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無法接受別人的付出,是因為你沒有被好好愛過!

2024-03-01情感

如果你在感情裏,總是習慣先付出,害怕虧欠別人,但凡別人對自己好點,給自己買了點小禮物,就恨不得立即買價值一樣的東西還回去,或者對方稍微為自己做了一點事,你也覺得不行,一定要想辦法平衡回去,那說明你小時候可能沒有被好好愛過。

因為只有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她才會不知道如何去正確回應愛,也才不知道怎麽去接住別人的付出和愛,於是她就會習慣性地先付出、先討好。

在認知心理學上,我們認為一個人人格的成因與家庭環境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我們對異性的最初認知,是根據我們對家庭中異性成員的印象決定。所以如果一個女孩,她在童年時期沒有和父親形成可靠的依戀關系,那她長大後,可能就會更重視在親密關系中展示自己的女性特質,下意識地討好、取悅對方,無法恰如其分地去愛一個人。

我之前有個朋友,她小時候跟她爸爸的關系就是比較糟糕的,每次當她想要跟其他小孩一樣跟她爸爸撒嬌的時候,她爸爸都會很冷漠地對待她,慢慢地這就在她的潛意識裏,埋下一個錯誤的信念,那就是「我不好,我不配得到爸爸的愛,我需要不停地去討好他,我才可能得到愛。」

於是長大後,她在選擇物件時,要麽就是反復愛上跟她爸爸一樣冷漠、回避、自私的男人,不停地在感情裏付出、討好,努力給對方展現出自己的利他內容;要麽就是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正常的人,但只要對方對她有所回饋,她就會感到恐懼,不知所措,然後做出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行為來搞砸這段關系。

所以很多時候,你談不好戀愛,覺得自己眼瞎,遇不到一個好人,或者說無法維持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恐懼別人為自己付出,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其實是因為你在早年間沒有被自己的異性父母好好愛過,沒有跟他們形成穩定、可靠的依戀關系,導致你無法很好地獲得性心理認同。

那這時候,可能別人 多給你一點點 你就會恐懼、害怕 因為你對這種關系模式是陌生的,你在早年間,跟異性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習得的就是這種「不配被愛」的感覺和相處模式,你很怕這個愛會突然消失,所以你才會反復在親密關系中不斷付出,不斷被消耗、不斷受傷害。

但我們要意識到,這種恐懼和不配得感,是由於我們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愛過造成的一種錯誤認知,並不是我們本身不值得愛。那我們要怎麽才能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打破這種迴圈呢?

答案就是學會與原生家庭分離。 就為什麽我們很多人都總是在無意識地沿用過去那套舊的關系模式?哪怕心裏明明知道這是錯誤的,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但我們就是會下意識去沿用,原因就在於這是我們對父母無意識的忠誠。

透過愛上跟異性父母相似的人,試圖去感化他們,改變他們,仿佛一旦成功,就相當於扭轉了時空,我就可以改變父母,拯救過去的那個自己。

但事實上,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你改變不了你的父親,也改變不了你的母親,所以不必去強求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從此刻開始,有意識地將自我與父母分離開來,避免繼續被他們影響。

當然與父母進行心理分離,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內心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內疚感,尤其是當我們看到父母過得並不好的時候,就會更加難以跟父母分離,並且在分離時,內疚感也會更強。

就比如,小時候看到媽媽過得很苦,就經常幻想著長大後一定好好好掙錢,帶她脫離苦海,但實際上,如果你真的這麽做,反而是對父母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因為 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覺得自己比父母厲害,必須對他們負起責任。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課題分離」,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難題要面對,當他沒有意識到自我問題的存在,你所期待的改變只會適得其反。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可以去拯救父母,改變父母的時候,可能在父母眼裏,這是另一種攻擊和打壓。

明白嗎?如果你真的想讓他們過得好,就應該先學會拯救自己,而不是把他們的苦難帶到自己身上,只有你越來越好,才是正確的,而不是拯救父母,一家人處於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