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曾經出過一本攝影集,回憶故鄉伊斯坦堡1970年代的樣子。「盡管講述的是城市的街道、橋梁、人物、風景、船只、交通和歷史,然而主題則應該是所有這些東西喚醒的情感。」他這樣介紹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人們湧向博物館、美術館,觀看展覽、電影和建築遺存,都是在有形無形的文化裏感受城市的脈絡,喚醒自己的情感和記憶。
2024年,首屆三聯人文風土季在河南中牟啟動。「此時此地」的主題不僅將目光聚焦在中國跨越地域、參差多型的人文風土和時代變遷,更呼喚一種身臨其境的在場與參與。
「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
6月29日,作為首屆三聯人文風土季的前序活動,「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在河南中牟理想社群共享中心·社群美術館面向公眾開放並舉行了沙龍。
除了位於中牟理想社群共享中心·社群美術館的線下展覽現場,「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還將寫有班宇小說語句的創意廣告牌安放在中牟縣城各處。由劉釗設計、重新改造的中牟當地特色的交通工具穿行在中牟大街小巷。三聯人文城市希望,透過這些新的藝術展示形式與互動方式,能讓更多的人與藝術不期而遇。
班宇小說中的語句以廣告牌的 形式呈現在中牟縣城中
攝影:袁瀟雪
劉釗設計的三輪花車在中牟街道上巡遊
攝影:袁瀟雪
從2022年三聯人文城市聯合策展人崔燦燦發起了城市計畫「小城之春」開始,「小城之春」已經走過了兩季,邀請到29位共創人。在6月29日的開幕及沙龍上,「小城之春」聯合發起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崔燦燦與第一、二季參展藝術家代表陳鴻宇、顧桃、胡尹萍進行了分享。在對談環節,包括音樂人陳鴻宇、藝術家段建偉、藝術家袁野、藝術家胡尹萍、導演顧桃在內的參展藝術家代表圍繞「小城是我們未盡的夢想」的主題進行了討論。
在致辭中,中牟縣委書記丁文霞說,中牟擁有2700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官渡之戰的發生地。現在的中牟則是「中國主題樂園第一縣」,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三聯人文風土季和「小城之春」第二季的展開,使得三聯所推崇的人文理念和「中國中牟·幻樂之城」城市品牌碰撞、融合,激發人們重新回望小城、記錄小城。
丁文霞致辭現場
三聯生活傳媒總經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說,中牟是「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的重要出發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小城,如同中牟之於當地的人群。當下的中國有許多小城正在尋根問源,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小城是家,是人的根,也是創造的源泉。」
李鴻谷致辭現場
「小城之春」聯合發起人、本次展覽策展人崔燦燦說,春天變暖的風和潮濕的空氣,不僅意味著一種自然,也意味著情感和希望。四季的變化,讓我們認識時間、認識尺度。「對每個人來說,一年有四季,但我們心中只有一季,那就是春天。」「小城之春」不僅是對一個季節的描述,它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夢想,是對每個小城心中未盡夢想的講述。
崔燦燦致辭現場
時代文旅董事長熊曉傑說,人們的旅行目的已經從追逐景區、公園,逐漸發展到渴望發現更多的城市,發現更多的未知。「小城之春」展覽中藝術家挖掘小城的文化脈絡,正符合了這個時代人們旅行和旅居的精神追求。
論壇主持、「小城之春」聯合發起人賈冬婷說,在現代場景中重新認識風土、發掘風土的當代價值,正是目前河南中牟縣正在實驗著的「文藝復興」。三聯人文城市希望,透過三聯人文風土季和「小城之春」系列活動,在講述地方歷史⼈⽂⻛貌的同時,挖掘城市與⼈之間緊密的情感聯結;在回望傳統的同時,探索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掀起⼈⽂風土的新浪潮。
文|榭瑞
編輯|王菲宇
從故鄉出發
尋找自我的來處
作為「小城之春」計畫的聯合發起人和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崔燦燦說,相比第一季中重返具體地點的關註和敘述,第二季的15位(組)共創人,透過他們的講述和作品,將眼光放大到一個地區、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的範疇,在個體講述的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故事之外,還有地域、時代和人群的共同命運。
這些故事與其背後的小城,共同構建了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對遠方的想象,也構成了人們對自身的追問。「究竟是什麽塑造了我們,我們又為什麽回到小城?」崔燦燦說,展覽「小城之春」第二季邀請大家帶著這種問題共同觀看,也共同思考我們當下的生活和處境。
「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現場
故鄉是許多共創人自然而然的講述原點。在導演耿軍眼中,故鄉鶴崗有兩個,一個在現實中,一個在自己的電影創作裏。鶴崗的生活平淡而漫長,人們有著典型的寒帶面孔以及特有的幽默感。從【青年】到【東北虎】,耿軍的電影創作都以鶴崗為故事發生地。這些作品記錄下鶴崗生活的局部,也定格了小城裏一個個的情感座標。
小說作者班宇講述了沈陽的公園和公園裏凝聚的沈陽的公共生活和時代流變。對於這個一直居住在東北的小說作者而言,從前的沈陽冷、硬、渾、頑固、不易融化,具有堅固、猛撞的氣息。在一種切片式的回憶中,他再一次意識到工業時代的沈陽正在逐漸遠去。
耿軍 【詩與病的旅程】
藝術家朱嵐清在長大後前往北京讀書後,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家鄉的關系。在她的鏡頭裏,廢棄的百億新城是東山島未盡的夢想。
藝術家佘海晴出生長大在廣東順德,一個以制造業騰飛的小鎮。她的作品【鉆石玫瑰】用無數綴滿碎鉆的人造玫瑰中,喚醒人們對勞動和價值的再度思考。
2023年,在汕頭的半日美術館,藝術家、策展人孫曉楓將他對公元底片廠的保護調研成果落地,此次「小城之春」展覽也將這些成果凝聚於同一個空間。作為中國最早的底片廠,公元底片廠曾經的輝煌,訴說著潮汕人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朱嵐清【百億新城】
佘海晴【鉆石玫瑰】
孫曉楓【 「白手起家」――「公元」記事及其隱喻,特別版 】
對一些共創人來說,生活在此地與他鄉的記憶發生某種重疊、輪轉、更新,反哺到創作之中。
藝術家伍偉重回中原故鄉,他用皮毛和紙,實驗出千變萬化的材料,用這些原始的、粗獷的、彰顯著生命力的形態,模擬出虛擬的家庭場景,指向了一代人共同的成長回憶。
西北根源音樂人張尕慫十幾年如一日進行采風。他在尋找「老馬」和民間騷人的途中,不斷從西北這片土地汲取自己創作的靈感。
對於福建莆田的藝術家陳彧君、陳彧凡兄弟,「家」的概念一直是陳彧君和陳彧凡創作的起點。從厝到親緣關系,再到下南洋與歸鄉,家的概念從具象到抽象,又指向了某種共同命運。
伍偉【夾縫】【猲狙】【依附】【退化的形-5】
張尕慫【尋找老馬】
陳彧君【錯屋】
陳彧凡 【厝】與【盆栽系列1】
從小城出發,一些藝術家、建築師和興趣組織不斷尋找著此地與世界的聯系,讓小城與世界共享同一套時間。
藝術家程新皓生長在雲南,他從小感受著某種雲南特有的內容,也生發出一系列問題:前現代的雲南人如何感知時間?雲南何以成為某種想象?以身體作為媒介,個體經驗如何與特定歷史時空之間產生連線?帶著這些問題,他在2019年踏上了沿著滇越鐵路從昆明走到中越邊界的徒步道路,沿著雲南歷史上第一條現代道路走向大海的方向。
建築師羅宇傑曾在山西浙水建造了一棟懸崖邊的小屋,以喚起大家對人文與想象力的關註。他的作品一直聚焦對人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參與「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他將一個可移動「瓢蟲」書屋安置在展廳中。這一用環保材料搭建的書屋裏,不僅關照了孩子的童心和好奇心,也關照了環境和未來。
在展覽現場,一組多媒體裝置讓觀眾得以多維度認知苗語。黑板上的文字、漢語與苗語的對照發音,這些一一對應的關系也映襯出苗語與時代的時差。而興趣小組苗文轉譯局正是在將現代漢語轉譯成苗語的持續實踐中,努力消除這些時差。
程新皓【來自鐵路的二十四封信件】
羅宇傑【共享瓢蟲】
苗文轉譯局 【語詞的生命復現】
重拾故鄉
找尋精神身處的家園
在開幕式當天的分享和放映會中,顧桃講述了一個離城市更為遙遠的家鄉。35歲那年,他從北京回到大興安嶺,開始了跟蹤式的紀錄片拍攝,用近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鄂溫克三部曲」。在他的鏡頭下,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部落隨四季捕獵,過著自由的遊牧生活。創作中,顧桃與拍攝的物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結。
他拍攝了部落裏最後一位酋長瑪利亞·索。寒冷的冬夜裏,瑪利亞·索說「月亮戴頭巾了」,顧桃感受到極寒之地粲然升起的浪漫火花。後來,小孩長大了,大人變老了,老人走了。最初顧桃拍攝的那幾戶獵民最終都下山了。2022年的夏天,顧桃收到了瑪利亞·索去世的訊息,大興安嶺的山林徹底成為了回不去的故土。他說,在孤獨當中,也許才能有生命感。
顧桃分享現場
此次展覽,顧桃在展覽現場搭建起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的傳統「民居」撮羅子。搭建撮羅子就地取材即可,冬天用鹿皮、麅子皮、熊皮,夏天用樺樹皮。顧桃說,這是世界上最簡便的房屋,在森林中有幾根木桿就能支起,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城市裏縮小版的家」。顧桃還在分享現場展示了大興安嶺的傳統樂器——口弦琴,透過悠長的琴聲和顧桃熟悉的「家」,人們得以看見大興安嶺茂盛的森林和看不見盡頭的溪流,也看見顧桃精神身處的家園。
顧桃搭建的撮羅子
作為第一季共創人代表,音樂人陳鴻宇分享了他從額爾古納河畔出發又重新回到那裏,打造「眾方紀」的經歷。陳鴻宇從小生活在草原,也一直擁有著在草原打造一座「諾亞方舟」的夢想。
從2017年開始,經過近兩年的籌備,陳鴻宇實作了他的夢想。打造了一個煢煢孑立於草原之中的黑色立方體建築。「眾」是人,「方」是空間,「紀」是時間,「眾方紀」是一個剝離社會性的理想創作居所。從建成起,眾方紀一直在實施"駐留計劃",即在眾方紀需「單人、不帶手機、無鐘表」獨居3天。而陳鴻宇是第一位入住者。
陳鴻宇分享現場
從2019年到2024年,眾方紀接待來了近60名駐留者,他們中有攝影師、音樂人,也有脫口秀表演者。告別大城市的生活,來到草原、體驗沒有時間和空間標記的生活,每個人都經歷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人在草原上午睡,醒來發現蜘蛛在自己的臉上織網,有人在夜晚看到了煙花,有的人在草原中迷失了方向,無論如何找不到北方的河流。陳鴻宇說,用三天的時間去見證草原上的蚊蟲與黑暗,體會或緊張或放松的時刻,三天後的自己也變得不一樣了。「這三天你在這個世界消失了,但你在你的人生裏沒有消失,這個世界的變化還在發展。」
從2021年開始,陳鴻宇和眾方紀一起發起了「重拾故鄉」計畫。這一青年共創計劃由音樂人發起,每年實踐到一個城市或地區,聯合其他領域創作者,共創一張音樂合輯。陳鴻宇說,無論是眾方紀還是「重拾故鄉」計畫,出發點都是希望用自己當下的目光、現有的力量重新發現自己和他人的故鄉。
陳鴻宇打造的「眾方紀」
供圖:陳鴻宇
一個善意的謊言
為小城編織夢想
藝術家胡尹萍分享了一個存在了近十年的藝術實踐計畫「小芳」。
胡尹萍出生在四川瀘州的一個小鎮。在她的記憶裏,擅長編織的媽媽總在勞動,即便自己從高中起便不再穿她做的衣服。而當自己從雕塑系畢業後,她發現媽媽勾的帽子也遭到了小鎮商家的冷落——如果不是被廉價收購,就是被直接退回。
胡尹萍分享現場
胡尹萍於是與朋友一起以法國公司CEO「小芳」的名義,從媽媽和小鎮的阿姨們那裏收購毛線編織物。透過這一善意的謊言,胡尹萍更多感知了母親的情緒和生活。2016年,母親編織的帽子來到北京的藝術空間展覽。小鎮上的其他阿姨們也陸續加入了這個有趣味也受尊重的勞作行列。
為了和更多社會機構合作,胡尹萍創立了品牌「胡小芳」,開始有經理與阿姨們溝通編織過程中的想法和問題。從 2017 年起,小芳引導著阿姨們進入了創作型織制階段。那一代人被忽略的創造力、被忽視的情感,逐漸在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呈現出來。
胡尹萍【「聯合國」】
在「胡小芳」的第三個階段裏,胡尹萍在北京的工作室遭到非法暴力拆遷,房東雇兇打砸入室,讓她對周遭環境的安全產生懷疑。胡尹萍想到,自己知道用知識和法律來保護自己,生活在遙遠小鎮的阿姨們,遇到壞人要用什麽樣的方式去保護自己和家庭不受傷害?她透過小芳向她們提出了這個問題。
阿姨們織出了罵人的「臟話」,也有人織出了槍支、炮彈和卷簾門。有一位阿姨編織了一個滿是刀傷的自己——這是她生活中真實的樣子,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壞人,她常年穿著長袖、長褲。胡尹萍說,為了不暴露阿姨的私密,她後來讓小芳不再繼續問下去。「當她能夠去把這個東西編織出來的時候,我認為這是她跟自己形成的某一種和解。」
在「胡小芳」第三階段,面對「如何保護自己」的創作命題,阿姨織出了心中的答案
供圖:胡尹萍
有的阿姨編織出渾身充滿刀傷的自己,編織成為了他們內心抒發的方式
供圖:胡尹萍
從帽子、比基尼到各式各樣的編織作品,原本被大批次、同質化地消費的手工藝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原本隱形於家庭與市場的女性勞動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從愛爾蘭到巴黎,阿姨的編織作品在世界很多地方展覽。胡尹萍說,自己特別像一根牙簽,而阿姨們像是大海裏的巨大的水母。」我輕輕戳她們一下,她們就開始張揚舞爪的這樣子去展開他們不同的姿態。」「小芳」用善意的謊言,展現了跨越了代際的女性力量,構成了一個小鎮與世界的連線,也將夢想帶給了小城裏的阿姨。
小城的夢想
也是個體的夢想
展覽「小城之春」第二季在河南中牟落地。在沙龍的對談環節,藝術家段建偉、袁野分別分享了自己與河南的故事。
崔燦燦、陳鴻宇、段建偉、袁野、胡尹萍、顧桃對談現場
藝術家段建偉在河南生活了幾十年,策展人崔燦燦描述他的畫作,「畫裏面始終有一種像土壤一樣的顏色,帶有強烈的勞動色彩和鄉村的儀式色彩」。
四十年來,段建偉一直以農民和鄉村生活為主要描繪物件,段建偉稱這是一種自然的選擇,自己的過往生活經歷和親朋好友共同促成了這一選擇。在他看來,農村題材的畫作傾註了個人的感情,更呈現出他對題材認知和對世界規律感知的變化。
段建偉分享現場
此次回到河南,故鄉的變化在段建偉的意料之中,但是他發現「記憶中的任何東西幾乎都沒有」。「一方面是故鄉的概念在變化,一個是我也在變化。「故鄉不是一種恒定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物件,而是一種感情和回憶。
此次跟隨「小城之春」第二季紀錄短片回到故鄉許昌拍攝,段建偉意外遇到了近五十年未曾聯系的老同學。如策展人崔燦燦說,正是由於人們的距離,」故鄉「這個話題才得以存在。
段建偉【籃子】
藝術家袁野關於在地植物的調研式創作更聚焦於「此時此地」。曾經在南京、深圳、杭州和北京生活過,袁野覺得植物是觀看每個城市的一個入口。第一次來到中牟進行創作,袁野帶著她對中原地區的固有印象而來,卻驚喜地發現中原植物擁有意想不到的豐富色彩。
拍攝西瓜大棚的時候,瓜農邀請袁野品嘗不同品種的西瓜,詳細向她介紹不同品種的甜度和特點。西瓜是中牟最具代表性的經濟作物,透過這次創作,袁野看到了比原來自己認知更豐富的西瓜品種,更看到了西瓜背後中牟人的辛勤。「為什麽這種經濟作物可以被培育得這麽好?是因為在背後不斷有人在努力。「
袁野分享現場
袁野【中牟植物見聞】
崔燦燦總結道,在今天我們回到故鄉、回望小城、回顧小城的夢想,最後都會指向人與小城的連線,而人的種種情緒、感情、牽絆、故事,編織了城市的豐富性。崔燦燦說,「小城之春」計畫發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北上廣深的大城市的大城市之外,看到中國城市的豐富性,也看到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的小城,不僅關乎小城,更關乎個體的記憶和想象。我們討論小城的夢想,也是在討論個體的夢想和未來。
「小城之春」 第二季展覽
展期: 2024.6.29-2024.10.8
地點: 中牟·理想社群共享中心·社群美術館
策展人: 崔燦燦
聯合發起人: 崔燦燦 賈冬婷
出品方: 三聯人文城市
主辦方: 三聯人文城市/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
中牟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
策展人&
聯合發起人
崔燦燦
策展人,寫作者。作為當今藝術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覽和活動從2012年開始有上百場,涵蓋藝術、建築、設計和電影等。
賈冬婷
三聯人文城市&三聯中讀執行總編輯。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專註建築&城市報道,2020年起,策劃三聯人文城市獎及人文城市季。
聯合發起人
共創人
班宇
@ 遼寧沈陽
小說作家
陳彧凡
@ 福建莆田
藝術家
陳彧君
@ 福建莆田
藝術家
程新皓
@ 雲南滇越鐵路沿線
藝術家
段建偉
@ 河南許昌
藝術家
耿軍
@ 黑龍江鶴崗
導演
顧桃
@ 內蒙古希拉穆仁
導演
胡尹萍
@ 四川瀘州
藝術家
羅宇傑
@ 山西浙水
建築師
苗文轉譯局
@ 苗語地區
興趣小組
佘海晴
@ 廣東佛山
藝術家
孫曉楓
@ 廣東汕頭
藝術家
伍偉
@ 河南鄭州
藝術家
袁野
@ 河南中牟
藝術家
張尕慫
@ 甘肅靖遠
西北根源音樂人
朱嵐清
@ 福建東山島
藝術家
「小城之春」計畫團隊
聯合發起人: 崔燦燦、賈冬婷
策展人: 崔燦燦
展覽統籌: 宋洋、袁瀟雪
展覽執行: 俞冰如、吳小霜、吳佩珊
視訊出品: 賈冬婷
視訊監制: 王菲宇
視訊統籌: 袁瀟雪、俞冰如、吳小霜、
雷妮、張秋雨、蔣瑞華
活動統籌: 潘鴻、宋洋
內容傳播: 王菲宇、俞冰如、
蔣瑞華、吳佩珊
視覺設計: anotherdesign
三聯人文風土季
活動一覽
6月
「小城之春」第二季展覽
展期: 2024.6.29-2024.10.8
地點: 中牟·理想社群共享中心·社群美術館
「我們生活在這裏」攝影計畫分享沙龍
時間:
2024.6.30,16:00-18:00
地點: 中牟·理想社群共享中心一層
分享嘉賓: 張景翔
7月
「吃了冇?」 大孟社群Mapping工作坊
時間:
2024.7.20-7.30
地點: 中牟縣大孟社群
發起人: 何誌森
討論嘉賓: 項飆、段誌鵬、Pol Fite Matamoros
9月
三聯人文風土跨界論壇
人文風土實踐沙龍
「吃了冇?」工作坊沙龍
嘉賓:何誌森
有趣城市工作坊
共創音樂計畫:古樂新聲
嘉賓:回聲當代樂團
共創舞蹈劇場:沿著河走
嘉賓:二高表演
三聯人文城市聯絡方式:
官方公眾號:@城市家City+
官方視訊號:@城市家City+
官方小紅書:@三聯人文城市
官方網站:
官方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