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非暴力溝通】夫妻為什麽越來越沒辦法溝通?都犯這五點錯

2024-05-27情感

平時咨詢中,經常會聽到來訪者的抱怨。老師我很想好好的跟他溝通,而且我不斷的再嘗試。但是他就是不理呀,不願意跟我溝通呀。

其實,我們以為的溝通,很多時候都是在加重互相的傷害。

某些語言與表達方式造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暴力。我將這些表達方式,讓原本恩愛的兩個,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找不到話說,甚至動不動就吵架。後來大家都累了,實在沒辦法,躲在了各自的庇護所。

道德評判:
當他人的行為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符,我們便認為這個人是錯的或是惡的。例如:「你的問題就是太自私了。」「她很懶。」「他們有偏見。」「這樣做不恰當。」 指責、侮辱、貼標簽、批評、比較、分析 都是評判的形式。

做比較:

評判的另一種形式, 真的想讓 自己的生活變得悲慘,就去學著與他人做比較

推卸責任:

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為負有責任,若無法意識到這點,溝通也會疏離與生命的連結。我們習慣使用「不得不」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淡化對自己行為所負的責任。

例如「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歡,都不得不做」。

另一個習慣表達是「讓人感到」。例如「你讓我感到內疚」。借由這樣的說法,我們也回避了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負的責任。

當我們以「要求」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訴求時:

特別是來自那些有著權力地位的人。

還有跟獎懲」思維有關,即有的行為應該受到獎賞,而有的行為就該受到懲罰。

人們常用「活該」這樣的字眼來表達這種思維。

諸如,「他活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處罰」。這樣的表達其實隱含著一種假設:做出某些事情的人必定是「壞人」,他們應當受到處罰,他們應該懺悔並且做出改變。

然而,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改變,那是因為人們明白改變能為自己帶來益處,而不是因為不想受到懲罰。

我們大多數人在貼標簽、做比較、要求和評判的語言環境中長大,鮮少被鼓勵去覺察 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於是我們早早地就學會了與自己的內心隔絕。

「錯誤」「應該」「不得不

人們越是被教育用道德評判來區分 對錯、好壞,就越是習慣向外、向權威尋求判斷的標準。 一旦我們開始聆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便不再是好奴隸、好隨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