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避免「被粉碎的日常」|免費心理熱線

2024-03-10情感


人們在面臨壓力時常常忘記: 「把日常秩序堅持下去」有多重要!

你可能工作壓力大,常常睡不好;

做生意,營業困難,收入不穩定;

長時間在外漂泊,見不到家人朋友;

……

研究「心理韌性」的港大心理學博士 Hou WK 認為:

重整日常生活秩序(Regularized routines),可以緩沖壓力暴露對情緒的負面沖擊。

什麽是「日常」?

Hou 把日常比作一種 「織物結構」 。任何確定的、微小的日常秩序、儀式和過程,都形成了強力交織的層層結構,可以塑造出心理彈力(resilience)。

「我的普通生活」在上海隔離的@蘇菲呀

它是一種實際的行為(吃飯、睡覺、洗澡),而不是思想和感覺(意義感、歸屬感)。

反過來,心理彈力也對映到日常裏。創傷和慢性壓力,都會導致日常的規律被破壞(Schulberg等,2000)。比如,一些抑郁的人無暇清潔自己,喪親者社交退縮,心理健康狀況差的人很難開始整理房間。

心理學家認為:

有三條原則,可指導日常生活的維持

一項針對持續暴力沖突期間巴勒史坦人的研究發現,盡管人們的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主要和次要壓力源,如戰爭喪亡、人際暴力、婚姻沖突——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人並未被創傷裹挾,或者發展為嚴重的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證據表明, 「基本的日常秩序」可完全調節創傷暴露與焦慮、抑郁和 PTSD 癥狀之間的強關聯。

數十年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能力是一項基本能力。 人們吃飯、睡覺、看電視、運動、遊戲,定期和朋友、愛人、同學見面——盡管存在心理困擾,但 他們沒有墜入黑洞,正是因為繼續著「日復一日的生活」 (Hob-foll等,2012)。

以下是一些小的建議,也許能幫你重整日常。

01

嘗試合並和替換「主次日常」,添加「新日常」

日常可被分為兩種型別:

  • 主要日常(Primary daily routines):維持生計和生理需要所必需的行為,如打掃衛生、睡眠和飲食。

  • 次要日常(secondary daily routines):個人情況、動機和偏好,如鍛煉、休閑/社交活動,工作或學習。

  • 2020 年,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新冠疫情心理調適手冊】建議:

    在大流行期間,「生活中應盡可能保持熟悉的日常,或創造新日常」。比如保持整潔、烹飪、居家鍛煉、跟朋友聊聊、唱歌、畫畫或其他活動。

    新日常可能包括 更長時間的冥想、打掃,線上唱卡拉 OK 。這些行為恢復了一種常態、可控性和可預測性。

    「每天睡覺前數一數雞蛋」是我疫情期間新增的日常

    尤其是小朋友。他們在應激狀態下可能會增加對父母的依戀和需求,家長可以主動提供途徑,聊聊焦躁、痛苦或是任何感受。「可能的話,鼓勵他們繼續玩耍、社交,讀繪本」。

    與此同時,主日常應優先於次日常。 在替換和添加日常之前,應該優先考慮整合 ,因為與替換或添加新日常相比,整合中斷的日常所需的心理資源更少。在壓力大的時候,鞏固與家人和朋友的現有關系,比增加新的社會夥伴更重要(Hou等,2018)。

    熱線服務時間:工作日18:00-23:59 / 周末14:00-23:59

    👇點選圖片跳轉預約👇

    02

    日常秩序起作用的前提:它是規律的

    比如,你可以每天冥想,每三天做一次采購,每周組織一次線上讀書會,每天清潔家中的一個角落,每天固定地跟貓玩一會。

    臨床改善躁郁癥和抑郁癥的「人際和社會節奏療法」,就是透過提高日常常規的規律性來發揮作用的(Frank等,2005)。

    為自己的「日常」做整體規劃。也意味著你需要 維持自我照顧的秩序,控制和固定新聞攝入時間 (尤其是,當輿論環境與你的感受相違背,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被否定的感覺)。未經核實的假訊息,也可能加重個體的相對剝奪感。

    ——不要困在手機裏。放下它, 回到你的沙發,回到陽光照在墻上的斑點,回到切馬鈴薯的感覺。 在一天結束時,像往常一樣看幾頁書。

    03

    堅持日常, 不等於回避負面情緒

    做這些小事,並非為了回避。重點在於,當我們處於一個快速變化、不可控的外部環境時,不如 把焦點拉到當下,放到「做這些小事的體驗和過程」

    對很多人來說,感到壓力,暴躁,無力,情緒崩潰,大哭的頻率越來越多……都是可能的。在應激狀態下,這種感覺很正常。

    現代人的能力,恰恰與之相反:不太習慣讓自己脫離「情緒穩定」的狀態。

    研究者 Smithson 將情緒穩定性視為一個多特征的非認知心理概念。他將「情緒穩定」定義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格不斷地在精神上和人格內尋求更大的情緒健康感。

    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再理智、再穩定,也不會事事理智、時時穩定。人性皆有縫隙,消極情緒的展現,也是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

    崩潰不可怕,我們都是有缺陷、有極限和有彈性的人。 壓力和與之相關的感覺,也絕不是什麽「軟弱或矯情」。不要回避它們,我們不需要立刻「變好」。

    在調節的過程中,可以考慮找值得信任的朋友、親人和師長聊一聊,讓他們幫助你一起走出崩潰的情緒。必要時,也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簡單心理的「免費熱線」已經營運九年。 如果你需要情緒情感上的支持,或想找人聊聊,可撥打我們的「免費熱線」,我們將為你提供情緒疏導和幫助👇

    當下,記得為自己撐住一些「日常」的空間。 面對殘暴現實,有同理心是好事,但要守住壓倒自己的那條界限。

    心理上的「自我照顧」,不是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就像那句話說的,「不要用力過猛,省著點自己」。

    熱線服務時間:工作日18:00-23:59 / 周末14:00-23:59

    👇點選圖片跳轉預約👇

    參考文獻

    —— —————

    WHO: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Hou WK, Lai FT, Ben-Ezra M, Goodwin R. Regularizing daily routines for mental health during and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J Glob Health. 2020;10(2):020315. DOI: 10.7189/jogh.10.020315

    Hou WK, Lai FTT, Hougen C, Hall BJ, Hobfoll SE. Measuring everyday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stress resilienc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ving Inventory (SOLI). Psychol Assess. 2019 Jun;31(6):715-729. DOI: 10.1037/pas0000692

    Hou WK, Liu H, Liang L, et al.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onflict-affected forced migrants: A meta-analysis. J Affect Disord. 2020;264:50-68. DOI: 10.1016/j.jad.2019.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