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頓飯,差點沒把我氣死!」
深夜10點,堂妹在微信上向我憤然吐槽。
她說,晚上親友聚餐,自己正夾一塊魚肉時,對面親戚家8歲的兒子卻突然狂轉轉盤。
堂妹筷子上的魚肉「啪嗒」一下掉在了剛上桌的一碗熱湯裏。
有些尷尬的堂妹連忙拿湯勺去把魚肉撈出來,沒想到對面的熊孩子又猛的反向轉起了轉盤。
熱騰騰的油湯,一下就灑在了堂妹的白色羽絨服上。
看著堂妹滿身的油汙,熊孩子的媽媽卻笑嘻嘻地說:「小孩子不懂事,你不要計較哈。」
這對母子一臉的毫不在意,讓堂妹的心裏像吃了蒼蠅一樣惡心。
「他還是個孩子。」這是無數熊孩子父母的經典名言。
作為一個9歲孩子的媽媽,我其實特別能理解,當孩子闖禍後,一個母親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那種心情。
但換位思考一下, 假如你是那個被熊孩子一再冒犯的人,你是否還能做到自己所說的「不計較」?
很多父母通常漠視規則教育,習慣毫無原則地放縱孩子闖禍,而渾然不覺,自己這份「護子心切」的溺愛,其實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對孩子來說,沒有規矩的愛就像是裹著砒霜的糖衣。
當我們見得越多,就越會發現, 一個沒有規矩的家庭,遠比貧窮更可怕。
【家庭教育】中有句名言: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活潑一旦脫離規則,就變成了胡鬧;自由一旦失去規矩,就成為了放肆。
但是很多時候,正是孩子的父母,助長了這種胡鬧和放肆。
曾經有一則「電影院一女子被熊孩子父親踢成腦震蕩」的新聞,引發了全網熱議:
王女士在看電影時,後排的小男孩不停地狂踢她的椅子。
一開始她語氣溫和地勸阻,但男孩完全不理睬,依然踢得特別歡。
她不得不站起來嚴厲制止,沒想到男孩的父親不但不管教兒子,還怒氣沖沖地一邊猛踹王女士的椅子,一邊沖她怒吼:
「信不信老子一巴掌打死你!」
那一臉猙獰的模樣,讓王女士猛然發現,原來這熊孩子的「劣根」,就在這位呲牙咧嘴的父親身上。
縱觀每一個熊孩子背後,大都都站著一個嚴重缺乏規則意識的父母。
他們喜歡在孩子明顯冒犯別人的情況下,抱著原始的「護犢子」心態,不分青紅皂白地包庇和縱容;
他們最擅長將一個可以用道歉來解決的問題,變成一場雞飛狗跳的大型鬧劇,讓孩子成為人人討厭的熊孩子,讓自己成為千夫所指的熊父母。
孟子曾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就是世間萬物的準則,也是一種不可僭越的分寸。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分享過一個育兒故事,讓無數網友交口稱贊。
她的女兒在小時候,曾因為想買玩具被拒絕而在商場大哭大鬧。
李玫瑾既沒妥協,也沒打罵,而是將女兒帶回家,陪著她一直哭到精疲力盡。
女兒見使出渾身解數都無法打動媽媽,只好作罷。
自此,她再也沒有提出任何無理的要求。
古人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讓孩子在規則中領悟生存之道,然後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懂規矩,往往就是保護孩子不撞南墻的基本保證。
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分不清自由和放縱的界限。
他們總覺得,立太多規矩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卻不知失去規矩的自由,正是傷害孩子一生的元兇。
那些沒有被修正的錯誤行為,就像一個個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就將孩子引入了歧途,等到釀成大錯時,早已追悔莫及。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悲劇,通常都是由缺乏規則意識的「熊孩子」引發的。
貴陽有一個10歲男孩,從高樓上扔下滅火器,正好砸在一個二胎媽媽的頭上。
最終,二胎媽媽因搶救無效死亡,男孩一家也被判罰款78萬元。
就因為孩子的一次胡鬧,就導致了一人死亡,一個家庭背負巨額賠償金的慘痛代價。
而類似的報道,現在依然屢見不鮮。
都說探索是孩子的本能,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可如果探索沒有了限制,就會變成一場作惡;
如果玩耍失去了規矩,就容易釀成人間慘劇。
一個家庭,就如一輛行駛的汽車,清晰明了的規矩就像方向盤,一旦方向盤損壞,輕則車身偏航,重則車毀人亡。
一個不懂立規矩的家庭,遠比貧窮更可怕。
心理學上有個「海恩法則」,說的是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1000起事故隱患。
也就是說,孩子在鑄成大錯之前,早已犯過無數小錯,但卻被父母一次次漠視或放縱。
恰恰相反的是,那些人生之路特別順遂的孩子, 只是因為父母在他們的幼年時期,就已經做好了引路人的角色。
前美國總統雷根,曾經在11歲時因為偷偷燃放煙花爆竹,而被罰款12.5美元。
他的父親並沒有幫他繳納罰款,而是借給他12.5美元,讓他在一年之內必須還清。
為了還債,雷根只能一邊上學,一邊到餐館洗盤刷碗,或撿廢品攢錢。
為此,雷根吃了很多苦頭,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才深切體會到責任的份量,體會到遵守規則到底有多重要。
【遜誌齋集】中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說的是不教給孩子正確的處事方法,就如同沒教一樣。
在家庭裏,清晰明了的規矩往往會伴隨孩子一生,引導他健康成長,教會他反思己過。
只有懂得給孩子立規矩的父母,往往才能培養出守規則、識大體的優秀孩子。
【顏氏家訓】中有句名言: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
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息慢生焉。
說的就是教育孩子,既要給他最好的愛,也要即時給他立規矩。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懂得立規矩,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
縱觀那些最有效的教育,拼的通常就是父母的「規則感」。
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一段母子對話的場景,堪稱給孩子立規矩的典範:
孩子阿力問:「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微笑著說:「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好。」
阿力又問:「如果我把顏料灑在了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摸著他的頭說:「我永遠愛你,但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位媽媽一邊對兒子強調「我永遠愛你」,一邊堅持讓兒子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你看,原來「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可以完美地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那在生活中,我們到底該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讓他更容易接受呢?
【21招,讓孩子獨立】一書中告訴我們,給孩子立規矩最有效的方式,通常需要父母做到三個細節:
1、設立規則時,把孩子的真正需求放在第一位。
只有父母把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不會因為規則和需求的巨大沖突而阻力重重。
2、設立規則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
當孩子成為了規則的制定者,他的配合度通常會成倍的提升,自我掌控感也會日漸增長。
3、立規矩時要多舉例子,別講道理。
在生動的案例中告訴孩子為什麽要立規矩,遠比單一粗暴的說教管束來得有效。
人生就如一場比賽,到處都有著既定的規則。
不懂規矩的孩子,往往會多走很多彎路,不斷消耗時間和精力去一次次試錯;
而那些一開始就有規則意識的孩子,通常能夠避開錯誤,沿著正確的方向輕裝前行。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看似冰冷的規矩,往往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命運。
如果說,規則是教育的根本,那規矩就是孩子成長的鎧甲。
比爾·蓋茲也曾說,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天職,便是在孩子年幼時,用規則來約束他們。
為人父母,只有讓孩子守規則,懂規矩,才能讓他們真正茁壯成長。
規矩,就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保護傘」。
讓孩子懂規則,守規矩,才是父母給孩子鋪就的最明媚的坦途。
作者 | 陌菲, 7 年一線期刊作者、 全網流量 300 萬 + 爆文作者, 公眾號:陌菲聊寫作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