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火出圈的網路語言,正在把我們變成「啞巴」

2024-06-22情感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好像越來越看不懂中文了......

例如下面這幾個詞語:

芭比Q了、藍瘦香菇、尊嘟假嘟、豹豹貓貓、偷感很重......

乍一看,真的一頭霧水。

隨機組合的中英文、五花八門的諧音梗,都給如今的中文帶來一種奇妙的體驗:

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知道是啥意思。

明明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溝通時還需要依賴「轉譯」。

然而更吊詭的是。

盡管我們的生活被眼花繚亂的流行語塞滿,但真想要精準表達時,很多人反而不會說了。

有網友說,因為網路沖浪太多,每次想表達什麽,都只想得到「離譜」「笑死」「大無語」「破防了」。

身體裏的情感不論多強烈,最終都只能化作沈默,堵在嗓子裏。

「高中大概是我文化素養的巔峰。」

然而不只這位網友,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的中文都開始退化了。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一個貼文。

一個網友po出一張落日的照片,提問該如何形容照片中的氛圍感。

評論區的一個高贊回答說:

小學生:太陽的余溫灑了出去。

中學生:炙熱退去,金色卻更加濃郁。

大學生:哎呀媽呀,這也太美了。

社會人士:yyds(永遠滴神)。

這個評論,精準地概括了國人說話現狀:

用詞越發簡陋,語言能力逐步退化。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困擾:

因為愛刷短視訊,語言系統被網路用語高度接管:

開心就是「哈哈哈」「xswl」;

難過就是「我emo了」;

表達贊美說「yyds」「絕絕子」;

表達感謝說「栓Q」;

感覺無語會說「我真的會謝」。

開口閉口都要加一句:「家人們誰懂啊!」

這些話日常說說,倒也罷了。

可一旦說多了,等到要正經表達時就成了有口難言的「啞巴」。

腦子裏支零破碎的網路流行語,根本拼不出一句邏輯完整,情緒到位的話。

好不容易擠出一兩句,也總覺得「少點文化,上不了台面」。

還記得之前疫情時,日本在給中國捐贈的物資包上寫著: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然而我們中國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的回應則是:

「贊」「奧利給」「加油」。

也難怪有人吐槽:

「我們急著拋棄的傳統文化,全被日本學去了。」

這種語言匱乏的現象,如今統一被大家叫做:

「文字失語癥」。

值得慶幸的是。

有不少患上「文字失語癥」的人,自發組成了互助組織。

大家會把自己有口難言的事情發在網上,征求網友們來做自己的「高級嘴替」。

最近在翻看大家的留言時,十點君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咱們的中文,真的太美了!

例如,同樣是描繪落日,有人會說「夕陽余暉」,有人則說「落日熔金」。

圖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當看到天空中層疊的雲朵時,有人只想到了棉花糖。

有人則說出了「天上魚鱗般,曬谷不用翻。」

圖片 源自 豆瓣 「文字失語者 互助聯盟」

有人時隔多年,又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美食,卻怎麽都嘗不出當年的味道。

這種心情,被一句「終不似,少年遊」精準戳中。

圖片 源自 豆瓣 「文字失語者 互助聯盟」

也有人拍下了橋洞下的兩種人生:

一邊是一群年輕人朝氣蓬勃地慢跑,另一邊則是一個老人獨自吹著薩克斯。

網友的一句「時光兩端,各自美麗」,為這個畫面再添些溫柔的弧光。

圖片 源自 豆瓣 「文字失語者 互助聯盟」

十點君明白,在當下疲於奔波的日常裏,傳統文化遠不如網路流行語來得有趣。

只是別忘了。

我們作為人,永遠有交流和表達情感的需求。

「666」「破防了」「無語子」很難完全概括我們復雜的情感。

而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

當年老祖宗們凝練的智慧與情感,放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

就像十點君多年前,曾和重要朋友長期分隔兩地。

盡管理性知道「聚散終有時」,但感性上卻不免為未來擔心。

害怕相聚的時間太少,也害怕長期的分別會讓人心越離越遠。

這種復雜的心情,一直像團濃霧籠罩著我的心,卻又很難準確地表達出來。

直到有一天,我翻到了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句詩: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那瞬間心情豁然開朗的感覺,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記得。

之前有人在網上提問:

「中國成語,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麽?」

一個高贊回答說:

「成語,讓我們在說話和寫作的時候,隨時可以插入超連結。」

超連結,特指成語背後的典故與寓意。

隨即就有網友舉例:

「我懸梁刺股,終於金榜題名,卻無法適應爾虞我詐的職場,最終丟盔卸甲,倦鳥知還。」

這句話對我們自然不難。

但凡換個外國友人,恐怕就要兩眼一黑。

因為單看字面意思,根本不知道是啥意思。

同時,還有網友提出:

「參照典故,說白了就是我們如今的玩梗。」

這句話對錯與否,咱們稍後再說。

但中國人愛玩梗,確實由來已久。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諧音梗。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個經典片段。

當時,和珅請一群人吃飯,唯獨紀曉嵐遲到。

和珅便私下叫人牽來一條狗,想等會兒羞辱紀曉嵐。

等紀曉嵐到了後,和珅便指著門前的狗問:

「哎呀,紀侍郎這是何物啊?是狼(侍郎)還是狗啊?」

紀曉嵐馬上覺察到自己被諷刺了,於是回嘴:

「和尚書,這是狼是狗,你要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豎(尚書)的是狗。」

這時一旁的禦史大人幫腔:

「狼吃肉,狗吃糞,這個東西它吃肉,是狼(侍郎)是狗毫無疑問啊。」

紀曉嵐見狀,依舊不落下風:

「禦史大人言有不當,狼固然吃肉,但是狗也不是不吃。

它是遇肉吃肉,遇屎(禦史)吃屎啊!」

話已至此,屋子裏笑聲一片,無人不佩服紀曉嵐的機智才華。

但古人玩梗,不止是抖個機靈,往往都有更深的寓意。

例如,古人訴說情誼習慣含蓄,所以常愛「借物喻人」。

寫曖昧會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劉禹錫【竹枝詞】)

寫思念會說:「燕草如碧絲(思),秦桑低綠枝(知)。」(李白【春思】)

寫別離會說:「井底點燈深燭(囑)伊,共郎長行莫圍棋(違期)。」(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除了詩詞外,典故在名著中更是比比皆是。

像曹雪芹就是個藏典高手。

【紅樓夢】中的許多名字,都暗藏了他們的命運:

「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一本「家亡血史」。

「元迎探惜」四姐妹,都有著「原應嘆息」的青春年華。

同時,【紅樓夢】的故事開篇是由甄士隱、賈雨村、冷子興、劉姥姥四人,由遠及近,從外到裏去講述的。

若把四人的姓氏連在一起讀,就會知曉【紅樓夢】的結局:

真(甄)假(賈)難(冷)留(劉)。

(【廣韻】:冷,難,音相近,可相通。)

再回頭來看看我們如今的熱梗。

同樣是諧音,芭比Q了,是英文BBQ的直譯,原意是「燒烤」。

如今衍生出的含義為「完蛋了」。

同樣是藏「典故」,新型「成語」人艱不拆,取自林宥嘉【說謊】的歌詞: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暗指「人生艱難,大家應該互相包容扶持」。

相信大家不難看出:

如今大部份的網路熱梗比起古人的典故,太簡單粗暴了。

盡管都是創造新語言,但不論是用語的美感、寓意還是深度,二者都相差甚遠。

【光明日報】曾說:

「典故,往往提供了眾所周知的正面榜樣或價值觀念。

其中包含的情緒共鳴或道理,是可以跨時代傳承的。

但網路熱梗更多時候只是種談資,起到助興的效果,卻很難傳承文化。」

當然啦,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新詞」。

還記得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嗎?

陜西省村民周正龍聲稱自己拍到了華南虎的照片。

結果後來被中科院專家證實「照片作假」。

「正龍拍虎」由此而生。

意指「某人或某集團為了利益做假,被揭穿後還死不承認。」

由於「華南虎事件」的影響力大,社會的認知度高。

「正龍拍虎」被稱為「新生代詞語」優秀代表。

至於這類優秀的「新型成語」是否能繼續傳承著我們的文化,我們只需:

順其自然。

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所說:

「語言的形成是一場大浪淘沙,現在網路上的新成語能否流傳,要看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還記得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嗎?

當時,羽生結弦蟬聯男子花滑的冠軍,成為66年來達成此舉的第一人。

而央視解說員陳瀅的一句點評,引發了全日本的熱議:

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短短16個字,就完美概括了羽生結弦在賽場上的風範。

引得日本網友紛紛贊嘆:

「中文真的太美了,能簡短精美地說出復雜的含義。」

的確如此。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總是會一次次地被咱們中文的轉譯驚艷到。

曾有一段中文轉譯,在網上很紅:

那段話若直譯為:

在這世界上,我愛三樣東西:

太陽、月亮和你。

太陽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而你代表永遠。

但若用古文轉譯,則變為:

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與卿。

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

又或者是泰高爾【飛鳥集】中的一句:

讓生活像夏天的花朵一樣美麗,像秋天的落葉一般死去。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

被鄭振鐸轉譯成: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有電影【怦然心動】中最經典的一段台詞: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原文直譯

不過比起正文,轉譯中最畫龍點睛的部份,往往是標題。

既要簡短,又要有意境美。

像經典愛情電影【魂斷藍橋】,若直譯就會變成【滑鐵盧橋】。

仿佛是個紀錄片名,毫無美感。

又或者是講不倫戀的電影【羅莉塔】,則被轉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

取自蘇軾寫的一首詩,是關於一位80歲老漢迎取18歲小妾的故事。

還有電影【廊橋遺夢】,講述的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

若用英文直譯,則是【麥迪遜的橋】。

冰冷乏味,絲毫體現不出電影中的遺憾心緒。

記得董卿曾說過:

「因為時間有限,我幾乎從不重讀其他的書。

除了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字面上的極簡,背後蘊含的意境與情感共鳴卻千古共通。

在不同年紀讀,也會有不同的感觸。」

「字面極簡,卻意蘊萬千」,便是咱們中文的博大精深。

或許,傳統文化算不上我們如今生活的「必需品」,卻可以是精神世界的「高級滋養品」。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的課文【最後一課】嗎?

裏面曾有一段話:

「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語言,意味著文化的傳承。遺失語言的文明,很快就會被同質化。

點個 【在看】 吧,願中文之美能綿延不絕。

你是否也覺得自己的詞匯越來越匱乏了呢?又曾在什麽時候被中文震撼過呢?歡迎來評論區和十點君聊聊自己的故事。

作者 | 肖肖,心裏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