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個孩子越來越好,從父母的4次結束開始

2024-06-22情感

周末在面館吃早餐時,恰巧碰見鄰居。

她12歲的女兒,要了一份炸醬面,鄰居卻自作主張給女兒改成了烏雞湯面:

「炸醬面有什麽好吃的?烏雞湯面才有營養,吃好了才有精力學習。」

不知道是因為不滿,還是因為不合胃口,女兒只吃了一小半就不再吃了。

鄰居看到後,一邊滿嘴嘮叨「你知不知道掙錢辛苦,30一碗的面條,你就吃這麽一點」,一邊就夾了一大口面條往女兒嘴裏塞。

這時,女兒一把推開鄰居的手,開始發脾氣:

是我要吃的嗎?你每次都這樣,什麽都有管,一不合你心意就說個沒完!

她說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鄰居一臉尷尬又無奈地和我訴苦:

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麽這樣,好吃好喝地供著她,她還有什麽不滿意,脾氣這麽大,一點都不聽話。

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說的:

大量的父母等著孩子說謝謝,孩子等著父母說對不起,就是因為父母總扮演著「打擊」孩子的角色,卻還總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多少父母以為是愛的表達,表象之下卻是傷害。

父母懂得從這4個「打擊」孩子的角色中及時結束,孩子才會朝著父母的期望發展。

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就有一位包辦型的媽媽,孩子的衣食住行,她都事無巨細地做好。

每天,從準備早飯,到給兒子餵飯、擦嘴、刷牙、穿鞋、收拾書包,她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而兒子全程連手都不用伸。

在媽媽保姆式育兒的照顧下,兒子如今已經8歲了,生活技能卻基本為0,不會穿衣、系鞋帶、用筷子,連喝個酸奶都能灑自己一身。

也因為自理能力太差,兒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嘲笑,但他又無可奈何,因為他打心眼裏覺得:

「爸爸媽媽不在,我就是什麽都不行。」

想起朱莉在暢銷書【讓孩子成年又成人】有一段話:

你為孩子橫刀立馬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受害者。


你傳達給他的資訊是:你不行,你不夠強大,你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介入來替你處理。

事事包辦的父母,替孩子掃平一切障礙的同時,也生生剪掉了孩子一飛沖天的翅膀。

為人父母,要知道,我們無法一直陪伴孩子身邊,孩子終將長大,終將離開我們獨自前行。

所以,真為了孩子好,就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趁早放手,才能成就孩子,讓孩子長出強大的翅膀,翺翔天際。

就像教育專家公認的,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長照顧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長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擁有20%的能力。

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慢慢結束他的空間、結束他的人生。

3歲結束餐桌,鼓勵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5歲結束臥室,讓孩子學會擁抱黑夜;

6歲結束浴室,教會孩子身體界限;

8歲結束房間,把私密還給孩子;

12歲結束家務,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正如作家周國平說的:

「真愛孩子就應該從長計議,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

讓孩子逐漸學會自理、自立、自強,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指出: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裏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父母的控制欲,就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央視劇【煙火人家】裏的孟明瑋和李衣錦這一對母女,就完整上演了中國式母女的控制、束縛和逃離的關系。

劇中,媽媽小到日常的吃喝拉撒,大到工作和找物件,無一不管,無不一問:

執意為女兒買自己喜歡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喜好,強行幫女兒剪劉海;

因為看不上女兒在兒童劇院的工作,直接托人留名額,讓女兒辭職回老家當老師。女兒不願意,她就自作主張打電話給女兒的領導,幫女兒辭職;

女兒都快30了,她還總是翻女兒的書包,幹涉女兒的戀情,騙正在工作的女兒趕去相親……

她滿嘴是愛,是「為你好」,卻讓女兒一直活在自我懷疑和否定的窒息感中。

逼得女兒終於發狠,毅然決然地跟渣男前男友復合,冷酷地跟她劃清界限。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並不少,因為焦慮、擔憂、不信任,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都強加到孩子身上。

殊不知,這種愛太過沈重、太過霸道、還有太多幹涉,摻雜在一起,就是孩子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研究顯示,在控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滋生出各種心理問題:抑郁、焦慮、強迫、恐懼、拖延、物質成癮、愛無能。

就像研究生楊元元,因為媽媽幾十年如同水蛭般吸附在她身上,讓她沒有半點自由,被逼得喘不過氣的她,只好以極端方式自縊,結束痛苦。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自己能做主的人生,孩子才能心中有熱愛,前行有方向。

知乎上有一個被瀏覽了7400多萬次的問題:

「心理上摧毀一個普通人有多簡單?」

高贊回答說:

「否定他。不要表現出任何的情緒波動,務必耐心地,客觀地,冷靜地,否定他。

否定他的行為,他的長相,他的朋友,他的性格。

如果他提出質疑,就說:‘別人怎麽想我不管,我怎麽會害你呢?’

他會變得傾向於自我否定,多疑,多慮,瞻前顧後,甚至下意識地排斥向他靠攏的美好事物。」

最後,作者說了這樣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

「這就是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他們飽經世事,理直氣壯,從不悔改。」

是啊,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就得多打壓一下,這樣才能鍛煉韌性,以後出社會就不怕被人欺負。

事實卻是,經常被貶低、否定的孩子,沒有變得更強,反倒個性唯唯諾諾,脆弱不堪。

【少年發聲】中,抑郁癥患者小D的媽媽就經常對他說:

「你要承認,你有多麽糟糕!」

他有個堂弟是學霸,還有個姐姐是保送生,唯獨他,普普通通,媽媽為了激勵他,總是拿堂弟、姐姐和他比較,想讓他知恥而後勇。

但在媽媽的打擊下,他並沒有越挫越勇,反而把自卑刻在了骨子裏,覺得自己就是垃圾,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

即便面對別人真誠的誇獎,他也會下意識地反駁,覺得不真實。

蒙台梭利曾說過:

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語言,是有力量的。

當父母用它來攻擊孩子時,孩子就會成為父母口中失敗的樣子。

想讓孩子變好,就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多給孩子一個五星好評,被看見、被贊美的孩子,才能向陽而生。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當媽的朋友忽然找他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那天,朋友在家打掃衛生,看到兒子從房間出來倒水,她就順嘴問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嗎?」

結果兒子一下就炸了:「問問問,問什麽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說完立馬「砰」狠狠關上了房門。

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兒子怎麽火氣這麽大。

趙玉平找這個男孩談心,才知道,朋友每天都會催著他學習,甚至一天問好幾遍。

每次媽媽問他作業寫完沒,不論他回答「寫完了」還是「沒寫完」,都會迎來媽媽沒完沒了地嘮叨:

「寫完了,那還在沙發上發呆楞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

「沒寫完,那還不抓緊去寫啊?」

「就這破學習態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動一動,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就這個德性,你對得起誰啊?」

男孩受不了媽媽的嘮叨說教,所以便產生了抵觸感,只能用叛逆、發脾氣來抗議。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

父母的嘮叨,看似是關心,其實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無休止的嘮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指責的表現。

為人父母,會說話是本事,但懂得閉嘴,才是高級的智慧。

孩子專註時,學會閉嘴,你的陪伴才不會變成「幹擾」。

孩子傾訴時,學會閉嘴,你的溝通才不會變成「說教」。

孩子嘗試時,學會閉嘴,你的擔心才不會變成「詛咒」。

父母的話少了,孩子才會越變越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道: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別。決定品質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好的父母,從不會「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真正的愛,一定是為之計深遠。

把孩子想要的自由、尊重、信任和欣賞,給到他們。

培養孩子獨自前行的能力,給足孩子披荊斬棘的信心和勇氣。

如此,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最成功的教育。

點個 「在看」 ,與父母們共勉!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王灣 【次北固山下】

作者 | 楓子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韓星,公眾號:韓星(id:HanXing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