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余葉子
來源 | 最華人(ID:wcweekly)
中國大媽,不鳴則已,一鳴絕對驚人。
連老外都知道「Dama」(中國大媽)是神一般的存在,前有大媽批次買黃金叫板華爾街,後有大媽組團炒房、炒股引領投資風潮……
而今天這位四川大媽,僅憑一根繡花針,便震撼了時尚界。
她的作品,被愛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國際品牌追著要。
她的人生,則因著汶川地震,迎來了巨大轉折。
曾經默默無聞的農村婦女,而今身價百萬的非遺傳承人——她用大半生的堅守證明了:小小繡花針,也是無窮生命力。
她叫楊華珍,「藏羌織繡」傳承人。
故事的開始,是一段貧乏又閉塞的歲月。
楊華珍出生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裏。
那裏有美麗的墨爾朵山,有大片大片溫柔的雲,以及每家每戶都會的刺繡。
四川阿壩小金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楊華珍的父親是羌族人,母親是藏族人,家裏七個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寶,也加重了生活的擔。
母親平日裏為了省錢,十來口人的衣服鞋子全靠自己,一針一線,親手縫制。
自5歲起,楊華珍便跟著母親和嫂子學刺繡——稚嫩的小手,笨拙的針腳,卻一點點變出了生動的圖案:
格桑花、小樹葉、羊角花……周圍鄰居看了,連連點頭:這姑娘手真巧。
8歲那年,楊華珍看到同學有個布娃娃,羨慕極了,連著好幾次做夢都夢見布娃娃。
可家裏的條件,根本買不起。
思來想去,她悄悄收集過年用剩下的布頭,自己拿起針線,縫了一個娃娃,上面還繡著代表藏羌文化的圖案。
布娃娃的夢想,在自己手裏成真的那一刻,楊華珍又高興又得意。
到12歲的時候,楊華珍已經無師自通地學會縫制繡花鞋了。
母親見她對針線如此感興趣,便將藏羌織繡的技藝詳細地教授給了她。
無論是課余休息,還是放牛牧羊,這個山村女孩總隨身帶著針線,找塊布,便能沈浸到另一片五彩天地。
後來她的這份手藝在村裏越發有名氣,誰家結婚辦喜事,都請她幫忙繡禮服。
楊華珍
那時的楊華珍,並沒有把這樣一份手藝放在心上,拮據的生活急需她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大專畢業後,她自學攝影技術開過照相館,後來又去報社成為了專職攝影記者。
相關攝影學習讓楊華珍對圖片設計有了新的理解,而對藏羌織繡的熱愛也促使她更多去關註這門傳統技藝——
源源不斷的新靈感向她湧來,連帶著家鄉秀麗的山水,嘉絨藏族毛、麻、棉編織技藝,以及幾十年從未間斷的刺繡實踐。
只是這一切,都尚且停留在愛好層面。
如果沒有汶川地震,也許楊華珍會永遠做一名攝影記者。
2008年5月12日,劫後余生的她,改選了人生航線。
2008年5月12日,楊華珍接到工作任務從馬爾康前往成都,冥冥中仿佛有天助,讓她恰巧避開了地震核心災區。
等她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參與新聞報道時,破碎的家園、逝去的生命無不觸動楊華珍的心。
看到很多幸存者為生計發愁,楊華珍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
發展刺繡,這手藝能養活人。
幾經考慮後,她向報社遞交了辭呈。
2009年,楊華珍將汶川及周邊地區18名刺繡能手動員起來,成立「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帶著針線和布料,走出大山,去成都找機會。
初到成都的時候,十幾位年逾六旬的老姐姐,白天跑市場賣繡品,晚上挑燈趕產品。
大家擠在小小的廉租房裏,外賣都舍不得點,自己買菜做飯,省下錢來買布料。
楊華珍回憶創業初期的情景,憋著一股勁:
那些老姐姐都是頭一次走出大山,她們給我說,跟楊老師出來闖江湖,不能這麽「瓜兮兮」地回去。我就曉得,她們不甘心。
後來知道她們的人越來越多,訂單也漸漸找上門來。
「我們接到一家賓館的訂單,做一批床上用品和室內裝飾品。
38萬,那是我們創業的第一桶金啊。姐妹們高興得又唱又跳,大家都喝醉了。」
就這樣,在楊華珍的帶領下,藏羌織繡真的成功創業賺了錢。
為了解決更多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楊華珍還大方傳授技藝,開辦藏羌織繡技能培訓班,現已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士實作了在家就業。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楊華珍的善念初心,不僅助力了災區重建,還身體力行地傳承了民族文化。
藏羌織繡,其實是「藏族編織」和「羌族刺繡」的合稱。
這種古老的刺繡技藝流傳於四川甘孜、阿壩一帶,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由於缺少文字記錄,藏羌織繡千百年來全靠口口相傳。它針法細膩多變,色彩明快,裝飾性強。
「在我的家鄉,每戶人家都會藏繡,每個人都是小時候看著媽媽奶奶怎麽繡,邊看邊學就會了。」
楊華珍和很多藏族、羌族繡娘一樣,都是在家中長輩耳濡目染下,開啟的刺繡世界。
楊華珍作品【四姑娘山】
雖然家家能繡,但使用的針法和圖案風格並不一致。
通常藏羌織繡的刺繡手藝以精致的挑花為主,另有鉤繡、堆貼繡、接針繡等多種繡法。
細心的楊華珍在對織繡工藝進行梳理的時候,發現有些傳統針法正瀕臨失傳:
「鉤繡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法,分為單鉤、雙鉤,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服飾上就有單雙鉤繡的紋飾。」
楊華珍作品
為此,她帶著團隊深入到汶川、黑水、茂縣等地的古老村落中,尋訪傳統手藝人,進一步收集資料,整合技藝。
2011年,楊華珍的努力奔走再次得到回應——
她被評為「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同年,「楊華珍大師工作室」也在映秀成立,吸引了更多的織繡愛好者加入到創業團隊中。
楊華珍教學中(左一)
「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活是文化也是財富,最難的時候我們靠它度過,以後我們要更加珍惜它、傳承好它。」
在楊華珍看來,真正意義的傳承,不僅要掌握先輩留下來的技藝,還要與時俱進,擴大影響,推陳出新。
於是,這位傳承人把眼光投向了四川之外的遠方。
2014年,楊華珍帶著精美的藏羌織繡作品,遠赴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
那些用針線刺繡呈現的奇花異草、錦繡山川很快吸引了不少品牌方的註意,就這樣,楊華珍在摸索中開啟了神奇的IP聯名、授權之路。
「2014年,一家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的代表帶來兩個光禿禿的瓶子,讓我給瓶子穿身‘衣服’。」
彼時,楊華珍並沒有聽過「植村秀」的名字,只知道如果給這兩個瓶子「穿衣服」,能得到20萬人民幣的設計費,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提成。
在了解這兩款潔顏油的成分後,楊華珍為綠瓶(主要含綠茶成分)設計了羌族茶花圖案,取名「生生不息」;
而為黃瓶(主要含有8種植物)設計了一根藤蔓並綴有玉米、生姜等8種植物,寓意三生萬物。
她懷著忐忑的心情將手稿發給品牌方,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回復:成交,按手稿進行繡制。
品牌方甚至對楊華珍提供的圖案感到驚嘆:
極具民族特色的花紋裏,流露出強大的生命力。
楊華珍如約完成設計,「3天就賺了20萬,這個生意太劃算了」,更令人興奮的是,後續她還收到了100多萬的產品提成。
隨後,一個接一個的國際大牌向這位手藝人投來了橄欖枝。
2015年,星巴克邀請她設計羌繡星享卡——黑底卡片上,婀娜多姿的白色山茶花,沈穩又耀眼。
2017年,香港美發品牌HairConer一眼相中的楊華珍的作品【五十六朵花】,花大價錢購買繡品的同時,還邀請楊華珍擔任包裝圖案主設計師。
【五十六朵花】
2021年,在時尚界向來挑剔謹慎的愛馬仕,也主動找到了楊華珍——選中她創作的【蓮花化生圖】和【十二月花】,簽約將畫面元素融入到了愛馬仕的絲巾設計中。
【蓮花化生圖】,創作靈感來源於敦煌壁畫
短短幾年時間,楊華珍和各類品牌簽約獲得的設計費與銷售提成,總額已超800萬人民幣。
古老的藏羌織繡,在與時俱進的融合、嫁接與重組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原本默默無聞的四川大媽,憑借一根繡花針,不僅實作了財務自由,還幫助同胞就業,狠狠地振興了家鄉傳統文化。
有人也許會問:非遺傳承人千千萬,為何就她能屢屢獲得大牌青睞?
楊華珍對此的回答很清醒:
「大概是我在傳承手藝之外,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確實,她很多作品都在傳統基礎上融入了創新元素,大膽將刺繡與潮流相結合,不設條框,自由創作。
今年3月,在成都【功夫熊貓4】的首映禮上,楊華珍攜新作【神龍大俠】亮相,轟動全場。
楊華珍刺繡作品【神龍大俠】
在傳承發揚藏羌織繡的路上,楊華珍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想與妙思。
近年來,她積極與高校展開合作,試圖吸引年輕人加入到織繡團隊中。
「如果不傳承,非遺就失傳了。」
相較於紛至沓來的品牌訂單,楊華珍更在意這份技藝的生命力。
曾經年輕人不願意碰刺繡,是嫌它賺不了錢,養不了家。楊華珍工作室成立初期,也遇到過這樣的「留人難題」。
現在,市場開啟了,後繼者也來了,甚至有碩士、博士申請加入團隊。
年輕血液的出現,不僅積極推進了刺繡紋樣收集、數據整理等工作,還讓工作室的設計更加年輕化。
「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人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它、傳承它。所以現在我不擔心,我高興的就是後繼有人。」
一場地震,偶然改變了一個人的航向;
一根花針,璀璨綻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
唯有熱愛,可達夢想彼岸;唯有熱愛,可創無限天地。
而今,楊華珍手裏的針依然在布上來回穿梭, 針起線落間,繼續織 繡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王維 【相思】
作者 | 余葉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最華人(wcweekly),最華人,記錄華人之光。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