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好的父母都有這三個特點!

2024-05-25情感

精神分析中有一個特別好的說法,叫「好的父母應該做孩子的容器」。 這個容器不是指具體的一個物品,而是指父母容納、消化和緩解孩子焦慮的過程。

就比如說,當 孩子摔倒了,你第一反應不是關心他疼嗎?而是指責他:為什麽走路不好好看路;當孩子把碗打碎了,你不是擔心他有沒有被紮到手,而是訓斥他毛手毛腳,這麽大了還粗心大意;當孩子考砸了,你想到的不是他壓力大發揮失常,而是批評他懈怠了,不夠努力…

你以為你的批評是對他的正面管教;你以為在你的嚴格要求下,孩子就會改掉壞毛病,培養出更獨立、更堅強的品格。但殊不知,一個接受的從來都只是父母嚴厲教育的孩子,他會對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產生懷疑。因為他會認為,只有當自己聽話懂事、不犯錯、成績好,父母才會對他好。

但事實上,一個 沒有感受過父母無條件愛的孩子, 一定不會有很強的內驅力去自我成長的。 他可能一直都會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小時候被催著學習、長大了被催著工作。要麽就是直接叛逆起來,你越說什麽,他越不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要求嚴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太焦慮了。 因為擔心自己的失職,讓孩子學壞;因為害怕孩子的一些缺點,讓他輸在了起跑線;又因為擔憂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考不上大學…所以才會對孩子有著過高的要求。

即使這些「嚴格」的背後再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 但其本質,都是源於父母本身的焦慮。要知道,孩子就是個孩子。他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未發育成熟,他也有關於自己的生存焦慮、成長的困惑,需要父母去幫助他去緩解這些焦慮。

如果父母不僅不能看到孩子的焦慮,反而還把自己的焦慮倒過來強加給孩子,要求他不能犯錯,要求他不能膽怯,加倍地雞娃,給孩子報更多的輔導班…那孩子等於說要背負兩份焦慮去成長,那你覺得他能夠快樂嗎?他能夠特別輕松地去發展自己嗎?

所以當孩子沒考好,這個時候,他需要的不是一個指責他不夠努力、或者是按著試卷去分析他失分原因的父母。而是一個能看到他情緒並安撫他的父母。這就需要父母去做一個好的容器,坦然接受孩子的成績,然後告訴孩子,一次沒考好不代表著什麽。

這樣,他因為沒考好而產生的羞恥感就會大大緩解,也更有動力,下次一定要考出個好成績。即使依然沒考好,但是他不會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失去自信,因為他知道,父母不會因此責罰他,父母會一直鼓勵他。

比起父母,孩子其實想要的很簡單,就是父母對他的關註。是他即使犯錯了、即使大哭大鬧發脾氣,依然能被父母看到、理解並包容。是能讓他永遠都能體驗到被愛的感覺。

而家中有「容器」做後盾的孩子,他能夠承受更多來自外界的幹擾、打擊,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以後也能漸漸成長為一個好的「容器」,學會去安撫自己,去認同自己。他會漸漸成為一個健康而強大的人。

當然如果你不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好的容器,那 記住以下這三點:第一,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多去認可稱贊孩子;第二,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多去支持鼓勵孩子;第三,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一切情緒,生氣、憤怒、開心、恐懼…的表達。做到這三點,你就會成為一個好的容器,成為一個好的父母。

要知道,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父母能否正確接納孩子的變化,成為一個好的「容器」,決定了孩子能否成為一個心智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