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 維舟
「大學生都已成年,成績有必要告訴家長嗎?」
有位浙江大學的本科生在網上曬出學校寄給家長的期末成績單,不期然引發了激烈爭議。
據澎湃新聞報道,浙江大學部份學院會給學生家長寄成績單。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多個學院的學生表示,大一時曾在一個信封上填上家庭地址,寒暑假會收到學校寄來的成績單。
很快就有人發現,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綜合多家媒體報道,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深圳大學等全國不少高校的部份學院都會在期末給家長寄送成績單。有的不僅將成績單寄回家,還會附上學生的專業排名,乃至以簡訊形式通知家長學生成績,又或在學生掛科時通知家裏。
對那些人格獨立的大學生來說,這差不多是公然羞辱:他們仍然被當作無法為自己負責的未成年人,需要監護人盯緊成績單,這哪裏像大學生?中小學生才這麽被對待。網上有人揶揄,這是「一群沒有自我管控,沒有承擔責任能力的人。出社會,是不是工作表現也要及時跟家長溝通?不讓孩子擁有獨立人格,什麽時候斷奶?」
【煙火人家】劇照
然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太多大學生恰恰還沒學會為自己負責。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誌文在受訪時說:「大家錯以為大學生都是成人了、都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認為不應該用對待中學生的方式來對待大學生。 」但他強調,當下許多大學生自律較差,考試掛科普遍,「大學生中學化」,因而強化家校聯系很有必要,至少讓家長知道情況,「管管自家孩子吧」。
照此說來,這樣的管束不是羞辱,而正是「為你好」,讓家長知曉孩子的課業情況,約束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認為,這可以強化學生對課業的責任心:「寄成績單也是一種激勵機制,讓學生意識到在學校不能只是混文憑,要認真對待每個學期的學習,促使有混文憑想法的那部份學生重視自己的學業。」
像這樣的想法,當然也不鮮見,多少家長都覺得「不管你長到多大,在爸媽心目中還是個孩子」,不管管能行嗎?。4月9日,浙江大學教務處的老師還曾回應媒體表示,部份學院確實會向學生家長郵寄學生在校成績單。此舉是為了保障家長的知情權,「雖然學生已經成年,但學費是家長提供的,家長知情權還是需要的」。同時,有些學院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寄,只針對成績差的學生郵寄成績單到家。
因此在許多報道的評論區裏,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讓交學費的人知道自己供的孩子把書讀成什麽樣,有問題嗎?」
這些留言最耐人尋味的一點是: 家長們合理化自己的控制欲時,采用的是經濟支配的邏輯。 傳統的父母經常說的是:「我咋不能管你?我生的你!」即強調管教權來源於「養育之恩」,然而現在,更盛行的說法則將之轉化成出資人和執行人的關系:我出錢了,所以我有權知道。
【張衛國的夏天】劇照
雖然也是控制,但這種邏輯至少比傳統的那種溫和了不少——想想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意味著子女永遠虧欠父母的,恩情的債務無法還清,因而哪咤只能「剔骨還父,割肉還母」;但現在,如果你要獨立,至少理論上說簡單不少:自己實作經濟獨立,別伸手向家裏要錢就是。
也正因此,這種邏輯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家長在合理化自己控制欲的同時,無形中摧毀了親子之間的情感紐帶,疏遠了自己的孩子:既然彼此之間只是出資人和執行人的關系,那麽感情也就沒必要談了。不僅如此,這種話可想而知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很難不帶著羞辱創傷意識到: 原來自己之所以不得不忍受父母的幹預,只是因為他們出了錢,並且那是「他們的錢」。
更危險的是,這一邏輯還隱含著這樣一層意味:你其實是在「為父母而讀書」,因為你讀書是他們出資的,你的課業實際上是「家長的投資計畫」。這樣,你與其說是為自己負責,不如說是要向家長負責——你是父母實作他們目標的工具人。
這正是當下許多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一位關註青少年心理問題多年的心理咨詢師告訴我: 「那些為取悅父母而學習的好學生,心理危機最嚴重。」 因為他們學習的動力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被鞭策著去滿足父母望子成龍的極高期待,而這種期待又是不斷變化的:這次你考進班級前十就滿意了,下次希望你能考進前三。他們被教導去取悅家長,但家長又是無法取悅的,因為不管你考得多好,他們為了避免你「驕傲自滿」,總是很吝嗇表揚,而要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劇照
中國父母很難意識到這對孩子是多大的挫敗,因為他們覺得這種嚴厲正是為了孩子好,是控制他們並使之成長為有用人才的不二法門。 他們太擔心孩子走偏了,總想著要讓一切保持可控性,有的孩子哪怕進了大學,都還要天天跟家裏「早請示,晚匯報」,確實很像一個向出資人匯報工作進度的計畫人員,而這個計畫就是孩子自己的學業。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學生覺得生活了無樂趣:就算考了高分,那也是父母高興(有時還未必高興),自己好像沒什麽感覺。當你是在為了別人而努力,而不是為了自己生活時,這種空心感是在所難免的。當然,家長也一樣空心,他們看起來不空心,只是把意義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太多人必須面對沒什麽意義的人生,在強行尋找一個寄托時,就更容易把這寄托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堪重負。
說到這裏,也許很多家長會困惑: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究竟該如何是好?但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 父母的管教並不是一個「尺度」拿捏的問題,而是到人生一定階段就應該扶著孩子逐步獨立自主——你不可能看管孩子一輩子,遲早應該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主權,就很難熱愛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感受不到什麽樂趣,因為那樣一來,是不是在為自己活著,而「意義」和「樂趣」都是對自己而言的,別人看來也許毫無意義,但你自己樂在其中就行了。 當下那麽多大學生課業優異卻陷入抑郁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沒有自我,找不到意義感,所有的動力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當然也就缺乏內驅力走得更遠。其結果,這樣的孩子,內心很容易枯竭,甚至墮入虛無而變得抑郁或玩世不恭。
【點燃我溫暖你】劇照
我很幸運,父母早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是老三屆,唯讀到初一、初二,所以我剛上高中,母親就跟我說清楚:「你的書,爸爸媽媽已經看不懂了,以後只能靠你自覺了。不要覺得是在為我們讀書,你讀得好不好,跟我們沒關系,決定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你得為自己讀書。」
他們說到做到。我高中期間的課業起落,他們都並不焦躁,知道我已經盡力了,他們只是在我周末回家時給我做好吃的,我願意傾吐什麽,就聽我講講。這樣,我用不著像有些同學那樣,還要對應對父母的壓力,自己掌控節奏,專心把學業做好就是——無論成功失敗,反正都是我自己要承受的結果。
我知道,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乍看起來,我父母能及早認輸,是因為學歷不高,但我清楚,家長的控制欲其實與學歷無關。有一次在外吃飯,還聽到旁邊一桌諄諄教導孩子:「雖然你都讀研究生了,我們是初中都沒上完,可是經驗比你豐富,社會上的事情你不如我們,有啥你要聽我們的。」
太多家長都有一雙「閑不住的手」,恨不能安排好子女的整個人生,而你的任務就是服從並做好,就像按照出資人的要求把活幹好,你沒有自我,也不必有。 即便你做得很好,但回首走過的人生,你也會覺得一陣空虛,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人生——但父母卻覺得那是最好的。
【我的解放日誌】劇照
連你的人生都要為你安排好,那大學成績單就根本不算什麽了,然而這種家長制的邏輯沒有意識到,像這樣的幹預已經不知不覺中越界了,子女的人生畢竟是他們自己的。浙大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王穗穗就說:「學校寄送的不僅是成績單,還隱含著‘父母仍需為讀大學的孩子的成績負責’的觀念,但大學生應當擁有掌握自己成績和人生的能力。」如果家長還不能適應身份轉變,那「管一輩子管到底」的結果,就是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兩代人都疲憊不堪。
肯定還有家長說,大學生還不夠成熟、自立,需要督促,還不能就此放手。那這就需要問另一個問題:什麽時候才是放手的最好時候? 如果孩子到這時候還不夠格為自己負責,那你打算管到 什麽時候? 真正的問題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一直不放手,但只有你開始放手,他們才能長大成人。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樹樹 / 稽核:然寧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