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去跟孩子們一起玩吧

2024-04-19情感

最近,我回到家和兩個女兒常用的互動方式是:我雙手合十,模擬手持手槍的姿勢。悄悄進入房間,為發動突然襲擊做準備。在見到女兒們的瞬間,朝她們大聲喊:「發射」。女兒們也會做出同樣的回應,朝我開槍,並且發出「biu-biu-biu-」的槍聲。雙方對戰的結果往往是我被她們打敗倒地裝作暈倒。有一次,我回家較早。見大女兒房門關著,趴在門上聽不見屋內太大動靜,但明顯屋裏有聲響,心想女兒肯定在房間內。我把房門猛然開啟,朝屋內大聲喊「biu−biu-」。這才發現是大女兒的家教老師正在給她上課,那會還未下課。她們倆大笑,我連忙尷尬地說:「抱歉」,結束了房間。

今天上午,去筱沫幼稚園參加「家長開放日」。小朋友們都很期待家長們的到來,我第二個簽到進入教室。見到我的到來,筱沫開心極了。嘴形誇張但沒有發出聲地朝我喊:「爸爸」。喊完之後,先是做了幾個和我互動的表情。然後,舉起手來,做出想要朝我開槍的姿勢。她已經把這個遊戲,當成是我們之間的見面「暗號」了。我連忙朝她搖手示意:現在不能玩打槍遊戲。她立刻坐直身板,小手放在腿上,裝作認真聽講的樣子。但是她的表情和時不時瞟向我的眼神還是出賣了她,她根本沒心思聽老師講話,她的註意力全在爸爸這裏。
有個別家長遲到了,從一群孩子中,你能分別出來誰的爸媽沒來。有一位小男孩,眼神中帶著期待又滿是委屈地望向門口的方向。當他手舞足蹈起來,那誇張的表情,你不必轉身便知道,一定進來了一位最愛他的人。
「幼童對別人的表揚和稱贊是非常敏感的,其時間比我們想象得更早。他們發現被人尊重和看重是很快樂的,尤其是被父母和那些他們信賴的人尊重和看重時,更是如此。」——【教育片論】洛克
課堂上,老師讓家長和孩子們做了一個互動小遊戲。拿出幾個道具塑膠「蛋」,有雞蛋、恐龍蛋等。小朋友們蒙住雙眼,家長把蛋分散藏在教室角落,然後小朋友散開去找。第一輪,沒有人找到。老師讓孩子們坐回座位,讓他們依次描述:剛在哪個區域找了,找的過程是怎樣的,沒有找到的感受是怎樣的等等。一次小小的失敗的尋找過程,也能夠激發起孩子們激烈熱情的發言。一位好的幼教老師,定有滿滿的愛心與細心,她們總是能那麽細致地把遊戲和教學結合起來。接著,全班再一次出發尋找。這一次,家長們給了一些提示,所有藏起來的蛋全都被找到了。然後,孩子們繼續把尋找的細節和心情分享出來。
如果學習能始終是快樂的,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多麽幸福的事情呀。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快樂不應該再依附於遊戲,而應該在學習給人帶來的成長中得到快樂。即便這樣,學習的煩惱也不應該先於青春期降臨至孩子身上。這是我們的教育規則制定者與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們應共同思考探索的。
「所有兒童應該學習的事情,在他們都不應該是一種負擔,或者強加於他們身上的一種任務。任何強加於他們身上的事物都將馬上變得乏味透頂,雖然在這之前幼童的心靈還很喜歡它,或者與它無甚關系,在這之後,馬上就會對它產生一種憎惡。」——【教育片論】洛克
當學習、寫作業成為任務、甚至打籃球踢足球也變成任務的時候,這些都容易變成孩子們厭惡的事情。洛克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您可以試驗每一天到某個時間就吩咐幼童玩抽陀螺的遊戲,而不管他想不想玩;只把這項遊戲當作他的任務,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必須花上這麽多的時間在上面,您來看他會不會馬上對一切這種型別的遊戲都感到厭倦?」
為什麽我們不喜歡「任務」,因為任務給人的感覺是他人分配甚至是強加於我們身上的。比如寫作和閱讀。如果我的寫作是因為某種外力強加在身,如老板的要求、上司的指派。那麽長期寫下去,對我來說它就變成了心靈的負擔。而若是我的自然表達,心之所向,那麽寫作於我而言,便是心靈的放松。
任務,往往是從外束縛,被束縛便沒有自由。孩童對自由的追求,與成年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一顆渴望獨立的心,期待完整,期待擺脫捆綁。
去跟孩子一起玩吧!一起躲貓貓、一起剪紙、一起運動、一起閱讀,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與你在一起時自己是自由的。「小時候,你是他們的玩伴;長大後,你是他們的朋友。」我覺得這是最理想的親子關系。「若讓他們感覺在父母身邊像坐牢似的,他們不喜歡與父母在一起就不足為怪了。」還是洛克的這句話更為直白,我們不必將孩童看得過於稚嫩,他(她)們跟我們有同樣的情感。你渴望的,亦即他(她)們渴望的。你喜歡或者討厭跟某人在一起,一定是有理由的。孩子們會以同樣的理由期待著跟你在一起或者期待著逃離你。

2024年4月19日(周五)


- E N D -

點選下方卡片 關註夜聽

收聽更多往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