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有的女生,當你接觸一個男生 , 你首先代入的不是這個男生會不會成為你的異性好友 , 而是會先代入他的各種條件符不符合你對另一半的要求 , 然後不自覺的去展示女性魅力 , 這樣的女生很符合一個新的心理學概念 , 叫性緣腦 。
什麽叫性緣腦呢 , 一種將「性」視為關鍵因素的思維方式 。 性緣腦女生 , 碰到一個優秀的男人 , 第一反應是我能不能成為他的女朋友 , 如果有可能我怎麽才能成為他女朋友 , 而不是第一反應去考慮我能不能從這個人身上學到什麽東西 。
可以這樣理解 , 你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叫親緣關系 , 而你和伴侶之間的關系叫性緣關系 , 一個性緣腦的人會把異性統一視為潛在發展物件 , 他的世界裏首先存在的是伴侶關系 , 而不是普通朋友 , 從而導致他認識任何異性都沒辦法成為普通好朋友 , 因為被他劃分到性緣關系的考察範圍了 , 所以摒棄掉了你們一切延展出來的關系 。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人沒什麽異性朋友 , 進入親密關系的機率也會降低 。 你作為一個主體 , 向外與其他客體建立多種聯結的可能性被限制了 。
最可怕的是 , 你用這種貼標簽的固定思維方式去判斷關系的時候 , 如果你認為他是可以發展成物件的 , 你會放棄跟他相處的過程 , 直接用一種性本位的方式處理關系 , 吸引他 , 甚至討好他 , 過度展示自己 , 將同性視作競爭者 , 不自覺的進行雌競等等 , 已經不會再從其他角度去思考這段關系 , 而單一的處理關系的方式一定會碰壁 。
為什麽一個人會是性緣腦 ? 有這麽幾個原因 。
第一,原生家庭裏面異性父母愛的缺失 。
比如從小缺少父愛的女生 , 她沒有和異性正常相處的經驗 , 整個成長環境裏 , 父親作為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認識的第一個客體 , 他沒有教會你怎麽去跟男生相處 , 還阻止你談戀愛過多接觸異性 , 那麽你和男生相處就會不自然 , 沒辦法像跟女生一樣自然 , 遇到一個男生常常以為人家對你有意思 , 你希望得到對方的關註 , 自己先拘謹起來了 。
第二,生長環境的塑造
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裏 , 如果過度的去強調兩性關系的內容 , 或者存在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 , 個體就容易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 , 形成性緣腦的思維方式 。 比如說從小到大接觸的影視作品 , 書籍等等 , 都是把戀愛作為核心情節 , 那麽你長大後也會被滲透這樣的思維方式 , 遇到異性就想到戀愛 , 忽略了人際交往的其他功能性 。
性緣腦的人前期是比較難進入親密關系的 , 篩選的太過了 , 甚至沒有認真了解一個人就把人篩選過濾掉了 。 後期進入親密關系以後 , 又會對另一半的情感濃度要求很高 , 因為性緣腦一般都戀愛經驗比較少 , 對戀愛特別理想化 , 認為談戀愛的時候伴侶就應該關註自己的感受 , 陪自己做一些情侶做的事情 , 發展一段浪漫的愛情 。
但是現實當中的關系 , 還包含雙方性格的磨合 , 人格的療愈 , 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的匹配等等 , 只有浪漫的愛是遠遠不夠的 , 所以一個性緣腦的人基本談不好戀愛 。
想要擺脫性緣腦 , 怎麽做 ?
第一,接觸他人不帶有太強的目的性 。 首先從察覺到自己性緣腦開始轉變自己的交友態度 , 我們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朋友 , 不要因為別人身上某些好的特質你想要擁有 , 就只想跟對方談戀愛 , 以朋友的心態去相處 , 能夠互相成就 , 已經是很大的緣分了 , 發展成戀人 , 是意外之喜 。
第二,尊重個體 , 弱化性別 , 你要知道你的伴侶首先是一個人 , 然後才是你的伴侶 , 而且一個人也不止能做伴侶 , 他還可以是朋友 , 老師 , 對手 , 合作夥伴等等 。
第三 , 豐富自我 , 擴大圈子 , 用能不能談戀愛來判斷一個人 , 維度太單一 , 本質上還是自身圈子不夠大 , 交友樣本不夠多 , 談戀愛也是一件需要實踐的事情 , 實踐的多了 , 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很多豐富的可能性的 , 慢慢就打破那種看到異性就陷入性緣腦的思維方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