一次來北京的肯德基就驚了,覺得比美國的更好吃。 結果進了Subway一嘗,嘗出了一模一樣的糊弄。 」大學生安維告訴我,正在計劃留學的他,調侃Subway是 留學生真正的預科班 ,「你可以在這裏先學習如何適用白人飯。」
在這種對胃口粗暴對待的過程中,也不乏精細的體驗。作為疊拼三明治,消費者從一開始的選麵包、選醬到選配菜,都是全程參與。「有不少人卡在了‘如何選醬’上,要頂著服務員和其他顧客的目光壓力進行艱難抉擇。」
所以,Subway被網友稱為 「 I人地獄」 。「但凡有第二個選擇,我也不會貿然進入Subway。」
Subway的門店之所以越做越少,不少人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貴」。
「Subway的價效比是一個比較級。覺得它便宜,是在跟動輒六七十的沙拉比; 覺得它貴,是在跟生產原理相似,但口味更勝一籌的煎餅果子、麥多餡餅、河間驢肉火燒比。 」
每天需要點外賣解決午飯的打工人高興告訴我,「在東南亞,Subway折合人民幣不過十幾塊,到了國內就翻倍。同樣都是速食,二十多塊我還不如吃華勒斯或者蓋澆飯,哪樣不比Subway管飽?」
對於高興來說,吃Subway更像是遭罪,既提供不了滿足感,也提供不了能量, 「吃一口就會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在當驢。」
而在「第一次吃Subway是什麽體驗」的話題下,不少人回憶起的仍是被價格背刺的悲慘回憶。
「大學期間,糊裏糊塗跟著朋友去過一次。感覺自己非常土包子,不知道怎麽選,跟著朋友有樣學樣。結果結賬花了六十多, 當時就覺得Subway是富人飯。 」
「小學的時候,在車站看到Subway門頭小,以為便宜,就走了進去。結果點了一根手臂長的法棍夾菜,結賬被嚇死,五十多塊,買書的錢沒了。」
看著在中國紮根29年的Subway,開始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有人線上給Subway謀劃出路。「比如把商場店改為跟煎餅果子一樣的手推車,沒準能打個翻身仗。」
但了解Subway的人知道,這種更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畢竟這麽多年了,它可是連口味都不願意輕易在地化一下的。」高興說。
ENDING:
如今,Subway的門店,成為不少人 私藏的主題基地 。
「進店後,櫃台下方五顏六色的蔬菜彩磚,墻面上生物教科書版的食材藝術照,以及油綠色的選單,都在像你傳遞Subway等於健康的視覺訊息。即便你什麽都沒買, 在門店點杯可樂坐30分鐘,都能被催眠出一種‘你很健康’的錯覺。 」
入賽門的三個階段,是質疑Subway,依賴Subway,最後開始線上許願,能成為Subway的 三明治拼裝工 。「每一步都很明確,毫無復雜流程,舒適感十足,就像真實版速食經營遊戲。」
從生理到心理,看似清冷的Subway,總能找準打工人的嗨點。力道不易察覺,但會漸漸養成一種依賴。
許多人即便不餓,也會不由自主地走進門店, 把Subway當作街角的碼頭,進店就等於上了諾亞方舟 。「買一杯可樂配曲奇,就是我一個人神遊時刻。」
甚至有人把Subway當作安撫玩具,在情人節的晚上,專門買一根12英寸的巨型三明治,並要求做成兩種口味,只是為了消磨掉一個人回家也沒啥勁的落寞……
圖源@甲基環丙烷(擺爛版)
越來越多的賽門信徒不再在乎Subway好吃與否了, 「它只是一列通向我精神世界的subway。」
【今日話題】
第一次吃Subway的時候,你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