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張中行,說過一件讓自己自責半個多世紀的小事。
擔任編輯時,他曾向作家俞平伯約稿。
對方爽快答應,很快送出了一篇極富洞見的文章。
張中行對俞平伯欣賞不已,把文章發表了出來。
不料沒過多久,俞平伯開始催問張中行稿費事宜。
張中行對俞平伯的印象瞬間直線下降,覺得這麽個大作家也計較稿費,實在俗氣的很。
張中行不知道的是,當時俞平伯生活極其窘迫,最基本的生活費,都要靠典當舊物換來。
多年後,張中行得知事情原委,為自己的偏見慚愧不已。
可彼時俞平伯去世已久,哪怕他再懊悔,也無法挽回。
美國記者李普曼說:
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看到,然後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後看到。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事實,往往帶有主觀色彩;
我們深信的判斷,也往往暴露出了內心的狹隘。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未見真相,不言是非。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管好自己的偏見。
畢淑敏曾在文章裏,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那天,她從西藏搭車回家,半路遇到一個衣衫襤褸、渾身是土的男人。
男人自稱妻子剛生孩子,沒有奶,他去借了點小米,急著回家給孩子熬米湯,希望能順路搭自己一程。
畢淑敏出於好心,答應了男人的請求。
可司機看上去卻一臉不情願,他在開車時,給畢淑敏講了個故事。
原來,司機認識一個老師傅,有一天連人帶車神秘失蹤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是有人利用老師傅的同情心搭便車,把老師傅殺死,甩在了沙漠上。
畢淑敏聽完故事,心裏一緊,開始留意起剛剛那個男人的一舉一動。
沒過多久,她就發現,男人在車後搬動她的提包。
提包裏都是貴重物品,畢淑敏警覺地對司機說:
「他要偷我東西呢!」
司機聞言猛踩油門,車身劇烈搖晃起來,男人一個趔趄,撲倒在地。
畢淑敏以為男人會就此收手,沒想到他依然緊緊抱著提包,甚至還解開身邊的麻袋,似乎準備把值錢的東西放進去。
畢淑敏忙讓司機加快車速,讓男人站立不穩,始終無法得手。
就這樣到達了目的地,男人準備下車。
畢淑敏喝住他,要 當 著他的面,檢查自己的東西有沒有少。
可令她震驚的是,提包不僅完好無失真,而且還被人用一根繩子,牢牢地綁在了車廂上。
原來,是男人解開了自己麻袋上的繩子,幫畢淑敏固定住了提包。
了解真相的畢淑敏,心像「淩空遭遇寒流,凍得皺縮起來。」
以為他人圖謀不軌,事實卻是自己妄加揣度,偏見就像一把銳利的劍,傷人於無形。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給人貼上各種標簽。
可憑借主觀想法臆斷他人,不僅模糊了事實真相,也暴露出自己的淺薄和狹隘。
不是所有事,都如你所想;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刻板印象裏的那樣。
總局限在自己的感受裏,不僅會喪失客觀和理智,也是對他人的無端中傷。
看過一幅漫畫。
一個男人從門縫裏看外邊的人,卻心想:
「這個人怎麽這麽扁?」
完全意識不到,是自己逼仄的視角,扭曲了眼裏所見的一切。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人,像漫畫裏的男人那樣。
固守著狹隘的認知,卻埋怨他人見識淺薄;局限於思維的慣性,卻嘲笑旁人異想天開。
無形之中,就被僵化的認知所禁錮,將前路越走越窄。
作家鮑鵬山有個朋友,有次上電視,和嘉賓們討論「小孩子打人」的話題。
討論時,朋友堅持己見,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暴力傾向。
鮑鵬山覺得朋友的說法太過絕對,就打電話和他說:
「孔子孟子也是單親家庭,卻都溫和有禮,你這樣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很難自處。」
可朋友堅持認為,單親家庭肯定教育不好孩子。
為了說服朋友,鮑鵬山舉出了很多心理學、社會學的觀點。
可朋友卻犟得像頭牛,完全聽不進他的意見。
爭論到最後,朋友竟把鮑鵬山拉黑了。
想起自媒體人@桌子說的:
有的人年歲越大,越固執無知,每一天都在重復自己的偏見。
他們終其一生,不過就活在自己的認知半徑裏面,行走的區域不會超過那個圓圈,而他們自己還渾然不覺。
很多時候,困住一個人的,不是見識的淺薄,而是思想的頑固。
明明混淆了是非,卻非要一意孤行;
明明囿於成見,卻執拗地不願改變。
凡事都從主觀出發,必定會逐漸背離事實的真相。
一個紮心的現實是,往往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別人,但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保持開放的心態,你才能一次次打破陳舊的認知,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開闊的人生。
【擺渡人】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靈魂擺渡人崔史坦,曾經擺渡過一個德國納粹士兵。
同伴迪倫得知後,質疑崔史坦是非不分,因為在她的認知裏,所有納粹都是窮兇極惡的。
可聽完士兵的故事,迪倫卻沈默了。
原來,士兵當年是被迫參軍的,他的父母認為「不參軍就是辱沒家族」,逼迫他加入了納粹。
進入集中營後,士兵不僅沒有殺人,也看不慣衛兵們淩辱猶太人。
有一天,長官讓士兵槍殺一位老人。
士兵不忍動手,和長官吵了起來。
長官憤怒之下,先動手殺了老人,然後「砰」的一槍,把士兵也給槍斃了。
講故事時,崔史坦意味深長地對迪倫說:
別輕易做道德判斷,也別帶著成見去看人。
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人性是復雜的,沒有絕對意義的好人,也沒有絕對意義的壞人。
隨意給人貼標簽,只會囿於自己的偏見裏,讓所看到的一切失真。
就像那個你認為鬼鬼祟祟、好像做了虧心事的男人,或許只是怕一舉一動,吵醒身旁熟睡的女兒;
那個你看起來兇神惡煞、紋了一胳膊刺青的大哥,或許身上的圖案,只是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
那個你認為放蕩輕佻、在酒吧待到深夜的女孩,或許是家裏急需用錢,不得不到酒店打工……
正如馬東所說:
任何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
不要輕易去評價每個人,是為人處事的自覺,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叔本華曾寫道:
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以己度人,所以對人對事的判斷,往往有失公允。
推倒偏見的墻,才能走出狹隘的視角,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少一些自以為是的判斷,多一些理解和共情;
少一些平白無故的揣度,多一些客觀理性的視角。
當你不再囿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才能打破固化的認知,迎來更開闊、更美好的人生。
點亮 「在看」 ,願我們都能走出偏見的迷霧,感知到世界的多元,和人心的溫度。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主播 | 楚翹,治愈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