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我付出這麽多,是為了得到你的愛:你是「媽媽型伴侶」嗎?

2024-07-14情感

在咨詢中, 經常遇到喜歡在關系中做「媽媽」的人。 有的是丈夫,有的是妻子,有的是爸爸,有的是媽媽,有的是兒子,有的是女兒,雖然性別、角色都不同,但是似乎都很喜歡做別人的「媽媽」。

什麽表現呢?

在親密關系中,喜歡做「媽媽」的人,習慣性地照顧別人、保護別人、一味容忍別人,或者忍不住替別人操心、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甚至給別人提建議,並且在對方不按照自己建議去做的時候,還容易著急起來,表現出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來。

01

親密關系中付出型的「媽媽」

在親密關系中,喜歡做對方「媽媽」的人,特別會註意伴侶的感受,在心情上非常照顧伴侶, 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而照顧對方。 做飯就以對方口味為準,關註伴侶的生日,精心準備禮物,盡量多陪伴對方,讓對方心裏感受被愛、感覺舒服。

不是沒有自己的需要,有時候也想要放松一下,打個遊戲,或者純粹想獨處一會,可是一想到對方會不會不滿意,就算了,還是先照顧對方吧;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想到講出來,如果與伴侶不一致,就可能發生爭論,那就算了,還是先聽對方講,順著對方吧。

可是這一切的付出和犧牲,不是白白的恩典,最初也許想著,「為了愛,一切都值得」。但是 在長期的隱忍、付出的背後,是暗暗地有期待的, 期待著我付出這麽多,你是能夠看到的,並且因為看到我默默的付出,你就很自然地也願意對我付出, 能夠滿足我「不敢講」、「覺得不應該講,但又想要」的需求。 例如,你也會心裏記著我的生日,為我精心準備禮物,你也會觀察我的口味愛好,主動做我喜歡的菜,在我生病的時候,你也會無微不至地像我照顧你一樣照顧我等。

如果一直得不到,那麽終究有一日,所有 這些 對你的好,對你的忍耐, 都會成為我「得不到你的愛而產生恨」的原因:

我會終將「忍無可忍」, 我會覺得自己委屈天大,我會「出軌」,既然從你那裏得不到,我要「理直氣壯」地從外人那裏找滿足;

我會終將「傷心欲絕」, 覺得找了一個「鐵石心腸」、「自私冷漠」的伴侶,根本不在乎我,也不願意關心我,讓我對親密關系都「失望透頂」;

我會終將「絕望」, 這個世界上果然沒有一個人真正地愛我,我對別人是不重要的,因為即便我付出極大的容忍、犧牲,對方仍舊不會來愛我。

【我們這一天

這樣的愛讓人「舒適安全」,卻不知道背後藏了一個巨大的風險。 那就是長久付出之下,潛藏著越來越大的委屈、期待不滿的失望、日積月累的傷心,終將有火山爆發之時。 付出者,在關系中越是一味付出、寬容,越是期待得到報酬,如果得不到,就更多的付出、寬容,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失望,最後不僅自己陷入死迴圈,還得出結論,是對方的自私冷漠讓自己死心了。

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懂得在關系中,也需要給對方付出的機會,愛裏是有「公義」的,有公義才有平等,沒有「公義」的愛是不持久的。只是,對於付出型的人來講,如何能夠講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又不用面對沖突,實在是困難,還不如付出之後暗暗期待更簡單。

02

親密關系中的控制型「媽媽」

還有一類,在親密關系中喜歡做對方「媽媽」的人,是因為愛你,我就全心地「籠罩」了你,「包圍」了你。我全心地為你考慮,你只要接受我的好就可以了。你在我眼中,就是一個不會照顧自己,也照顧不好自己、考慮欠周全的「無能孩子」。因此, 我要為你安排一切,你要自然接受。

從日常衛生習慣到生活作息安排,從職場發展到社交關系維系,從穿衣打扮到求醫看病等,一切聽從我的指導和計劃就好了,你經常是安排欠妥,你常讓人不放心,你常常離開我就過得不好的。除了這些安排之外, 我還希望我們常常是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行動的,畢竟夫妻是「一體」的。

這種「媽媽」,有的是高焦慮的妻子,害怕丈夫沒有被照顧好,或者害怕失去丈夫,就全心「照顧」對方;

也有的是丈夫,就顯得「爹味」很濃,總是在講一番人生大道理,指導對方怎麽生活,控制對方,害怕對方離開自己的指導,就走錯路,就要吃虧,就要不幸福;

如果是「養成系」的媳婦,就害怕人家「翅膀硬了」,就單飛了,所以就各種控制。

當然,類似的問題,也常常出現在「為孩子好」的父母身上,這無需多言。

這樣的愛會讓人窒息。 貌似要給對方「溢位來」的愛,實則讓對方感到窒息,想要逃離;可是一方越是對抗、逃離,另一方就越是擔心、害怕,越是要控制;越控制,越窒息,越逃離;越逃離,越害怕,越控制,最終關系打成了「死結」。

【無恥之徒

03

為什麽喜歡在親密關系中做「媽媽」?

其實沒有人喜歡做「媽媽」的,之所以要去付出、控制,如果從適應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是人們 在過往經驗中學會的一種維持親密關系的有效策略,可以稱之為「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本意是指適應於獲取和利用資源的生物生命史形式或行為方式,例如敏督利為了繁衍,會采取隨風播種的策略;落在石頭裏的樹苗,會扭曲著軀幹,從石頭縫裏掙紮出來,吸收陽光雨露存活下來。

沒有人是像孫猴子一樣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我們都是生在一個「原生家庭」裏面。可是 每個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態系,是否適合生命健康成長,就不一定了。

無論是否適合,作為嬰兒的我們也無法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想辦法在原生家庭中生存下來。那麽對於孩童時期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奶水和愛的關系。有的養育者可以給予孩子生活的照料、情感的滿足、發展的指導, 但是這種 足夠、健康的愛,顯然在這個充滿創傷的世界裏,即便不說是稀缺品,也不是每個原生家庭都有足夠好的愛來滋養孩子健康長大的。

大小謊言】

有的孩子是在被忽視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也許是因為父母的重男輕女,或者 父母的功能不足,無法提供情感聯結與支持。

例如,母親(或父親)在心智上似乎沒有長大一樣,在家庭中處在一個非常弱勢的地位,沒有任何主見,而父親(或母親)非常的能幹,甚至強勢,母親一切為夫命是從。那麽母親似乎自顧不暇,孩子在情感上也無法從母親那裏得到多少關心、關註,在生活上也得不到照顧。

反而,孩子小小年紀,也許還要反過來照顧母親,或者在父母沖突的時候,出來協調關系,安慰雙方,或者在父親家暴母親時,需要站出來保護母親等等。 小小的心靈,過早承擔了自己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如同背負大山,卻又不能讓自己倒下,因為父母需要自己。

普通人】

這樣的孩子,很早就學會了照顧他人、犧牲式的付出, 而心底最深處呼喊著「看看我吧,來愛我吧」,可是從來不敢期待,因為知道不會得到的;但對愛的渴望又是如此的本能,忍不住期待自己如果可以多付出一些,就可以換來愛。 一旦進入新的親密關系,好期待伴侶可以給到自己這份愛,習慣性地就想以付出或容忍來換取愛。

有的孩子,被這樣的環境所逼迫,反而激發出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來,其實是學會了一種生存策略,即 保持高焦慮, 控制生活中各種細節來預防災難的發生。就如同那顆從石頭縫裏長出來的樹一樣,雖然活下來了,也看起來好有力量,可是軀幹畢竟是扭曲的。

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高焦慮,進入新的關系,自然就想著繼續透過控制來表達愛,以自己學會的方式,繼續維系與伴侶的關系。 卻不知,這樣的愛,讓在另一種原生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伴侶,例如比較寬松自由,尊重個體主權的家庭, 不是感到被愛的感動,反而是處處束縛的控制。

04

如何在親密關系中走出「媽媽」角色?

既然是生存策略,肯定是有適應力的,付出、控制都曾經幫助孩童期的我們從缺乏愛、被忽視的環境中,勉強存活下來,甚至也可能還發展出非常剛強的性格、獨立自主不依靠人的習慣、獨當一面的勇氣和能力。

但是時過境遷, 在不同的關系情境中,面對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的伴侶,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新的策略,來更靈活地經營新的親密關系。

首先,需要覺察到 自己維系親密關系所使用的策略是什麽, 理解這樣的關系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曾經帶給我們什麽好處,又在當前帶來什麽局限。這些局限是如何造成親密關系問題的,我們在其中的責任是什麽。

例如,如果一直都是用付出來維系關系的話,那麽自己內心那些未被看到的需要和未被關註的感受,又該如何處理呢?壓抑嗎?自己勸自己嗎?忽略嗎?這些辦法還管用嗎?

【我們這一天

其次,有意識地關註自 己內在的感受和需要, 尤其是自己在親密關系中,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例如沒有感受到被愛、被在乎、被照顧、被重視等,還有因此而來的感受,例如感到傷心、難過、擔心、緊張等。

在還沒有能力讓別人關註到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在乎自己這一部份? 如果連自己都「粗枝大葉」地不在意的話,又怎麽期待別人可以很自然地關註到呢? 如果自己都不能清晰地覺察出來的話,又怎麽可能有機會去表達這些未滿足的需要和因之而來的深層感受呢?

第三,學習在關系中,幫助對方來滿足自己的核心需要,理解自己的深層感受。 這一部份更加困難,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因為自己之前的生命經驗中, 如果沒有得到過愛的話,我們內心根本就不相信可以從伴侶身上真的可以要到,甚至有可能會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配得到。 更何況,粗糙的成長環境,為了生存下來,我們需要把自己的能力磨練得多麽強大,內心又多麽得剛強又獨立!這麽剛強封閉的人,又怎麽習慣柔聲細語地向對方表達脆弱,求得對方的幫助呢?

如果遇到一個溫柔無比,不用說就懂,全然愛你的人,真的好幸運,可以被這份溫暖治愈,不僅慢慢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慢慢相信自己也可以要到愛,也相信,即便要的愛,也是真的愛。可是如果沒有這麽幸運,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身邊的伴侶,就是普通的一個需要幫助才懂得愛你的人,那麽除了好好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靠著一點點的勇氣,冒點險來操練,好像也沒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魯迅先生說,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如果你也有過慘淡的過去,也正面對著鮮血淋漓的當下,那是時候去直面生命給你的這一份了。

【消失的愛人

如果你希望和我聊聊, 請來預約我的咨詢

點選 名片 查詢關於咨詢師詳情:

如果你在當下遇到關系問題,處理起來可能並不容易,也許專業人士的支持會對你更有幫助。

在心理咨詢師的支持下,你可以與咨詢師一起梳理你的關系、成長歷程,看見更多行為背後的潛意識和被自己隱藏的早年經歷。在剖析自己的過程,與咨詢師一起直面痛苦,你可以更勇敢地面對困擾,做出改變。

點選下圖了解 「首次咨詢」 👇🏻

👩🏻‍🦱 3 份健康測評量表+50 分鐘咨詢師一對一視訊訪談評估,梳理定位議題;

✍🏻 生成專屬心理健康方案+心理服務資源包,明確調整方向;

💰 清晰的指導建議,低於正式咨詢的補貼價格,一次高價效比評估;

👥 數據顯示,經過「首次咨詢」進入後續咨詢,咨訪匹配度有效提升 5 倍。

封面:【普通人】

作者:咨詢師溫曉亮

編輯:鳥人、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